入东方记:泰坦尼克号与中国1998

2018-12-15 22:26吴永强
齐鲁周刊 2018年39期
关键词:泰坦尼克号爱情

吴永强

关键词:中国

《泰坦尼克号》像一个导火线,引爆了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一系列青春往事。它的出现,又是一枚炸弹,炸醒了睡梦中的中国电影人,自此,中国人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大片时代”。它又重塑了我们对爱情的看法,新的爱情模式不断出现。它又是不完整的,那年洪水肆虐,那年沉船撕心裂肺,一系列的中国故事,需要我们自己去演绎。

1998:灾难电影与现实灾难

1998年,好像有着下不完的雨。那场特大洪水无情地冲走了一个又一个脆弱的生命,滔滔江水淹没了无数间房屋,无助而又绝望的声音随着大洪水逐渐消失。伴之而起的抗洪抢险,成为举国参与的行动。

而在之前的春天,一条船带着另一种轰动来到中国。

“耗资两亿六千万美元的影片《泰坦尼克号》已在我国各地上映。”这是1998年4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上登出《泰坦尼克号》新闻图的配文。

当时,《泰坦尼克号》得到了官方很高的评价,“《泰坦尼克号》讲到了财富与爱情、富人与穷人的关系,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在面对灾难时的反应。”

之后,这部电影开启了从4月到暑期的超长放映。

一开始,尽管知道它在奥斯卡上大放异彩,但观影习惯尚未养成的中国普通民众,对于这部片子并没有概念。

纸媒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就《泰坦尼克号》的拍摄、制作的情况做了报道。而电影垂直媒体则从电影产业与艺术价值的层面进行探讨,比如1998年6月刊的《大众电影》就发表了倪震的署名文章《泰坦尼克号:电影工业的世纪总结》。

而在没有线上线下的概念,没有网络发酵的情况下,户外广告是“包围观众从而影响观众观影决策”的必需品。

以北京为例,包括西单、宣武门、东直门等繁华地段在内的公交站上齐刷刷地出现了《泰坦尼克号》的广告,同时还有20多种宣传片、海报、串旗被布置在各处,10万张彩卡随票赠送。

在观念更加开放的广州,影片一票难求。5-20元的电影票一下子被黄牛炒到了200元,当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5425元,平均下来,每月大概是450元左右。更夸張的是,还有观众提出可不可以买站票。

没错,3小时的电影,站票。

最终,3.6亿人民币的票房创造了当时的奇迹。这一奇迹居然在中国保持了十年之久。

那一年,商店的外墙上贴着杰克和露丝的画报,不断有人驻足。“大众情人”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成为了中国人民最熟悉的“外国文艺工作者”,无数少男少女心中的偶像,那时的小李子还是一个俊秀的小鲜肉。

当然,现实的灾难马上来临。在洪水中,国人展现出了比影视作品更宏大的人性气场,抗洪精神与那一年的中国一道,永驻史册。

“冰海沉船”的中国电影悲剧

《泰坦尼克号》引发的轰动效应显而易见。这是中国电影标志性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电影消费在大都市的中等收入者之中的兴起,开启了中国电影市场繁荣的时代,也在冲击中国电影的同时引发了中国电影新的选择。2002年以《英雄》为标志的中国“本土大片”的产生深受其影响。

戴锦华用“冰海沉船”来形容1998年的中国电影:

“一如影片《泰坦尼克号》,这一下沉,是在中国电影市场的一片喧哗与脉脉温情间的下沉;不同于泰坦尼克号,这次下沉尽管惊心动魄,却几乎是无声且无人痛惜的。”

她认为,“好莱坞进入中国便成了昔日国家电影垄断机制与好莱坞全球电影垄断的共谋”:且不论这必然意味着“大片们”占尽了黄金档期与龙头影院,而且不可能有国产电影做任何“螳臂挡车”式的挣扎与竞争的空间;作为一个用于“文化娱乐消费”(包括教育费用)仅仅占国民收入8%的第三世界国家,《泰坦尼克号》(依上下集计,票价80元)或《拯救大兵瑞恩》一部影片的票价便是城市居民月收入的四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更不必设想全家同往。

如果说,《泰坦尼克号》是全球电影业的“灾难片”,那么,仅仅莱奥纳多与汤姆·汉克斯携手,便足以构成对中国电影的“灭绝行动”。试想,一部在广州市一度形成短暂热销的中学生题材的国片《花季·雨季》,票房学生优惠票定价仅为3元;而对湖北电影观众的调查表明,普遍认为可以承受的票价为10元。

