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嫩江流域少数民族服饰历史档案的研究与保护

2018-12-17 12:19李立立曹阳
理论观察 2018年8期

李立立 曹阳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与研究嫩江流域少数民族服饰有关的档案资料,形成一套与该地区环境及人文相适应的服装档案体系。着重选取代表性的满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这几个嫩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在多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嫩江流域文化服饰特征,呈现出时间上的延续性、地域上的独特性、服饰内容上的兼容性、形式上的交融性和思维上的开创性等多元文化特色。

关键词:嫩江流域;历史档案;服饰研究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8 — 0011 — 03

档案是一类特殊的文献,通常不以公开出版为目的保存,而是作为一种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资料立卷归档,保存于图书馆或博物馆等机构或部门。由于其内容广泛庞杂,数量又特别巨大,具有一定的查阅难度,因而容易被研究者所忽略。

通过梳理与研究嫩江流域少数民族服饰有关的档案资料,发现嫩江流域少数民族服饰早在历史上就形成了一套与该地区环境及人文相适应的体系。生态环境及人文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对人类不同类型、层次、民族的服饰文化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满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这几个嫩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在多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嫩江流域文化服饰特征,呈现出时间上的延续性、地域上的独特性、服饰内容上的兼容性、形式上的交融性和思维上的开创性等多元文化特色。

一、满族服饰历史档案现状及相关服饰记录

在已知的清朝入关前的档案史料中没有对满洲服饰有专门的记载,但可查阅到的相关文献资料涉及到了《满文老档》《满洲实录》和《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等。这些档案中对服饰的记录比较有学术价值。《满文老档》的内容中主要记载了明朝初期到清朝初期满洲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展的不同活动,一共有四个译本,分别是台北广禄、李学智共同重新整理编著整理的《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檔》,台北故宫博物院通过研究整理以后印制的《旧满洲档译注(清太宗朝)》,辽宁大学历史系翻译的《重译满文老档》,以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翻译的《满文老档》,在研究时可以相互借鉴参考。《满洲实录》又叫《清太祖实录战迹图》,是清代官修史书,记述了从满族的起源到努尔哈赤去世这一时段的历史。书中有74幅白描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服饰样貌,是不可或缺的研究清朝入关前满族服饰的重要材料。另外,《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一直存放在我国历史档案馆,其中内容主要阐述了天聪七年至九年和崇德年的有关材料,助于分析研究清朝初期的服饰特征。

经过汇总分析以上文献资料,能够了解到当时使用的服饰面料分为不同种类,主要是毛皮类以及纺织品类。其中运用的毛皮品种较多,它们分别是貂皮、虎皮、狐皮、猞猁狲、狼皮、豹皮、灰鼠皮、羊皮等等,最高贵的是黑貂与玄狐。也有仅使用毛皮的某一部位拼缝制成衣服,如使用貂蹄、狐肷等。在运用毛皮过程中,还提及到了如何对其进行染色。毛皮可具有不同功能,将毛放于外侧时可以做成端罩,把毛放在里侧时可以做袄、袍,也能做成披领、领子或者当作镶边使用。纺织品一般都是棉布类或者丝织类。棉布主要是不同深浅的蓝色布,比如大毛青布、小毛青布、翠蓝布等。在运用的丝织品当中也涵盖了不同种类,它们分别为蟒缎、倭缎、缎、妆缎、补缎、绸、纺丝等。观察蟒缎可以发现,它上面的图案为龙形纹,而补缎上体现出来的是团花、团龙等纹饰;倭缎则是绒类织品,通常被叫做天鹅绒。另外,我们还了解到,蟒缎、补缎、倭缎、妆缎是这些品种更为高贵,并且多数都是通过朝廷赏赐、交易或抢夺方式得到的。

二、达斡尔民族服饰历史档案现状及服饰记录

达斡尔民族因为历史的原因,虽有自己系统的语言,但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多年以来,本地运用口口相传方式来传承自身文化。我们不能找寻到关于服饰的历史档案,只能从一些其他文献资料中获得只言片语。值得庆幸的是,自2007年开始编纂的《达斡尔资料集》编委会与《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联手,为系列编辑出版《达斡尔资料集》,实施建立世代达斡尔民族文库规划,经十年努力,已出版了七集,约一千万字的资料。以下内容为口述档案整理:

