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手机控”,该导还是该禁?

2018-12-18 08:59王宏霞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35期
关键词:手机依赖教育引导中小学生

王宏霞

〔摘要〕智能手机为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过度依赖手机成为“手机控”则会导致孤独感、负性情绪增加,睡眠质量下降,冲动等不良后果。面对手机,部分成年人尚且难以自控,对于自控力弱、身心发展不平衡的中小学生来说更是难题。但是面对这一新的社会挑战,预防中小学生成为“手机控”,采取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一刀切”禁止还是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呢?通过了解当前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现状、产生的正负影响及对手机依赖的原因探析,希望社会、学校、家庭各个层面联起手来共同努力为中小学生健康上网,拒绝成为“手机控”搭建良好的网络安全屏障。

〔关键词〕手机依赖;教育引导;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5-0074-03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占比达98.3%。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2017~2018)》,64.2%的小学生拥有自己的手机。从2006年到2017年,中国未成年人首次接触网络的年龄不断降低,2017年底,7岁(学龄前)触网比例达到27.9%。技术发展带来了高速可移动的互联网连接、Wi-Fi和智能手机应用,上网模式已经从台式电脑前的特定时间“登录”到随时在线的时代。的确这种发展使人们在通信、商务、银行服务、教育、研究、购物、娱乐等方面的生活变得更轻松,但是随着全球互联网普及率的大幅提高,随着新一代电子产品的兴起,“手机成瘾”的风险正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行为成瘾障碍,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加以应对。尤其中小学生处于对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因此,担心他们沉溺智能手机而影响学业绝不是多余。即使对成年人来说,成为“手机党”已经是一个问题,中小学生被手机捆绑更是不容小觑。但是面对学生“手机控”问题,应该采取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一刀切”禁止还是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呢?

一、手机使用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一名患有糖尿病的初中男孩,他使用iPhone应用“健康”与他的母亲和儿科内分泌学家同时对他的血糖水平进行即时监测。

一名难民少年,他带着一部智能手机、一部旧手机和两张SIM卡,从战火纷飞的阿富汗老家逃到了土耳其与家人朋友取得了联系。

几名初中生假期外出游玩遇险及时向家长、老师和警察求助脱离了困境。

上述只是手机为未成年用户带来积极影响的部分实例,手机作为高科技产物,应用不断升级,功能不断丰富,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与家长取得联系,向老师汇报学习,与同学讨论问题增进友谊。利用手机里的各种应用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大量疑难问题,并且它小巧玲珑携带方便。总之手机已不再仅具有通讯这一功能而日益成为彰显个性的工具。

(二)消极影响

一名英国女初中生,在长时间遭受刺激、头痛、疲劳等症状的折磨后自杀了,原因可能是她在学校对WiFi信号过敏。

一刚升初一男生,连洗澡都要带手机,除了睡觉手机几乎不离身,他的爸爸耐心劝诫引导数次无果后,在某次冲突中随手夺过手机扔出窗外,儿子紧跟手机跳下高楼当场身亡。

这些真实的故事仅是当今小学生沉溺手机受到危害事件的冰山一角。科学研究显示,儿童青少年过早沉溺于手机容易形成手机依赖,对其身心发展均存在不利影响。生理方面,儿童正处于发展阶段,很多生理结构还未成熟,例如颅骨较薄,骨骼发育尚未定型。过多接触电子产品,辐射吸收率明显高于成人从而引起记忆衰退、失眠、头痛等症状。而且长时间低头玩手机没有及时调整姿势,会对儿童的脊椎带来伤害易伤及脖子、肩膀,对肩颈脊椎造成劳损。调查研究显示,儿童青少年长时间暴露于电子屏幕的强光之下,再加上手机屏幕小字体小,患上近视的概率大大增加。心理上,电子游戏、微博、微信等剥夺了中小学生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使其容易形成孤僻、冲动、偏执等人格特点。

二、中小学生沉溺手机原因探析

(一)中小学生自我约束、管控能力弱的自身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无线网络的普及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多功能手机成为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而中小学生尚处于身心发展不平衡时期,自控能力较差,一旦有接触手机的机会,便无法合理分配时间,再加上手机功能日益五花八门,中小学生可以在网上追星、打游戏、看小说、逛淘宝,等等,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手机依赖,一旦不接触手机便焦躁不安,无所适从。

(二)家长监管不当甚至本身给孩子做了不良示范

不少中小学生的家长因工作或个人原因,疏于管理和监护,甚至为了图省事,直接把手机丢给孩子玩以消耗时间,让孩子长期沉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还有的家长总是忙于工作,对于孩子的陪伴少之又少,在孩子最重要的成长阶段缺席,与孩子交流过少,中小学生在缺乏倾诉沟通的对象时便通过有着平等、虚拟、便利的手机网络来寻找感官上的刺激。此外,有些家长本身就是“手机控”,给孩子造成了潜移默化的不良示范。一对父母辛苦工作一天,回到家后各自攥着手机刷着朋友圈、微博、QQ空间不仅造成家庭关系的淡漠,还对于孩子需要家长陪伴的简单诉求充耳不闻。渐渐地孩子便会模仿父母的样子探寻手机这个充满魔力的“宝藏”。

