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匠艺活动的能力基础理查德·桑内特与《匠人》

2018-12-19 01:33
上海工艺美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内特理查德匠人

田 娜

There are three abilities that form the basis of craftsmanship activities: positioning, questioning and penetrating. These three abilities always run through each link of craftsmanship activities and are very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craftsmanship.In addition to mastering these three basic skills, a good job also requires a desire to engage in craftsmanship activities,which is the spiritual support of craftsmanship, namely the craftsmanship spirit.

有三种能力构成了匠艺活动的基础,他们分别是定位、质疑和贯通的能力,这三种能力始终贯穿于匠艺活动的每个环节,是很重要的能力基础。做好工作除了驾驭好这三种基础能力之外,还需要一种从事匠艺活动的欲望,这种欲望是匠艺活动的精神支撑,即匠艺精神。

关于从事匠艺活动的能力基础,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中指出有三种能力构成了匠艺活动的基础,它们分别是定位、质疑和贯通能力。关于这三点能力理查德·桑内特给出的解释是:“第一种能力是让事物变得具体,第二种是思考其性状,第三种是扩展其意义。”而从事匠艺活动的这三种内在能力,是绝大多的人都拥有的,而且程度也差不多。

在谈匠艺活动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从事匠艺活动的主体,即匠人。“匠人”、“工匠”、“百工”“匠心”等这一类词汇可谓近年来的热门词汇。尤其在李克强总理把“工匠精神”纳入治国之路以后,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工匠文化”、“工匠精神”越来越为国人瞩目。

一、匠人

匠人,即工匠。《周礼·考工记》中记述:“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就是说,一国之内有六种职事,百工是其中一种。六职,即天子以下至庶民,所分属的六等职事。又如何理解百工?借鉴于学界众多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工匠”亦称之为“匠人”、“匠”、“工”、“人匠”、“百工”、“国工”、“工官”等,是一个意指非常广泛的概念。《考工典》引王昭禹曰:“兴事造业之谓工。”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工”“匠”还是“工匠”,其主要含义是指现代意义上的有工艺技术的工业劳动者。《考工记》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这里提到了知者和巧者。知者即智者,有思想有智慧的人;而巧者,则是拥有手艺的人。

二、匠艺活动的能力基础

何为“匠艺活动”?可以说是自从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而日渐消失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持久的基本的人性冲动,是一种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做好的欲望。匠艺活动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仅是从事手工艺活动的劳动者,大到主席治理国家,小到儿童玩游戏,只要用心,把它当作一门手艺来做,都可以称为匠艺活动。匠艺活动能够为个体提供回报,从事匠艺活动的人能从中提升自己的水平,并为自己出色的工作而骄傲。我们前面提到,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一书中,将能力基础概括为三点:定位,质疑和贯通。这些能力大家都有,人类有,动物也有。下面来阐述一下这三种能力基础。

2.1 定位

“定位的本领其实就是确定重要的事情发生在哪里的能力。”即确定事情的着手点。理查德·桑内特给出的解释是“这种定位发生于音乐家或者金匠的指尖;眼睛的定位则专注于纺织机上经线与纬线构成的直角,或者玻璃吹制管的末端。发明移动电话的关键点是交换机,而在发明便携式计算器的时候,需要额外注意的是按键的大小。”也就是说,当我们从事一项活动之前,要先找到着手点或者说是关键点。当一个木匠决定要制作一张桌子的时候,他首先要考虑到制作这张桌子的用途,是餐桌还是书桌。这个问题决定着他接下来要选择的木材。如果是餐桌,在选材上他可能首先要考虑桦木或者杉木之类的木材。桦木其年轮略明显,纹理直且明显,材质结构细腻而柔和光滑,质地较软或适中;杉木,其材质轻软,易干燥,收缩小,不翘裂,耐久性能好、易加工,切面较粗、强度中、易劈裂,胶接性能好,比较适合做餐桌。如果是书桌,就要考虑其他木材了,比较适选的木材如黄花梨木或者紫檀木等。黄花梨木具有香气,可调节环境;紫檀木无论其硬度还是柔润度和细腻度上都更胜一筹。上述木匠选择制作餐桌还是书桌等一系列脑部思维活动,便是理查德·桑内特先生《匠人》中提到的从事匠艺活动能力基础的第一点,即定位。“定位也可能在感觉到某些东西残缺或者不对劲的情况下发生。”理查德在书中举例说,在解剖过程中,手术刀碰到体内的脓肿便会停下来,因为和周围的组织相比,脓肿的地方没有那么结实。在解剖过程中,不论是手术刀碰到脓肿还是眼睛看出器官组织异样,都会暂停之前的行为,然后对脓肿或者异样的器官进行仔细观察和思考,再对它的去留进行定夺。这就是当发现事物或者环境异常时,会引起人们对接下来从事的活动进行重新定位。在认知研究里,定位有时被称为“焦点注意”。对人类来说,特别是对那些从事匠艺活动的人来说,当遇到关键的材料、任务或者问题时,这种动物的思维就会出现。费斯廷格指出,动物有专注于“这里”或者“这个”的能力,展现这种能力的动物行为和这些认知失调的复杂体验有直接的关联。费斯廷格的解释是,每个人都会有定位这样的基本能力,动物也会有,而定位的焦点出现在从事匠艺活动的着手点,或者环境或事物发生异样并且与之前的认知失调的时候。

