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有所寄

2018-12-19 18:56隋岩
女性天地 2018年11期
关键词:自由主义示威者伦敦

隋岩

裴多菲在《自由与爱情》中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自由是人类多少年来的不变追求,可是现在,我们得到真正的自由了吗?

被束缚在牢狱中的囚犯,他是不自由的;被父亲的期待、考试的压力所累的学生,在他人的标准下生活,他是不自由的;陶渊明规避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回到田间终日辛苦为稻粱,他是不自由的;有着通天之能的孙悟空被紧箍咒死死地捆住,一旦不服师傅管教就要受皮肉之苦,他也是不自由的。即使没有外界的制度约束、心灵的使命约束和抑制本性的约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自由了吗?

人只要存在,就是不自由的。大多数人一生都在为了生活忙碌,像一只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年少时为了学业忙碌,成年后为了工作忙碌,成家后为了更多的责任忙碌,似乎永不停歇,被生活追着赶着。或许,不必为了生存考虑,彻底地摆脱生存压力,人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

然而,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呢?康德说:“自由就是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吗?如果这就叫作自由,这种思想就太肤浅了,自由是我不要做什么就能够不做什么。”诚然,想要放火就可以烧掉邻居的房屋,想要挥霍就可以抢银行的金库,想要打人就打人,这当然不会是真正的自由,而是欲望的放纵。不过,即使“我不要做什么就能够不做什么”成为真正的自由,依旧会带来诸多难解的问题。

发生在2011 年的“伦敦骚乱”让很多人触目惊心,也让更多人开始反省自由主义的两面性。

2011 年8 月4 日,一名非洲裔黑人男子马克·达根在乘出租车时被街头警察拦截。起因为警察怀疑其非法持有枪支。达根被拘捕之后,双方发生枪战,达根身中两枪,当场死亡,其中一名警察受伤。事实证明,达根的确非法持有一把手枪,虽然他的亲友解释说:“那不过是出于爱好。”

8 月6 日,达根的亲友质疑警方的行动,并在当地组织了小规模和平示威,一些当地人也参与进来。当更多的谣言和年轻人加入到示威活动中,事态开始升级。当天,约有300 人聚集在伦敦托特纳姆路警察局附近抗议,晚间则演变为暴力事件,100 多名“青年”在夜色中焚烧警车、公共汽车和沿街建筑,切断交通,占领高速路,劫掠数十家店铺。

据《卫报》描述:“数百名蒙面示威者在警察局附近朝警察密集投掷砖块、酒瓶、鸡蛋等物品。多辆警方巡逻车和一辆双层公共汽车遭纵火焚毁。一些示威者从附近市场推来大批购物手推车,‘隔离试图抓捕他们的警察。”《卫报》还称:“示威者多为年轻人,其中以10 多岁少年为主,年龄最小的可能还不到10 岁。”

暴力事件发生后,伦敦进入全面警戒状态,警方在骚乱地区部署了大量防暴警察。伦敦市长和英国首相纷纷结束休假,回国控制局面并安排善后工作。

在事后的评论文章中,英国的资深记者马克思·黑斯廷写道:“一切的根源是英国多年来的教条自由主义培养了这批不明是非、没有文化、为福利所供养、以残暴为时尚的年轻一代。”

黑斯廷的评论可谓切中要害。英国社会的自由主义不允许政府或者任何机构强迫年轻人学习、工作、要求上进或者强迫他们做出改變。很多年轻人在学校没有学到什么,毕业后找不到体面的工作,无法拥有体面的生活,在社会上也找不到归属感,而这一切都是他们从小“过度自由”的结果。他们尽管没有任性妄为,却也抛弃了许多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拒绝任何他不想去做的事情。社会福利制度养活着这些懒汉,也没有任何法律能让他们对这种“自由”有所忌惮。当社会事件作为导火索引发了沉默的不满,这群人则变成了暴力团伙,将矛头指向了社会公众。

无论最初的原因如何,过分自由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不能成为这些年轻人脱罪的借口。当人们滥用自由时,自由本身是无辜的,错的是人。

由此可知,自由并不是无限度的,人们不能做任何想做的事,或者不做任何不想做的事。人们可以在自由的空间内任意选择,但是不可以任意妄为。人们需要对自由进行管理。

过度的自由就是谁都没有自由。如果人们被自己的选择空间所困,不一定是因为可选的只有那么多,而是内心中没有对自身清醒的判断。人生要有所寄,当意志集中在某个具体的点上,自由不过是提供了更多丰富的空间,而不是罪恶的土壤。

以上内容摘自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与生活》。

猜你喜欢
自由主义示威者伦敦
近几年国际新自由主义动向回顾
新自由主义
伦敦畅游记(二)
伦敦畅游记(一)
伦敦之歌
电影中的伦敦
埃及等来穆巴拉克下台周年
一个自由主义者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