“沉沦”之后,1998年-2007年,改革开放后的第三个十年,也是一代导演集体爆发的十年。大导演们交出了自己职业生涯的重要作品:张艺谋的《英雄》开启了国产电影的大片时代,李安的《卧虎藏龙》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周星驰拍出《功夫》,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在海外获奖。

可以说,没有《泰坦尼克号》,就没有后来的《英雄》。中国的“大片时代”,显然一开始就十分蹩脚,一路被骂,一路前行。

到了2012年4月,《泰坦尼克号》的3D版在中国上映,仅仅第一周就创造了超过4亿元人民币的票房,仅一周就超出了1998年的全部票房。在中国市场的总票房更高达9亿7千多万元,稳居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之首。

一切一仍其旧,一部同样的电影,同样的故事,同样的演职员,同样创造的票房奇迹。

1999年1月,戴锦华发出疑问:“冰海沉船。无疑没有足够的救生艇,可以救起中国电影业这艘巨轮。有种种小艇开始驶离母船。是一种悲哀,抑或是一线希望?”

现在看来,她的疑问似乎依然是一个大大的疑问。

苦海翻爱恨,还珠泪满襟

1998年的电影,绝不仅一部《泰坦尼克号》那么简单,《拯救大兵瑞恩》风靡全球,《海上钢琴师》《两杆大烟枪》都已成经典。香港电影《古惑仔》系列风靡大江南北,让主演郑伊健和陈小春红遍内地。它代表着港片灿烂的年代,也成为一代人心中的记忆。多少少年学着古惑仔在学校里充大哥,多少次被请家长。

以上电影提供了片刻或长久的震撼,但走进年轻人心里去的,是另一部奇怪的电影。我们的青春既有爱情的滋润,更有那绵长的《一生所爱》:

苦海,翻起爱恨

在世间,难逃避命运

相亲竟不可接近

或我应该相信,是缘分

《大话西游》在1997和1998年的火爆,被认为是第一波网络青春的崛起,北京的大学BBS上,这部票房惨淡的电影一跃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周星驰和《大话西游》之于90年代后期的大学生来说,相当于罗大佑和《光阴的故事》之于80年代,金庸武侠之于90年代初。

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在为之疯狂,有人认为,这部电影把所有的东西都用幽默的方式解构了,唯独没有解构爱情,并将之崇高化。《泰坦尼克号》中的爱情,是一种隐喻,是“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崇高;《大话西游》中的爱情,与当代大学生的想法更加吻合,所以被不断模仿,从未被超越。

《大话西游》的崛起,不得不提到那几年的第一波互联网浪潮。

1998年,正是互联网大潮兴起阶段,那个时候很多国人对电脑还都比较陌生。1995年海归张朝阳因受到互聯网的震撼,放弃美国的安逸生活,提着个破箱子揣着一千美元把互联网带到中国,1998年2月第一家全中文网的网上搜索引擎——搜狐网成立。

那两年,张朝阳被奉为“中国互联网”第一人,像个明星一样来到深圳演讲,台下聚集700多人。其中有个年轻人听完演讲之后激动不已,决定回去开始做OICQ,这个年轻人叫做马化腾。

1998年年底,34岁的马云北漂创业,两次失败的马云带领团队去了趟长城,大家心情无比沉重。离开北京前的最后一天晚上,马云和自己的团队聚在北京的一个小酒馆,那天下着很大的雪。

1998年,刘强东也刚刚在北京创办了京东。当时刘强东作为大学生在中关村创业,也就是在柜台后面卖光碟。

抛开互联网大咖们的青春时光,那一年,两部电视剧席卷着无数人的记忆,横扫青春。一部是《还珠格格》,“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还记得这首歌曲《当》吗?1997-1998年,中国大街小巷都在循环播放这首歌,大家聊天时总会谈到,“喜欢小燕子还是喜欢紫薇”。一时间,“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甚至成为当时向往的爱情状态……《还珠格格》开创了中国电视剧至今无人能及的收视纪录,最高点突破65%。

那时候的年轻人,每个人的房间里,似乎都会贴着这样的海报:左边杰克和露丝在茫茫大海上相拥相抱,右边小燕子紫薇永琪尔康策马奔腾于大草原。

在绵绵爱情中,冷不丁吼出一句“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参北斗……”那是《水浒传》的气势,一下子压倒了爱情的小情调。1998年1月8日,《水浒传》在中央电视台首播,这部公认的经典,在1998年第十六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上,更是一举拿下5个大奖。

猜你喜欢
泰坦尼克号爱情
《泰坦尼克号》经典桥段(视频)
《泰坦尼克号》(海报)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谁吃掉了泰坦尼克号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7万美元,泰坦尼克号“最后午餐”的菜单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