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晨辉的画外音—关于艺术的对话

2018-12-20 08:27王可苡
艺术品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个人风格艺术品美术

卜庆祥(作家、美术评论家,以下简称卜):品茗谈艺,乃人生一快事。今天我们坐下来,一边儿喝茶,一边儿谈谈艺术。

周晨辉(鞍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以下简称周):关于艺术的话题相当广泛,我们从何谈起?

卜:作为美术学院的院长,面对学院诸多的学科、专业和近千名学子,自身还从事油画和水彩画创作,你是如何看待画家这一职业的?画家的作品一旦面世,你如何看待众多艺术受众在艺术赏析方面的作用?

周:我们追寻人类历史和世界美术史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到,这两个历史进程是交织和叠加的。考古发现证明,美术寓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之中,那些关于美术的创造和当时大众对这些创造的欣赏、传播和利用,构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端,助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迄今为止,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从未离开过美术。因此,美术创造和美术赏析是不可分隔的整体,前者是作者的创造,后者是赏析者的再创造。具体地讲,一件艺术品诞生后,其本身的创作意图、思想情绪、绘画能力、绘制过程,乃至工具、材料等,就一目了然了,不必对作品再做进一步解说。然而,我始终认为艺术品的生命,是由两个阶段连接而成,前一阶段,是画家从构思到完成的过程,这个阶段是有限的。后一个阶段是接受读者赏评的过程,这个阶段的实现或许是漫长的。无数经典画作穿越了时空,映照了后世,影响深刻恒久。

周晨辉

1965年12月生人,籍贯辽宁省辽阳县。1986年毕业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现任鞍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副教授,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鞍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鞍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多年从事艺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并有多篇艺术论文散见于各艺术刊物。

大美西藏之佛光

艺术品的生命长度,不断地被受众所延长。与此同时,艺术品本身的主题思想、绘画技巧及趣味格调等要素也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宽度。当然,不同的受众对艺术品的反应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当受众的群体,处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国度文化背景下,艺术品的解读过程变成了受众对艺术品的再创作,这就使得艺术品生命的宽度也在不断的拓展。当无数美好的艺术作品的长度和宽度不断延展,相互交织,渗透到人们的心灵深处,进而起到美育和教化作用。

卜:你是怎么看待绘画的多元性与个人风格的形成?

周:多元性是指宏观视角下的大类比较,而不是某位画家与另一位画家,某幅作品与另一幅作品的个性化差别。从这个层面来讲,西方绘画,在百余年前进入中国时,主义和流派并不多元。到了1949年以后,西方绘画在我国才成燎原之势。当时,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主题与技法占据主导。尽管西画流入后所激发出的“油画民族化”“油画与国画的交汇融合”等思潮与探索成为艺术创新的主流追求,而且也带来了百花齐放的态势和阶段性成果,但如今回顾起来,当时仍然是主义与形式不够多元。这种局面,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了根本性转变。国门大开,绘画领域的国际交流频繁多样,高校的专家学者、广大艺术家以及留学生等各类艺术考察者,通过走进西方的博物馆、美术馆,近距离接触经典原作,阅读大量精美画册与艺术高仿印刷品,也包括那些经典名作的高清电子版,等等,直接触摸到了西画的原貌和西方美术史的全貌。对于西方古典主义技法步骤、印象主义的研究成果、后印象主义的思想主张、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新艺术观等美术演变历程中各个流派的艺术内涵的发展脉络,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和学习。这种多元的思想认识,带来了中国油画真正的多元化和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卜:中国当代画家在这样的大背景和条件下,又是如何产生个人风格的呢?