达斡尔族的起源有不同解释:其一为,该民族是黑龙江地区北部民族的后代。其二为,金灭辽时契丹人的一支北迁至黑龙江以北而发展为达斡尔族。在17世纪中期,沙俄以侵略方式来到该民族聚居地,导致该民族被迫离开故乡。开始时期,他们大部分人来到了呼伦贝尔、瑷珲、新疆。当时国内处于明朝已经衰落,清朝开始执掌大权。通过了解有关史料发现,满族人多数都是肃慎人,他们曾经居住在黑龙江地区、乌苏里江地区、松花江流域地区,后期某些人群搬迁到了吉林地区已经辽宁东北部地区。可见,生活在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在历史上受到了满族文化的影响。

(一)面料

受北方气候的影响,达斡尔服饰依旧以毛皮为主,主要有狍皮、鹿皮、狐狸皮等。因毛皮的抗寒及耐磨性特点,使其成为人们经常选用的制衣材料。毛皮还能根据季节变化来制作成人们经常使用的皮袍、短皮袍、皮裤、皮靴、手套等。因达斡尔民族擅长骑射,因此衣服的样式上也具有自身特征,在长袍边、开襟处的设计比较适合骑马或者捕猎。另外,其他品种的毛皮也经常做成人们经常使用用具,例如皮长袍、被褥、皮套裤、手套、手闷子、烟荷包挎包、针线袋、皮囊、软靴等。

(二)服饰及颜色搭配

达斡尔民族运用的服饰面料都来自于本地,由于材料自身特征所限,面料颜色基本上都是原色,并带有材料自身的纹理效果。选用的纹样不复杂,但具有深厚内涵。开始时期很多装饰都是运用在配饰上,如:套裤,鞋面,手套,香囊等,主要用于装饰起到耐磨的效果。达斡尔民族服饰的纹样题材多样,表现方式较多:其一,对称纹样,该纹饰多数都是采用云卷纹,并运用在发箍,衣襟包边,鞋面装饰上。其二,自然纹样,此类纹饰为牡丹、莲花、水草等装饰纹样,运用的动物装饰纹样中分为不同种类,例如龙凤、麒麟、仙鹤、虫鱼等,运用的其他装饰图案为山石、树木、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等;其三,吉祥如意纹,这是该民族时常运用的纹样,一般会运用在袍服的开衩位置,其作用在于进行包边,体现出的内涵为幸福美满。

(三)服饰款式以及造型

冬季服装是达斡尔民族最有代表性的装束,男子服饰一般着皮制长袍并且长度过膝,在袍子的不同位置设计开衩。腰部配置了黑颜色的腰带,并可以佩戴随身武器、火镰、烟荷包。选配的鞋子多为狍子皮制作的长筒靴,头部佩戴的是狍子制作的帽子,手部佩戴的是狍子皮制作的手套。女性服装也具有自身特点,她们经常穿着长袍、坎肩、裤子、棉袍、布鞋等,并在长袍边上位置、开襟位置上配置装饰纹样。毛皮工艺的技术特色鲜明。会根据皮制的软硬决定皮子的具体用处,并根据皮制的不同肌理拼缝产生自然的美。

综上所述,达斡尔族的服装具有民族的特征,由于生活环境所限,该民族的服装必须便于他们骑马并参加各种活动。采用的装饰品比较简洁大方,服装功能上力求实用。该民族此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融入了满汉文化,在服饰面料选用上,工艺制作上,装饰纹样选用上都开始出现了变革。伴随着纺织行业的不断发展。很多新服装面料诞生,这对该民族服饰的延续上带来了很多影响。另外,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社会大众的生活状态以及审美感上都更加力求服装更加简洁实用。

三、鄂温克民族服饰历史档案现状及服饰记录

居住在嫩江流域的主要是鄂温克族三大支系之一的索伦鄂温克人,索伦鄂温克人由牧业索伦鄂温克人和农业索伦鄂温克人组成。牧业索伦鄂温克人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农业索伦鄂温克人以从事农业为主。鄂温克族也是无文字民族,资料较少,最早有文献记载是1634年的《清太宗实录》最早对索伦这一称呼有明确记载。在19世纪50年代,鄂温克人依然经常穿着本民族服装,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到了20世纪,鄂温克人在日常生活方式上已经基本被汉化,传统服饰文化已严重流失,又因其人数较少,受社会关注少。传统服饰已渐渐消失,为了避免嫩江流域某些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丢失,积极紧迫地收集抢救少数民族服饰资源,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正是本文存在的目的与意义。