2.2 质疑

质疑,是从事匠艺活动的第二个基本能力。“质疑的本领其实就是对定位进行摸索的能力。”也就是说,当从事一项活动,定位结束之后要对定位进行不断的摸索,即思考其性状,对其进行权衡选择。理查德·桑内特给出的解释是:“那些遵从认知失调模式的神经学家认为,完成定位以后,大脑就像一个所有的房门都已经锁上的房间。这时候已经不再有怀疑,但好奇依然存在;大脑会问这些房门是不是用不同的锁锁上的,如果是,那是为什么?”在这一解释中提到了好奇,好奇就是暂时不做出决定,而是继续探索。当木匠决定要制作一张餐桌的时候,他接下来要做的便是权衡木材的选择。出于好奇,他会对桦木和杉木进行翻来覆去的观察,仔细辨别木材的纹样、肌理、特质、性状等,研究其内部的结构,再结合室内的装修风格等综合因素,最终确定好所选用的最“完美”的木材。这一系列的活动能力,同定位一样是隐形的,是连贯的脑部思维活动。理查德·桑内特在书中还一提到一点,“行动上的成功也可能引起质疑”。比如说Linux程序员在解决了原有的麻烦以后,往往会提出新的问题。当木匠选择好木材之后,会对其继续质疑,这块木材我要把它用作桌面还是桌腿,还是仅用于桌面再选择其他木材来作为桌腿?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中说:“神经学对该现象做出了解释,认为这是因为大脑不同区域之间有新的连接线路得到激活。新激活的通路能够促进大脑并行处理多任务的能力——但这种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质疑’意味着处于初始状态;大脑正在权衡各种不同的线路选择。”这对从事匠艺活动能力基础的第二点,即质疑,做出了很好的解释。我们可以认为,人们在工作的时候有一定的时间节奏:先是行动、然后暂停,并提出质疑,随后采取新的行动。这种行动——休息或质疑——行动的节奏正是复杂手艺培养过程的特征,它不同于纯粹的机械性活动。机械性活动只是单纯的动作重复,是培养不成技艺的。这种“行动——休息或质疑——行动”的过程是继定位之后进一步的脑部思维活动,并与定位不断地交替重复前进。

2.3 贯通

理查德·桑内特认为从事匠艺活动能力基础的第三点是贯通能力。贯通能力就是能将自己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不同领域之间灵活运用,即知识的转移。他在书中解释道:“贯通问题的本领有赖于直觉跳跃,因为直觉跳跃能够将截然不同的领域相互联系起来,并且能够将某个领域的隐形知识应用于其他领域。”也就是说贯通的能力有赖于直觉跳跃,而直觉跳跃又依赖于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联想将自己某个领域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移到其他领域。显性知识即从资源库中输入脑中的有效信息,而隐形知识却是无法言传的一种经验。木匠大多以木材为料,经过定位、选材(质疑)之后,再经过划线、割锯、刨削、锉、装配拼接等一系列工序,制成各种各样的家具,这是传统的手工匠艺。但向来以高端品牌定位的意大利家具设计,其制作材料不仅仅局限于木材,在家具制作过程中或做表面最后的处理的时候,为了提升美感和品味,会选择不同属性材料进行拼贴,例如Charlotte Perriand设计的LC11-P,它不同于中国的“明式家具”,每一张桌子,柜子,椅子,门等全部采用木头这一种材料,而LC11-P则以灰色铸铁为桌腿,并且桌脚是花冠形的,桌面却采用了哑光清漆胡桃木或者卡拉拉大理岩材料,这种材料的拼接便是“贯通”能力的表现。如何将几种不同属性的材料相结合制作出精美实用的餐桌,这有赖于直觉跳跃,即联想。属性使然,铸铁相比于木材来说更结实耐用,所以Charlotte Perriand选择了铸铁用作桌腿,再与哑光清漆胡桃木或者卡拉拉大理岩桌面结合,制成了一张既精美耐用又极具现代感的餐桌。这是对“贯通”能力更深一步的理解,而理查德·桑内特认为转移习惯领域的本领在动物王国有很深的根源。他的解释是这种贯通、转移的本领是人类最基础的能力,人类会有,动物也会有,是不需要后天学习就可以拥有的一种本领。生物学家理查德·莱沃庭认为,能够适应不同的区域,解决转换区域带来的问题,正是自然选择的生态学的关键所在。不管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反正人类是很擅长转移习惯领域和将它们进行比较的。当三四岁的小孩吃面的时候,习惯用勺吃饭的他,发现用叉子更容易把面送进嘴里。这种从勺子到叉子的转换便是一种具备贯通能力的体现。有些管理单位利用这一原理,经常安排员工轮换工作。例如学校的食堂,负责打饭的员工会和负责回收餐具的员工或者擦桌子的员工进行工作互换,这一行为是为了避免枯燥或者抱怨劳动强度不同。这些员工之所以互换工作能够避免枯燥,完全是因为他们在领域转移的同时重新开动了脑筋。这种将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是人类一种基础的本领,是一种转移、比较和改变习惯的本领,即贯通。

