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建筑及其发展研究

2018-12-17 09:34汪静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9期

汪静

摘 要:在建筑行业快速的时代背景下,建筑缺乏地域特征及民族情感的问题显著。为了让具有本土气息的建筑更好地发展起来,从建筑的空间、材质以及城市的人文等方面的特征入手,对现如今华东建筑的风格进行一个分析与总结,并尝试着从中提炼出建筑设计的构思方法,判断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本土建筑;空间材料;建筑构思

中国是一个历史大国,五千年以来,中国的建筑文化没有断裂过。我们华夏民族本便有着一套相当完善的建造体系,加之现代建筑师们的不懈努力,对传统的中国建筑进行了传承和发展,在适应时代需要的同时,以建造含有民族情怀的本土的建筑为己任,即便在这个玻璃盒子盛行的年代里,我们也能看到一丝不一样的光彩。

一、本土建筑空间

中国的空间讲究虚实结合,室内外的联系紧密,与西方所持有的二元论不同,中国建筑主张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一个整体中存在很多的模糊空间。这些空间在起到联系作用的同时还表现出一种特有的艺术性。从人的角度来讲,它也更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根据每个地方温度降水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的不同,建筑在造型和结构上存在着诸多变化。这些特点在中国现代建筑师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处处展现出浓厚的人性化气息。

本土的概念包含环境的保护、文化的创新与延续以及地域性和场所感等因素,这些因素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因而对这些因素的全面的思考,是一个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建筑师对于环境的责任往往表现在能源的节约以及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方面,王澍设计的五散房有的立于水中,有的隐于叶下,都很好地融入了公园的环境里面,其中的画廊(图1)利用高窗使得室内光线充足,减少了耗电;画廊与工作间之间留出了一段室外的休息空间,使得空间更加通透舒适。

崔愷在《本土设计》中提到,本土建筑在形式上采取“隐现”的方式,过于隐,不易理解,过于现,却又太直白,但是若做到外隐内现,其意便含蓄,若是外现内隐,则其意欲深刻。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融入了很多抽象后的中国元素,外观张扬,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内部空间含蓄优美,有传统园林移步换景的视觉享受以及空间的通透感。

地域性的建筑是一个城市所应该拥有的真实面貌,它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反映。而场所感是与人密切关联的东西,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建筑的使用以及建筑所希望传达给人们的情感。何镜堂设计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外观给人以沉重感,与整个南京市的建筑给人的那种厚重感相得益彰,特别是在冬天树叶落尽的时候来到南京,那股萧瑟与厚重感让人毕生难忘。在场所的处理上,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多次设置小大空间的转换,对游客的心灵造成极大的震撼。通过场所尺度的变换连同主题设置传递出了铭记历史,守卫和平的信息。

二、地域性建筑材料

我国传统的建筑材料为木头和砖石材料,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由于木头开采方便,且数量多,分布广,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对木头的使用便进入了第一高潮时期,随即在两汉进入第二高潮时期,南北朝时进入了第三高潮时期,明清阶段则进入第四高潮时期,发展至今,对木头的应用已经相当熟练。对于砖石材料的使用则相对较晚,两汉时期才进入第一高潮时期,在南北朝进入第二高潮时期,五代进入第三高潮时期,明清进入第四高潮时期。相对于木构建筑,砖石结构的建筑更容易保存,因而有许多砖石结构的建筑流传至今。

对于传统材质的使用有利于让城市找回自身的特色,激发起民族的认同感,用新的技术结合旧的材质,可以创造出既现代化又具有历史延续感的建筑。对于本土建筑的发展来说,对传统材料的研究必不可少。在本土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一批建筑师主张去建筑工地以及民间的木材店收购旧的砖瓦以及门窗,这样的做法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建筑建造的开支,一方面又是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值得我们去学习。

表皮材料的地域性的表现多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地域气候的适应,对地域景观的回应以及对地域文化的关联。传统建筑材料在本土的人们心中已然成为一种刻骨铭心的、带有浓厚历史传统气息的符号,它能够拉近建筑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这些传统的材料也是经过千百年的选择和磨砺而流传至今的,可以说很大程度上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及文化风俗。

