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一种建筑观

2018-12-19 12:30张清帆
现代装饰 2018年10期
关键词:松木建构建筑

张清帆

每天我们都在接受来自媒体的海量信息推送。好的设计越来越多,注重设计的业主也越来越多,但同时也是一个鱼目混杂,泥沙俱下的时代。我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媒体与照片传递新信息,借鉴新材料的使用,借鉴作品推广的方式,借鉴新的表达概念与感触,力求“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而这也恰恰是让人眼花缭乱,容易失去判断标准的时候。真正的新是什么?又该如何判断他人、反省自己的设计实践?相信都是从历史经典、当下作品和自我反省的不断对比中得到的。

基于建造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1980年著作《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1995年著作《建构文化研究》分别于2004、2007年在大陆出版,提供了一种从“建构”和“批判地域性”审视建筑的方法范本。在当时普遍还以乡愁式的象征、或是商业风格为目标的建筑实践,为其回到本体的呼吁带来了重要影响。2002年,朱涛发表《“建构”的许诺与虚设:论当代中国建筑学发展中的“建构”观念》,以刘家琨的鹿野苑博物馆等实践作品为例,分析其“建构学”意义。“建构学”不仅仅是“对建筑结构的‘忠实体现和对建造逻辑的‘清晰表达”的阐述,还需要对建筑形式与意义的约定俗成的对应给予反思(譬如极简的几何形体,就对应清晰、理性的现代主义理想价值);并提出,建构并没有先验的预设,而对材料的利用上,更应当超越乡土情怀的范畴;在技术上,应试图寻找乡土手工艺与现代工业的结合;而在形式上,也应当避免现代主义抽象的几何极简形体即具有终极价值的审美教条。

因此建构学倡导的,并不是封闭的价值系统,而是仰赖实践者在当代实践中,实验性地处理材料、探讨新的空间可能性的过程。建构学内涵和外延拓展如此之广,建构问题更像是建造的综合问題的变体,话题影响的依然是对建造问题的重视;对建造策略、建造工艺、建造实施过程以及与建筑空间感受相关联的探索。

最典型的案例,或许是卒姆托的克劳斯兄弟田野教堂(Bruder Klaus Field Chapel),内部以112根松木树干棚屋为模板,外部逐层浇筑50厘米左右厚度的混凝土,裹在松木棚屋之外,当24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内部点火,烧掉了松木棚屋,留下一个狭窄、焦黑、龋洞遍布的尖顶空间。地面用铅板浇筑而成,顶部透光以接受雨、雪与阳光。尽管卒姆托建筑中常常涉及木作制品的精致节点设计,但克劳斯兄弟田野教堂并没有停留在“精致”的取悦上。他将建造所涉及的构造、技术、感受、人的参与.都表达在设计中,松木转化为宗教意义的焚烧痕迹,外部层叠的混凝土转化为田野中的抽象信念。但最终建造体现为建筑物体自身的存在,不需要象征的存在。

方向各异的艺术性

如果说建造是恪守建筑学的结构、力学、功能、建造传统等范畴的“本质还原”,艺术性给我们带来更多层次的设计与解读角度。当代建筑学的“艺术性”意义,可能最大程度体现在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米拉莱斯(EMBT)、瓦勒里欧-奥尔格亚蒂等建筑师的作品中。无论是赫尔佐格与德梅隆作品中的发掘形式与材料的艺术表达,米拉莱斯作品中的极繁与偶然性,奥尔格亚蒂作品中的非引用(non-reference)策略。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设计实践初始曾与博伊斯(Joseph Beuys)合作,策划组织了一个70人的巴塞尔狂欢艺术节的队伍。此后,对日常生活文化毫无预设价值的选取与使用,逐渐成为他们的核心设计策略(《赫尔佐格与德梅隆作品全集第1卷》)。建造于1984年“分隔墙处的公寓”,手工打磨的橡木梭形柱,在视觉上介乎承重构件与装饰构件之间的谜语。这一来自阿拉伯建筑空间启发的形式,让建筑获得多层解读的含义与优雅的空间品质。

米拉莱斯曾绘制了一份“牛角包测绘图”,看得出聚集不同形体的倾向,也是基于控制线,放纵不同形体的愿望。控制基本的结构体系,再在这个体系上去设计和增添变化。如同在设计中留出一些意外,一些“天启”,一些偶然,这也是非常类似艺术家的思维方式。追赶不确定性是极累的。似乎没有什么理论文字可以去定论米拉莱斯。上海世博会EMBT设计的西班牙馆里,采用埋在泥土中一年、浸满泥土渍的画布作为背景,也是追求偶然性的想法延续吧。

栖息于文化中

脱离了基于建造、独立探索的艺术性,而去模仿现代主义先验形式、披覆以“乡愁”的工法与材料,不是一种耐久的建筑观取向。纵观建筑大师们一生之中最好的作品,往往有回归文化之中的倾向,而他们的回归又多半带着自己的创新,影响着本土的建筑趋向。

巴瓦在自宅的建造中,对瓦屋顶的技术改革为底部的波纹瓦屋顶加上部的葡萄牙筒瓦,这一技术变革成为后来斯里兰卡普遍的屋顶做法。瑞典建筑师西格德。劳沃伦茨(Sigurd Lewerentz)的Ghurch of St Peter教堂,在神谕与普通砖材之间建立关联,通过构造促使砖得到最大可能的表现。菊竹清训的空中住宅(Sky House)基于新陈代谢的建筑观念,由四片混凝土墙支撑起屋顶与楼板,并用可替代的元素布置变动布局的二层开敞空间。筱原一男的谷川住宅、上原街道住宅,承继自他所提炼出的日本建筑传统“正面性”。以及更多日本建筑师基于数寄屋与日本园林,对小住宅生活方式、材料感受、结构与空间的无限探索。

通常建筑师们对“文化”的解法,有着从概念转化为形式的过程,第一个层面是语言概念的层面,可能还包含着文学性;第二个层面始终需要在物质空间的属性中试图突破,包含着对习俗、地方信仰的个人化诠释。文化或许在更抽象的层面上,等待建造的目的、艺术的多解最终汇合。

猜你喜欢
松木建构建筑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浅谈关于松木林在种植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化神奇为腐朽的红松木
建构游戏玩不够
化神奇为腐朽的红松木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