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西民歌《交城山》的艺术特征

2018-12-17 01:43
黄河之声 2018年19期
关键词:全曲小调乐句

王 娜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在尧天禹日时就有对山西民歌的记载。几千年来,它根植于黄土高原,吸吮着黄河的乳汁,沐浴着华夏文化的洗礼,流淌在人民的血液里,与人民的思想与情感融汇在一起,因此一直以来都被称之为“民歌的海洋”,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和时代的更迭,在这片黄土地上产生和发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民间歌曲。其中,小调类的传统民歌遍及城乡,数量最多。小调又可称之为小曲,是山西民歌体裁类别中的一种,大多从明清时期的俗曲发展而来,常在人们生活的闲暇和风俗性的节日、集会时演唱。它作为当时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曾被广泛的流传。它从产生、发展到现在仍被传唱,充分显示了它极强的生命力。如今,小调类传统民歌已经成为十分珍贵的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它在创作中的即兴性和歌词取材上“看见甚唱甚,想唱甚唱甚”的特点,总是给听者一种如同在聊天、话家常一般的亲切感。正因为此,也成为许多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为许多作曲家激发了创作灵感。目前我们看到的国家重点艺术科研项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中收录的民歌共有一千三百余首,其中小调类民歌约占一半,当中有部分小调因为传唱社会阶层的复杂性,导致了它的内容和形式的复杂性。还有一部分小调因为长期远离现实生活,失去了淳朴的劳动者本色,然而,《交城山》这首小调却始终保持着它原始的乡土气息。

《交城山》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山西小调类民歌,在清朝或者更早的年代开始流传于文水与交城一带。相传在很久以前,村中有一对互相钟情的少年少女,男孩叫福牛,女孩叫桃香,两人相互喜欢,两心相印。一转眼,两人都已到十五六岁,第二年的端阳节,两人便海誓山盟,偷偷私定终身。可天不遂人愿,是年秋,桃香父亲的朋友便领着十八岁的儿子登门攀亲,父亲以挚友可信,便做主定下姻亲。桃香无奈,但父命难为,只能被迫嫁到孤爷山背后的郭家梁。寒来暑往,桃香在郭家梁的生活贫困又远离心上人,度日如年,便终日以泪洗面。麦收后,桃香父亲去郭家梁看桃香,将福牛引水身亡的噩耗告诉桃香。桃香闻讯,如晴天霹雳,五雷轰顶,泣不成声。一抷黄土掩去万种风情,三寸棺木勾起无限情思。思念、爱慕化为一腔怨恨:“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浇那个交城它浇了咱文水……”,一曲饱蘸心血、满含泪水的民歌脱口而出,悲惨的歌声环绕着深山大川,传遍了交城的村村寨寨,一直流传到今天。下面我将从交城山的题裁、语言、旋法、曲式、调式等方面对交城山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

一、生活化的题材内容

在山西有这样一句话“一曲解心宽”,人民经常通过歌唱的方式来倾诉生活的艰辛,把对生活的抱怨和不满通过歌声发泄出来。《交城山》小调就属于谣曲中的一首诉苦歌,全曲共有三段歌词,第一段埋怨水的不公平,第二段为茶饭粗淡喊冤,第三段为交通叫屈,三段歌词真实的反映了交城人民对于艰苦、落后生活环境的不满。交城山区林密沟深,谷深地僻,山势险峻,长期交通不便,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歌词中“交城那个大山里没有那好茶饭”“灰毛驴驴上山灰毛驴驴下”等场景,便是旧时代交城山区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表达了人民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导致了生产力的落后,人民被迫过着艰苦的生活,没有好的饭菜,也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歌词中“一辈子也没啦坐过好车马”“只有莜面栲佬佬还有那山药蛋”,更是表达了人们对于交城山区贫寒和落后的不满情绪。《交城山》中朴实无华的歌词,道出了河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也唱出了处于文峪河上游的交城县,不能充分利用文峪河水发展农业生产的悲怨之情。整首歌词看似穷山恶水无从赞颂,然而,如若细细吟品,便能听出“抱怨”表层下的那份对故土的深切眷恋,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黄土气息浓郁的方言土语

《交城山》这首小调属于晋中民歌方言区,该地区民歌方言中衬词、前缀、叠词具有平原、河谷地域曲折、委婉的语言特点,声调为入声分阴阳,具备了浓郁晋中地方特色和乡土生活气息。整首歌曲就只有三段歌词,却将当地的人文地理、风土民俗、饮食交通一股脑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一首歌里。三段歌词整齐规整,没有过多的修饰,直截了当,直奔主题,使得歌唱者能够很直接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故事。在歌词的运用上,《交城山》小调保留了不加修饰的民间土语“毛驴驴”、“莜面栲栳栳”和“山药蛋”,这些“土得掉渣”的乡语乡音采用了生动形象的生活用语,也恰恰是对交城原貌的真实描绘,代表了这里的地域文化精神。其中的“毛驴驴”也是叠词在这首小调中的体现,是非常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的。歌词中,还运用到了两个衬词,“那个”、“没啦”,这两个词在歌曲中没有具体所要表达的事物,但是这两个衬词的出现,却完整了整首歌曲的结构,也充分表达了歌曲的意境,做到了情感的无限延伸,同时也印证了像衬词这样的方言俗语,已经完全融入到了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歌词未加雕琢,保留了歌曲原有的真挚、朴实、“土”气。在演唱时,演唱者更是保留了山西方言原生态的唱腔,演唱时声音高亢嘹亮,缓慢、哀婉、如泣如诉,生动、形象地叙述了旧中国交城山区的贫寒与落后,又带点凄凉和哀怨。