对于传统建筑材料的使用并不意味着排斥现代的建筑材料,而是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让传统和现代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王澍设计的宁波美术馆很好地融合了钢材质和木材质,且在设计上与周边的码头相呼应,使得整个建筑既延续了历史的传统,又通过运用惊人的空间尺度以及独具匠心的楼道和观景平台使得建筑颇具现代感,与老码头的呼应更是使得建筑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地域性氛围。如果使用新的建造方式来联系传统的建筑材料,这些传统的材料将会表现出全新的特性。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图2),在表皮的设计上,把许多不同形制、不同色彩的砖和瓦有序地排列起来,形成了一个极具地域气息的表皮。远远看去,这个建筑给人一种文化底蕴很深的感觉。材料的搭配更是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结合其现代化的造型,整个建筑新颖典雅,主题明显,而又不脱离本土,对于旧砖旧瓦的使用节约了资源,降低了造价,在本土建筑发展过程中极具榜样作用。

除了传统的建筑材料之外,现代发展起来的一些材料,比如锈蚀的铁板和铜板,能很好地表现出时间的沉淀感,与环境的融洽度也很高。四方当代艺术湖区中有一个建筑,通过对被锈蚀的铁板的使用,在色泽上有着历史的厚重感,结构上却表现得十分轻巧,在与玻璃等现代材质的结合上相当精彩,与环境的融合度也非常之高。传统的建筑材料与现代的白色主义,一个繁多,一个极简,表现出非常大的反差,相互映衬中,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本来的特性。在砖的运用上通过放松对烧砖砌砖的要求,使得砖的颜色不一,立面部分凸起的做法避免了整片砖面所产生的呆板的感觉。

三、建筑的构思及发展

本土建筑在构思上应该以当地的历史文化、气候环境为基础,进行足够深入的调研,挖掘出该地域所拥有的尽可能多的特性,并结合多种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在外观上,设计的方法可以是以下几种:①用新的构成方法来组合旧的本土的材料和空间,提供新的感受。②用现代主义的手法设计建筑形态,用本土的建筑材料作为表皮装饰。③提取本土的建筑、园林符号,加入现代主义的建筑中。④组合新旧材料形成对比,相互加强本身特色。空间的设计方法有:①用新的技术改进旧的结构,使得空间更节能更通透②结合园林的设计方法组织内部流线与景观视线。③增加灰空间设置,增加城市与建筑的联系。

尊重地域性是中国建筑发展的必要选择,我们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够使得传统的文化链断裂。对于西方的文化我们不能够全数照搬,而要有选择地学习他们先进的建筑技术、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发扬本國的文化。随着外来建筑的增多,中国建筑师对于本土建筑的思考会越来越深入,更多的人会投入到中国本土建筑设计的潮流当中,城市将会逐渐恢复其本来的面貌。而现如今我们需要做的是冷静下来,避免盲目追随外来的形式,认真思考外来建筑和本土建筑的关系,为本土建筑的发展作更多沉淀的准备。

四、结语

随着西方建筑之风吹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城市在逐渐地丧失其本来拥有的面貌。玻璃盒子的冰冷、对于能源的浪费以及对于文化的沙漠化影响都值得我们重视。台湾的一位建筑师曾提到,本土的、因地制宜的建筑才是绿色的、好的建筑。只有坚持本土建筑的发展,城市才能找回自身的特色,人们才能重新找回自己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刘云月.公共建筑设计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蒋欣.中国本土建筑的发展及思考[J].重庆建筑,2014,(01).

[4]崔愷.坚持本土设计是我对建筑的诚意[J].建筑,2010,(15):10-13.

[5]赵睿.建筑光环境设计中的心理学因素[J].工业建筑,2007,(z1):153-156.

[6]钟雪.浅谈现代本土建筑中模糊空间的运用——以成都青城山石院为例[J].四川建筑,2010,(03):54-56.

[7]产斯友.建筑表皮材料的地域性表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8]贾海洪.现代地域性建筑的材料表现特点[J].山西建筑,2005,(07)):133-134.

[9]崔愷.本土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