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病型蕈样肉芽肿一例

2018-12-20 02:33郑晓枫晋红中方凯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肉芽肿角化躯干

郑晓枫 晋红中 方凯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

患者男,44岁,因躯干、四肢斑块8年,于2017年2月8日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8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背部出现蚕豆大小黑褐色斑,无自觉症状,无水疱、脓疱、脱屑等表现,不能自行消退,此后皮损逐渐增多,累及躯干、四肢。5年前皮损逐渐泛发全身,大小不等,表面干燥,呈鱼鳞病样改变,未诊治。发病以来,否认发热、乏力、肌痛等症状,平素精神、饮食、睡眠尚可,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体检:各系统体检无异常,淋巴结未肿大。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弥漫分布大小不等青褐色斑块,部分皮损相互融合成片,斑块表面干燥呈鱼鳞病样改变,部分中心可见色素异常。见图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未见异常;尿红细胞(潜血)微量;三酰甘油2.07 mmol/L。X线胸部正侧位片:双肺纹理增厚;主动脉迂曲。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轻度角化过度,表皮突不规则延长,有异形淋巴细胞移入表皮,未见Pautrier微脓肿,见图2。真皮血管周围少许淋巴细胞浸润,并可见较多噬色素细胞。免疫组化:CD3(+)、CD45Ro(+)、CD20(-)、CD79a(-)、CD30(-),见图2。诊断:鱼鳞病型蕈样肉芽肿。治疗:干扰素300万U隔日1次肌内注射,4个月后随访,患者原有皮损未进一步扩大。10个月后电话随访,诉原有皮损面积较前稍有缩小。

图1 患者躯干、四肢弥漫分布大小不等青褐色斑块,部分皮损相互融合成片,斑块表面干燥呈鱼鳞病样改变,部分中心可见色素异常

讨论 鱼鳞病型蕈样肉芽肿为早期蕈样肉芽肿的一个少见亚型;成人发病多见,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表现多样,可累及躯干及四肢,多表现为经典型/嗜毛囊性蕈样肉芽肿皮损合并鱼鳞病样改变,也可表现为鱼鳞样改变合并其他少见蕈样肉芽肿表现,如色素减退或溃疡性皮损。组织病理除了具有蕈样肉芽肿的特征表现外,还可能存在寻常型鱼鳞病的特征性改变,如角化不全、局灶性致密性角化过度、颗粒层减少或消失;免疫组化示浸润的异形淋巴细胞以CD3+、CD4+为主,少数表现为以 CD8+为主的淋巴细胞浸润[1⁃2]。寻常型鱼鳞病患者多在3岁前发病,表现为手背及四肢伸侧淡褐色至深褐色菱形或多角形鳞屑,紧贴皮肤,边缘呈游离状,可累及躯干及四肢屈侧,病理表现为中度角化过度伴颗粒层变薄或缺如,真皮正常或血管周围有散在淋巴细胞浸润,汗腺与皮脂腺减少。而本例患者的发病年龄、皮损形态及组织病理学表现均不支持。本病预后较好,但有少数进展至肿瘤期或转变为大细胞型淋巴瘤的病例报道[1]。

图2 皮损组织病理 表皮轻度角化过度,皮突不规则延长,有异形淋巴细胞移入表皮,未见Pautrier微脓肿。真皮血管周围少许淋巴细胞浸润,并可见较多噬色素细胞。2A:HE×100;2B:CD45Ro阳性(免疫组化×100);2C:CD3阳性(免疫组化×100)

猜你喜欢
肉芽肿角化躯干
拉伸对越野行走学生躯干柔韧素质影响分析研究
基质金属蛋白酶对结核肉芽肿形成及免疫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基于文献回顾的罚球命中率与躯干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不可判定性
3例易误诊脂溢性角化病例展示及分析
克罗恩病肉芽肿检出率相关因素分析
多层螺旋CT诊断在以多发结节、肿块为特征的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中的意义
树与人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一例
实对称矩阵对角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