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四找”群众性

2018-12-19 11:12李晓明
当代工人 2018年17期
关键词:劳资群众性群团

李晓明

现在有两种思维模式在工会干部中很流行,一是“劳资冲突理论”,二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但这两种理论都来源于美国,是西方劳动关系和公司治理的主流理论。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后,我们的理论思维模式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加以调整,把“党群关系理论”作为工会工作的基本理论思维模式,工会工作要按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来规范。

现在处理非公企业的劳动关系,往往运用“劳资冲突理论”;处理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关系,往往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从实践来看,“劳资冲突理论”不但无益于处理好劳资冲突,反而使冲突越演越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运用,不知不觉把工会演变成行政管理机构,导致工会与职工群众的距离相去甚远。私营企业民主直选工会主席,解决了有人替员工负责的问题,公有制企业的工会主席都是公司高管,解决了有人对单位负责、对经济负责的问题。那么,在政治层面,在国家社会治理层面,谁来替共产党执政负责?工会若不替党执政负责,那要工会干什么?

一些工会领导干部在不同场合都强调工会的政治性。我认为这种强调是对的,但不要忽视工会的群众性。工会政治性和群众性的关系反映在现实中有4种排列组合:低政治性和低群众性;高政治性和低群众性;低政治性和高群众性;高政治性和高群众性。其中“高政治性和高群众性”表现为党政高度重视,职工群众积极参与,既坚持了党的领导,又体现了职工群众的主体地位。这是党和工会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工会需要的是政治性与群众性的和谐统一,不是政治性与群众性的分离或对立。

对于“做群众工作”有不同的理解:做群众工作;替群众工作;为群众工作;请群众工作;让群众工作。如果我们站在消极立场,就会感到在工作中很纠结:我们想“做”群众工作,结果越做越虚。我们想“替”群众工作,群众却不认可。我们想“为”群众工作,群众却不理解。我们想“请”群众工作,群众却不参与。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无论是做、替、为、请,职工群众都是作为客体存在的,他们不过是工会的工作对象。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所指的职工群众不是客体,而是主体!

每个基层工会干部都应拿出使命感、危机感和紧迫感来主动工作。要创新工会工作方法。我认为,当前,要围绕增强工会的群众性来设计工作方案,可以概况为4个找:找群众、找感觉、找阵地、找伙伴。

找群众。强化主体,建立与职工群众的直接联系。工会工作一定要接地气,地气就是会员群众。工会工作创新,就是要把抽象的群众还原为具体的一个个的真实的群众。每一个工会干部每年、每月都可以算一算,你和哪几位职工群众打过交道?能不能把这个作为一个考核指标?

找感觉。我们总是强调到职工群众中去,却忽视从职工群众中来。我们要重新审视要做的每一件事情,究竟是从领导的脑子中来,还是真正从真实的职工群众中来。我们应该建立从职工群众中来的工作制度,规定工作流程。只有用制度保证从职工群众中来,工会工作才能够接地气。

找阵地。工会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在班组。行政班组和工会小组是工会联系职工群众的关键环节。工会能否联系群众,关键看班组建设。

找伙伴。把对工会工作的评价标准从满意度转移到参与度上来。

最能體现群众性的指标是参与度。参与度强调的不是看一个人干了多少,而是看一个单位有多少人干。不要随意拔高工会工作,高标准就是高门槛,拦住的是普通群众。按“中国梦”思路,我们应该让群众工作。我们是搭台的,真正唱戏的是职工群众,我们的任务就是把他们请出来。工会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就是要紧紧抓住党群关系这个关键。这就要求工会不仅自己要跟党走,还要带领职工群众跟党走。

猜你喜欢
劳资群众性群团
数智群团:从分散的“群”到融合的“团”
信息化对劳资管理方面影响的探究
如何增强党群工会管理工作的时代性
着力增强群团组织战斗力
互联网+下的劳资统计策略
劳资矛盾缓解方法
浅谈当前高校劳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牢牢把握群团改革正确方向 努力开创党的群团工作新局面
增强服务意识 打造为民频率
浅谈现代民间绘画的特性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