嫩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大多信奉萨满教,受萨满文化影响深远,鄂温克民族,对万物有灵的萨满尤为信仰,萨满服饰也算是索伦鄂温克族的宗教服饰,因萨满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威,所以鄂温克民族的萨满服饰特别有研究价值。又因目前鄂温克民族仅剩500余人,而近五分之一是萨满或灵媒,所以萨满服饰是最有代表性的服饰。萨满服一般为对襟、溜肩、长款,兽皮质地,均有铜镜和毛穗以及蛇纹,但花纹图案和制作工艺各有不同,各有其象征意义。

四、鄂伦春民族服饰历史档案现状及服饰记录

最早在《清太宗实录》出现鄂伦春这个名称,鄂伦春民族是从比较原始社会状态迅速进入现代社会的。以前该民族都是以游猎为生。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民族迁移到山下生活以后,才能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另外,该民族的文化也和其他民族进行了融合。服饰的款式基本主要依据本民族特色,面料上也变为了其他布料。当下,该民族主要服饰材料已经运用了现代面料,不过款式上没有变化,并依据原来的款式设计了更多种类。可见,现代的鄂伦春民族服饰具有新特征。

在服装上还设计了配饰,彩带、亮片,可以展示出不同的装饰效果,并且开始采用现代缝制技术。可体现该民族特征的服饰为佐领装,面料为彩色丝绸,并配置了纹饰图案,该服装融合传统文化,也诠释了现代文化,可以展示出该民族内涵,也是时代和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规律。

五、关于嫩江流域少数民族服饰历史档案的收集与保护

(一)建立机构,列入计划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各民族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由于55个少数民族中,仅有21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由于这一特殊性,因而史料档案中专门记载和反映各少数民族的内容甚少。因此对于收集无文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更显得尤为重要。收集档案涉及内容广,时间紧迫,任务量重、难度较大,而且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物力、财力作为保证。可见,不能在档案部门有效进行查找,需要把此工作列为我国未来发展计划,各地政府配备适合工作需要的少数民族队伍或干部,只有如此,开展这项工作才有组织保证,也才会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对少数民族档案起到保护作用。

(二)广泛收集,集中管理

收集少数民族档案,需要依据少数民族的具体特征,运用有效措施来汇总的整理。少数民族会在举办节日、婚丧喜事时经常阐述本民族历史发展情况以及生活状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可见,主要依据民族特征来汇总收集资料。

(1)录音和文字。对于没有自身文字的这些民族,需要运用语言交流。可见,应运用录音方式,文字记录方式。采用访问方式,把本民族历史情况、演变、生生活情况、风俗情况、信仰、历代神话、故事、谚语、俗语、寓言、民歌、民间趣话等记录下。汇总分析以后在进行重新整理。

(2)图像记录。把民族特征强、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场面进行拍照,并逐步进行分析。

(3)视频记录。把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场面(比如节日庆典、婚礼、文艺表演等)拍摄下来。把这典型语言和服饰当作重中之重,服饰代表民族特征和标志,也是多年留下的实物档案。当下,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不多,应该积极进行汇总汇集,運用不同方式记录这些服饰特征。这对于延续各民族特色服装上非常有利,可让各民族后代来不断研究其中具有历史价值。

(三)加大技术创新,提升少数民族档案的保护

对已有的服饰历史档案进行信息化、数字化管理,进行建档保护,做好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对濒危档案建立数据库。即综合运用包括文字、声音、图像及其组合在内的多种记录手段,在信息化环境下,数字化的图文扫描、立体扫描、全息拍摄、数字摄影、运动捕捉等技术采集信息,利用多媒体网络数据库来管理和利用,实现传统保护方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季敏.今天鄂伦春族的服饰〔J〕.剧作家,2006,(06):151.

〔2〕柴德森,唐俊珊.鄂伦春风情〔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05).

〔3〕钟茂兰,范朴.中国少数民族服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08).

〔4〕于学斌.鄂伦春游猎生活〔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3:84-95.

〔5〕卡丽娜.卡丽娜调查笔记——鄂温克族萨满调查〔D〕.2013,(12).

〔6〕边菲.达斡尔族服饰文化的研究与传承〔D〕.东华大学,2006.

〔7〕阿如娜.达斡尔族服饰文化现状的人类学阐释〔D〕.内蒙古大学,2012.

〔8〕辽宁大学历史系,编.重译《满文老档》(太祖朝第一分册),清初史料丛刊第一种〔Z〕.1978.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