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本高中《语文》文言词语注释商榷四则

2018-12-18 19:10何炅灿
北方文学 2018年29期
关键词:语文

何炅灿

摘要:人教本高中《语文》存在部分文言词语误注现象。其中“氓之蚩蚩”之“氓”不应直接释为“民”,而应指“外来之民”;“隐隐何甸甸”之“何”非“何等”义,而应为句中助词,仅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间至赵矣”之“间”非指“从小路”,而应表“秘密地”;“遂见用于小邑”之“见”非为“被”,而应指代“我”。希望这些新的认识能为该教材的有效利用和再版修订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教本高中《语文》;文言词语误注;考辨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人教本高中《语文》(下简称“《语文》”)[1]教材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5册必修课本每册均选收了一定篇目的文言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于文言文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因此,准确理解词句含义,读懂古文内容,是深入感知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注释和工具书是中学生独立研读文言文,减少阅读障碍,提升自主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重要工具。《语文》页下对文言文中一些较难理解的字、词、句进行了适当注释,本来是很好的。但其训释必须做到准确性、严谨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然而笔者在阅读、使用过程中发现,人教本高中《语文》存在部分文言词语误注现象,有违注释的初衷和根本要求,主因在于注者在语境义判断、词义引申分析、语法结构辨别等方面出现了一些疏失。下面择取四则误注的文言词语进行具体阐释,试图得出新的、更加合理的解释,以期为该教材的有效利用和再版修订提供参考。为便于分析,下文将先酌引课本原文及相关注释,并于其后标明具体出处,以便覆核。

一、《<诗经>两首》:“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注释(2):氓,民。这里指诗中的男主人公。(必修2,P14)

按:《说文·民部》、《广雅·释诂四》、《广韵·耕韵》、《类篇·民部》等工具书,《诗·卫风·氓》“氓之蚩蚩”郑玄注、毛传皆云:“氓,民也。”各家均以“民”训“氓”,孔颖达于“氓之蚩蚩”下疏云:“氓,民之一名,对文则异。”这些古注显示两者为同义词,但同义词同中有异,如果没有差异,为何原诗不直接说成“民之蚩蚩”呢?

其实,古代“氓”、“民”有很大的区别。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于“氓”下云:“氓与民小别,盖自他归往之民则谓之氓。故字从民亡。”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自彼来此之民曰氓。”《慧琳音义》卷九十五“氓隶”注引刘注《孟子》:“远郊之界称氓。”《古辞辨》云:“‘民是安土重迁、被束缚在一块地方的百姓或奴隶;‘氓是由‘亡民组成的,是脱离原有土地逃亡或流亡在外的‘民。”[2]

从语境来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等文句表明诗中男主人公应居住于本地以外较远的地区。因此,将“氓”释为外来之民,比直接释为“民”似乎更为合理。而《语文》注释者未加辨析地直接引用古代辞书或古注资料,并不能准确说明此处男主人公的身份。

二、《孔雀东南飞并序》:“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注释(11):隐隐、甸甸,都是模拟车声。何,何等。(必修2,P22)

按:此处把“何”释为“何等”是不妥的,因为“何等”《汉语大词典》列有四个义项:①什么样的,用于表示疑问。②什么样的,用以指不能确定的事物。③什么样的,表示不满或鄙视。④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但不论哪种解释,皆不合原诗之意。故《语文》注释不可取。

细审文意,府吏骑马走前头,兰芝坐车跟后面。行进中的车马必定会发出声音,时快时慢,时大时小,作者用隐隐、甸甸两个叠音词表之,生动形象。“隐隐”常指声音由远及近,隐约朦胧。《后汉书·天文志上》:“须臾有声,隐隐如雷。”《大藏经·佛本行集经》卷第十九:“声音隐隐,如鼓如雷。”“甸甸”又作“阗阗”,形容声音洪大。晋左思《蜀都赋》:“车马雷骇,轰轰阗阗,若风流雨散,漫乎数百里间。”《大藏经·诸经要集》卷第六:“行则驷马电飞,辇舆雷动,千乘万骑隐隐阗阗。”

如“隐隐阗阗”一样,隐隐、甸甸连用本可真切表现车马前行之声,但因该篇为五言诗,每句五字,于是作者在两词之间加“何”,以使文句整齐,节奏和谐。可见,“隐隐何甸甸”之“何”为句中助词,仅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实际上,《汉语大字典·人部》认为此段中的“何”为句中助词;《汉字源流字典》认为此处“何”用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舒缓语气,相当于“啊”[3]。句中助詞的认识应是正确的,但舒缓语气、相当于“啊”的分析则与语言事实不吻合。

三、《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注释(1):间,音jiàn,这里是“从小路”的意思。(必修4,P58)