把工作做好的能力几乎人人皆有,这种能力最初体现在游戏里,后来在工作中演变成定位、质疑和贯通的能力,这些最为基础的能力的重要性却很容易遭到低估。定位、质疑和贯通的能力几乎贯穿于匠艺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并且每一种能力都对行为的判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匠艺精神

匠艺活动中,除了以上的基本的能力之外,匠人做好工作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本领,就是要对工作本身拥有很高的欲望。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中,将欲望总结为追求“质量至上”的一种痴迷。他在书中这样解释道:“‘质量至上’意味着匠人痴迷于制造某样具体的物品或者培养一种技能。”追求质量意味着会好好利用痴迷的态度。他把痴迷分为两种:一种是一丝不苟,另外一种是锲而不舍的追求,即匠艺精神。关于匠艺精神,邹其昌教授在《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系列之一》中解释道:“工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部分。然而,工匠文化之所以能够生根发芽,之所以能够超越劳动制作,超越生活而进入社会层面,超越‘工匠文化’而进入人类生活世界的广阔领域,其中有一个重要基础与前提就是‘工匠精神’。也就是说‘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的核心价值部分,是‘工匠文化’的灵魂之所在。”按邹其昌教授的解释,我们所从事的匠艺活动属于“工匠文化”的一部分,而“工匠精神”又是“工匠文化”的核心价值部分,因此,“工匠精神”即匠艺精神是匠艺活动的灵魂所在。(关于工匠、工匠文化、工匠精神的解读,详见邹其昌教授《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系列的研究。)

匠艺精神是指匠人从事匠艺活动中所秉承的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理念。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曾经指出,无论在组织机构内部,还是在不同种族之间,谈论质量是一种表明身份的工具:和其他人相比,我或者我们工作更主动、更卖力和更积极。匠人喜欢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作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工艺,对细节的处理有很高的要求,越是能精益求精,越能更主动、更卖力和更积极。意大利家具设计公司很注重自己的品牌,例如卡西纳公司,它的首要目标就是追求最高的产品品质,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工业技术与工艺制作过程的完美结合,以及卡西纳公司自身已经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与它所保持的历史价值和传统的完美结合。自卡西纳公司成立以来一直秉承质量至上、耐用至上和信誉至上的原则,并作为它运行的核心理念。而这一执着的精神,正是中国家具设计产业需要学习的。21世纪,现代中国家具产业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中并将与世界级品牌同台竞争。谁掌握了名牌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匠艺活动中锲而不舍的痴迷状态是做好工作最重要的动力,中国家具设计品牌的创立更需要这种匠艺精神。理查德·桑内特对匠艺精神的解释是通过他对在美国工作的日本人身上发生的事表现出来的。那些日本人哀叹自己国家生产的电池和复印件都有起火的危险,制造的产品质量每况愈下,他们痛心疾首。日本每一个人做事都秉承匠艺精神,认为电池爆炸和复印机起火完全是因为对制造产品的质量不够严谨,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责任感。他们坚持“日本的价值观”,为高质量的工作而骄傲,并且把这种骄傲当成一种象征,他们对高品质的不懈追求和对品质敷衍的痛心疾首正是匠艺精神的体现。

四、结语

理查德·桑内特对从事匠艺活动能力基础概括为三种,即定位、质疑和贯通。作为一个匠人,在深刻了解这三种能力的基础上要加强这些能力的培养并形成技能,并且要秉承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匠艺精神,为了把事情做好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内特理查德匠人
流动的壁画 匠人的传承
用蛋管住鸡
从玛丽·安托瓦内特到乔乔·西瓦,蝴蝶结发饰意义惊人的历史
青年匠人
汽车匠人
“神级”匠人
用蛋管住鸡
特内特:美国中情局局长辞职
英国雕塑家理查德.狄肯访谈
理查德.狄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