三、方整的曲式结构

《交城山》小调全曲共有八个小节,分为两个乐句,构成了比较规整的上下两句体的结构形式。每个乐句都是四小节,篇幅较小,形式结构短小,单纯。全曲从最低音到最高音,一共跨越了九度,最低音为小字一组的C,最高音为小字二组的D,曲调的上下起伏跨度较小,全曲级进多于跳进。《交城山》在节奏的安排上,正是因为结构的方整性,节奏长度才显得格外单一,大部分采用了八分音符,只有第一乐句的第二小节出现的四分音符和第二乐句的第三小节出现的附点节奏,为全曲的节奏带来一点新鲜感。同时由于山西山区恶劣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人民的苦难生活,这样的苦难生活造就了《交城山》的悲凄苍凉,便使得演唱者在演唱时,在速度呈现出慢、中慢的节奏特色。节拍上,全曲始终都是2/4拍。

四、富有地域特色的调式

山西民歌以徵调式最为多见,《交城山》就是一首独具代表性的G徵调式的单旋律山西小调,全曲以主音sol、下属音do以及属音re三个音为主,这种以徵调式构成的小调式民歌,具有柔和的性质,常常表现出犹豫、悲痛、凄凉、回忆、沉思的情绪。在曲调线的进行上,上行采用了五声音阶,下行采用了七声音阶,七声音阶中加入了变宫与清角这两个五声外音,这两个外音在乐曲中起到了“润饰”五声骨干音的作用。

五、曲折、委婉、细腻的旋法

(一)级进与跳进相结合的旋法

《交城山》小调形式结构短小,全曲共分为两个乐句,每个乐句四个小节。在第一个乐句中,一、二、四小节都是在下行,只有第三小节是上行,而且是三度以内的级进上行,紧接着第四小节是一个五度大跳加连续的下行,仿佛是在叹息着诉说生活的不幸,又给人以平稳流畅之感。在第二乐句中,第一小节采用了小六度的跳进,而后反向进行到了re,这是山西地区特有的一种音乐曲调旋法,第二小节,采用了第一乐句第四小节的音乐材料,继续使用了五度大跳加连续下行,紧接着第三小节采用sol la的二度级进加上la re的四度跳进上行,使之形成了一个“碗状”的幅度,并且音符跨度进行在一个八度之内,其中,第一乐句中使用的“Sol-Fa-Mi”的下行级进,和“Mi-La”的向上四度大跳,以及“Sol-do”的向下五度大跳。这些下行的级进以及四五度的大跳旋法,使得旋律起伏跌宕、委婉曲折。从而《交城山》既具有山区高亢嘹亮的特点,又有凄凉,哀怨的内涵。这种旋律的走向与山西地区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绕音旋法

《交城山》篇幅较小,音域跨度不大。全曲最低音到最高音,一共跨越了九度,最低音为小字一组的C,最高音为小字二组的D,曲调的上下起伏跨度较小。全曲的最高音la出现在第一乐句的第二小节,除此之外,每个乐节的起始音都用调式主音sol,全曲都是在围绕着主音sol进行环绕,使得全曲的音乐性格鲜明而稳定。这种围绕主音的旋法是非常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的,它也是形成了山西民歌《交城山》婉转流畅,动听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主音的下四度终止

《交城山》在结尾的最后一小节,采用了一个四度向下跳进的倚音,在倚音的帮助下,歌曲完美的落在了主音sol上,使得音乐连贯顺畅,曲调优美动人。从四度跳进到主音的终止在山西民歌中的使用也是尤其的频繁与典型。

六、结语

《交城山》之所以深受山西人民的喜爱,是因为它别具一格的音乐旋律唱出了山西人民的心声;是因为它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以及群众化的语言格调传承着山西人民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是因为它丰富的文化内涵鼓舞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山西英雄儿女奋发图强。几百年来,围绕着交城山水、交城人,山西儿女蕴育出了一系列的动人故事,但随着交城境内柏叶口水库的投入运营,“抢水”的历史已经告一段落。然而,在现实生活发生日新月异改变的今天,《交城山》文化却不会消失,山西民歌《交城山》就是那段历史的一个浓缩,现如今虽已脱离历史,却成为整个山西的文化财富。它传唱了几百年来交城人的辛酸与无奈,传承了交城人与交城水的不解情结。它优美的旋律让全国人民如醉如痴的同时,对于交城儿女来说更是一种鼓舞、一种鞭策。

《交城山》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承载了大量的地域文化信息,真实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它优美动听的旋律除给人们带来艺术享受之外,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山西的民风民俗和它的历史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首小调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对词曲的创作和演变,产生出了很多种不同的版本,并且不断有人在原有民歌曲调的基础上进行填词,运用于其它的音乐形式之中。它的这种创作离不开山西人民土生土长的自然、地理、文化环境,更离不开山西人民与生俱来的人格特点。山西作为一个具有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省份,音乐和文化底蕴可谓是相当的浓厚。研究山西的民歌,对传播与传承山西文化,乃至传播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民歌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景陷入了困境,这类传统的艺术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可是,我们不能忘记,一个民族的标志是它本民族的文化记忆,民族文化记忆力的断裂就意味着自我意识的丧失。所以,我们必须挖掘和整理民间文化的精华,保护和拯救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地方小调应当得到挖掘整理和研究保护,笔者认为我们这代人应该肩负起追寻历史记忆、寻根本土文化的历史使命,认识和保护这些历史积层的“活标本”,让我们传统的中国地方文化更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猜你喜欢
全曲小调乐句
萨拉萨蒂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艺术特征分析
《九宫大成》所收【番鼓儿】曲牌旋律研究
茹泣吞悲
——《陈杏元和番》音乐分析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小调[六首]
浅析钢琴演奏中乐句划分与呼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