(三)社会对于升级的电子技术与新兴的社交模式的依赖

手机刚发明之时以其两个最重大的特点造福于人类,一个是可移动,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可以在较大的区域内自由携带与使用;另一个便是通讯,即使两个相隔千里的人也能方便地与对方取得联系,例如案例中从战火纷飞的阿富汗逃到土耳其的难民少年借助手机帮他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手机俨然成为集电视机、游戏机、电脑,甚至钱包、导航仪、翻译器等于一体的高级装置,人们只需携带一部手机便可以走遍世界。并且现在的手机设计都更注重便携性、功能性、隐蔽性、时尚性等特点,这些对于对外部世界正处于极其好奇的中小学生来说都是极大的诱惑,再加之其自控能力差,一旦接触手机里的花花世界便很难抵制这種诱惑。

此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信息技术也不断进步,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也呈多样化态势,尤其是微信、QQ、“陌陌”、“探探”等聊天应用推陈出新。一方面,中小学生充满猎奇心理、逆反心理,越是明令禁止不允许的事情,他们越是想要探寻,尝试新鲜事物。另一方面,中小学生随年龄增长,社交需求日益增加,社交愿望强烈,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已不足以满足其需要,想要通过网上社交结交更多的好朋友。而且中小学生适应能力强,当前社会普遍呈现出社交模式的转变,即使同处一个屋檐下的隔壁房间宁愿微信通知对方一些事情也不愿意多走两步。中小学生处于这个环境中,周围人都在倾向于依赖这种电子通信设施,作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他们不知不觉中便由被动转向了主动。

三、预防中小学生“手机控”,该导还是该禁

手机触网低龄化,过度依赖手机导致中小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性格冲动、孤僻等问题,中小学管理者面对学生手机使用的管理难题采取的措施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学校没收手机,统一配备仅能通讯的手机,禁止学生在校内充电等等。也有的学校摒弃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合理引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手机,享受手机带来的极大便利。那么,在这个人人无网不欢,无手机不快的时代,预防中小学生成为“手机控”,其监护者是该引导还是该禁止呢?

当今世界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等电子产品,社会几乎陷于瘫痪状态,但是手机这把“双刃剑”也的确对人们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尤其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深远。如何降低中小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不成为手机的奴隶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在与手机争夺孩子的这场无声的战斗中,父母老师也曾苦口婆心地劝说,甚至声嘶力竭地威胁、约法三章,结果收效甚微。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得不采取“一刀切”的无奈选择。“一刀切”的做法可能在短时间内是有效的,也确实很省事。但是教育没有捷径,“一刀切”的方法治标不治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引导其合理使用手机是监护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手机只是一个工具,它本身并不具有原罪。使用带来的利弊取决于使用者的态度,例如很多学习APP的开发,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上述案例中提到的可以检测自己的健康状态等都是手机对生活的帮助。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手机为其创造价值,而不是片面的采取“一刀切”“断舍离”的方法禁止、变相禁止学生接触手机。以下将从社会、学校、家长三个方面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国家应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相关执法部门职责,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对学生有效使用网络免受网上不良信息荼毒开启法律屏障。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杜绝互联网行业不良信息的上传、转载、下载,开设举报热线,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加强保障中小学生健康上网的安全意识。

学校每个班级增设“手机管理员”班干部,每天上课前收集学生手机登记交给班主任管理,下课再统一发放给同学们。许多研究表明,手机成瘾导致孤独、负性情绪增加、睡眠质量下降[1-3],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4],因此中小学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把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的意识带入课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态度。

家长注重培养孩子更多的兴趣爱好,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让孩子掌握一门技术本领上,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参加室外活动,多接触大自然开阔视野,陶冶心情。立下“手机家规”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对孩子手机的管理,应充分尊重孩子的隐私空间和独立人格。如果管束不当,过于监控或唠叨,反而会让孩子感觉受人约束控制更加叛逆。让孩子自己意识到危害性,选择合适的时机,让孩子自己体会依赖手机以来自己的变化。除了视力的下降、颈椎腰椎的酸痛、睡眠不足等身体健康方面,还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效率变低、现实人际互动减少、情绪易烦躁等心理层面的隐患。

注:本文为中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7YJA190011)。

参考文献

[1]刘红,王洪礼. 大学生手机成癮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J]. 心理科学,2011(6):1453-1457.

[2]李丽,梅松丽,牛志民,宋玉婷. 大学生孤独感和睡眠质量的关系:智能手机成瘾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2):345-348.

[3]张斌,邱致燕,蒋怀滨,崔润红.大学生孤独感、负性情绪与手机成瘾的关系[J]. 集美大学学报,2015,16(1):41-45.

[4]付桂芳,李歆瑶.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长春大学学报,2015,25(12):52-55.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

编辑/卫 虹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手机依赖教育引导中小学生
农村小学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手机依赖影响下的高职学院学风建设新途径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与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体育教学应当重视卫生与健康教育
抓住教育契机 守望成功德育
芜湖市大学生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