按:上述为2016年10月第11次印刷的《语文》对“间”的解释,查阅该书2013年11月第7次印刷的版本,其注云:“间,音jiàn,小路。这里是名词作状语,‘从小路的意思。”对比两者不难发现,新版本省去对“间”基本词义和用法的说明,直接解释其语境义。遗憾的是,细析文意,两种版本“从小路”之释其实并不适合原文所表之意,乃注者未搞清该词的词义系统和引申关系所致。秦葆先生曾指出“‘间非小道”[4],但未结合词义引申情况加以分析,今进一步讨论如下。

“间”本作“閒”,本义指缝隙。《说文·门部》:“閒,隙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夫门当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间隙也。”由门缝义引申为空隙。《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者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由物之空隙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嫌隙。《左传·昭公十三年》:“叔向曰:诸侯有间矣。”由人之隔阂引申为乘隙、乘间。《左传·僖公三十年》:“狄间晋之有郑虞也,夏,狄侵齐。”杨伯峻注:“间,犹言乘隙,今曰钻空子。”又虚化为副词,指私下地、悄悄地、秘密地。《汉书·高帝纪上》:“事急矣,臣请诳楚,可以间出。”颜师古注:“间出,投间私出,若言‘间行、‘微行耳。”《后汉书·邓禹传》:“光武笑,因留宿间语。”李贤注:“间,私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乃变异姓名,间行东归。”从上引文句的逻辑语义看,前文云“秦自缪(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正因为秦王未曾明确地遵守过约定,因而此处云“蔺相如害怕被秦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因此派人拿着璧秘密返回了赵国”。故这里的“间”应作副词,表秘密地,《王力古汉语字典》该义项下举此句为书证[5],是正确的。《语文》第一册第24页《鸿门宴》有云:“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行,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既然“脱身独行”,肯定应该是悄无声息的行动,故“间”亦应表“悄悄地”、“秘密地”。此可佐证上文的结论。

查检《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间”的词义系统中没有“小路”或“从小路”义项,大概是因其与“间”的本义相差太远的缘故。秘密地或悄悄地行动大多可能会选择小路,但并非必然,不应将事物存在或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偶然性作为确立词义的标准。

四、《归去来兮辞并序》:“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注释(15):见,被。(必修5,P25)

按:古代文言文中“见”确实有表被动的用法,《语文》也常见,如上文所举“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但是,此处的“见”却并非表示被动。“见”本义指看到。甲金文字形像人用目以视之形。《说文·见部》:“见,视也。”段玉裁注:“用目之人也。”引申为进见、接见。《左传·桓公十三年》:“遂见楚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又引申指遇到、接触。《墨子·七患》:“故国离寇敌则伤,民见凶饥则亡。”《太平广记》卷346引《内江石壁鱼》:“见风水涸,鱼化为石。”又引申指出现、显现。《论语·泰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汉书·元帝纪》:“天见大异。”颜师古注:“见,显示。”“显现”的客观结果就是让主体得以感知,在词义虚化机制作用下,“见”又虚化为指代“我”或“自己”的代词,用在动词前,表示主体对所涉及的对象怎么样。这种用法与表被动的“见”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以行为的被动者为主语,而是以行为的主动者为主语。如《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见录”指“惦记我”。《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指“离开了我”。《南史·江淹传》:“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见还”即“还我”。这几例中的“见”均指代“我”。现在常说的“见告”、“见谅”、“见教”、“见示”等,“见”的用法亦如此。

上句中,“用”的施動者为“家叔”或“其他地方官吏”,“见”则成为“任用”的对象,即表代词“我”。《文言虚字》[6]、《古汉语虚词手册》[7]将《语文》此例归到“见”表指代词“我”一类,并译文作:我家叔叔因为我穷困,就用我做小县县长。其认识值得肯定。《语文》注释者和其他一些研究者[8]大概是囿于此句貌似表被动的“见……于……”结构,而将“见”误释作“被”,将“于”误判作起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作用的介词。根据上面的分析,此处“于”应为引出地点的介词。可见,理解古汉语词义时不能被句子的结构形式所蒙蔽,而要透过形式探究其本质,结合词义引申情况、句法结构和具体语境进行具体分析,以免出错。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著.语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007.

[2]王凤阳.古辞辨[M].北京:中华书局,2011:381.

[3]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449.

[4]秦葆.“间”不是“小道”[M].语文知识,1998 (8).

[5]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1564.

[6]吕叔湘.文言虚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142.

[7]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175.

[8]郝来勋.文言文被动句式类型例析.《语文学习报》苏教高一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第7期A2版.

猜你喜欢
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一纸恳切书,一段语文情
语文的“理”性
美读让语文阅读充满活力
语文的使命
语文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