周:个人风格对艺术家来说,应该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命题。它不仅是通俗意义上对艺术独创性的思考,也不只局限于单纯的艺术流派或思想倾向的区隔,它更是一种艺术思维的再现,是个性意识的自然流露,也是经年累月艺术修养和审美经验累积在创作中的必然觉醒。

尤其在当下的艺术环境里,它更像是对艺术发展史的普遍解读与个人艺术实践后的复合产物,个人风格绝不可能孤立于所有艺术形态而出现,人们在各领域中不断创新,同时又在丰富着各个流派的维度,所以个人风格是最能够体现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艺术命题。

中国当代的画家,正在为我们展示着新的视角、新的艺术构造与观察的方式。绘画技艺上的兼容并蓄在不断汲取着外来的营养,而内心的观照则为作品提供着独特的艺术意趣。随着艺术思想的开放,越来越多的社会生活、人生阅历都可以成为题材的选择,而日渐成熟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又让艺术家能够在传统的符号和语言里推陈出新,创造出反映时代特征的艺术语言,而这些向外和向内的共同生长也不自觉地融合在艺术探究之中,渐渐成为个人风格形成的本质原因。

所谓个人风格,不应是一味逃避固有艺术形态的个性激变,也不是刻意创造全新艺术语境的偏执追求,而应是个人思考在艺术流变过程中对变化与更替的适应和生发,是思想与技艺的深度融合,这种浑然天成的艺术结晶才能够在时代的大浪淘沙之后不断沉淀,成为艺术创作的经验。

卜:如今中国高校的艺术教育体系健全而庞大,你对高校艺术教育培养人才有何高见?

周:我认为,当下最重要的是更科学、更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兼具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以往的美术教育,更倾向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知识,而对艺术审美以及美术鉴赏能力的提升,远远不够。从事艺术就是从事文化,艺术成就高低的关键,在于思想的深度,眼界的宽度,人文素养的高度,以及独立的人格、理性的情感、扎实的功力、创新的观念,等等。无论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有多大关联,我认为,本科期间,是一名学生实现自身突变的节点,可以弥补以往在文化知识储备上的不足,也可以开拓眼界,在综合能力上得到提升。另一个关键在于,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切身需要,引领和激励他们往更高的层次攀援,而不止于专业能力的培养。

千山龙泉圣境

同时,重新定义能力教育,更加有效、更加切合实际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掌握各项能力。比如拥有自主学习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兼顾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的能力,等等。只有能力全面,才更可能应对在校学习期间与步入社会之后的各种复杂境遇。今天的社会环境,无论就业或创业,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时候,能力比学历更有核心竞争力,也更容易赢得社会的认可。我们培养的学生,无论将来从事造型艺术,还是艺术设计,或是其他行业,都应当在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各方面展现出自己的能力。

在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式上,我们将创新意识的树立和创新方法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贯穿本科四年教育的全过程。我们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联想思维来解决问题,勇于尝试,大胆试验,激发灵感,正视探索中的失败,在不断锤炼技艺的过程中,拥有足够的韧劲去面对未知的挑战,拥有过人的勇气和恒心。

威尼斯夕照

卜:我们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在教学方向上有什么新规划?未来将把侧重点放在哪里?

周: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长时间。一直以来,我们的美术教育始终在不断地完善,培养模式和教育体系也越来越健全。但我们的传统美术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借鉴了几十年西方的教育模式,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美术教育,仍很值得探讨。我们的学生可以很轻易的说出某些外国艺术家与经典作品,却对我们的传统美学经典认知不足,这部本该让我们充满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的中国美术史却在国外艺术的冲击下受到极大影响,尤其在今天,信息飞速发展的大时代,各种发达的媒体带来的反而是文化上的逆差,所以我觉得我们有必要正视这种现象,也必须加大传统美术的教学力度,不是强行去转变观念,而是真正通过教与学的体验,让学生去发现我们民族传统艺术的美,发自心底的去热爱它,这样文化和历史才能鲜活起来,才能发展与流布。

所以,我们将把传统美术和民间美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模块,在推进传统文化艺术的过程中,也让学生逐渐去感受我们的华夏文明以及非物质文化,让每个学生能领略我们辉煌灿烂的民族艺术,体会作为后学的骄傲,提升认同感,复兴传统美术,把我们民族的国画、书法、手工艺,古法工艺、建筑学等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个人风格艺术品美术
金陵八家的绘画艺术及其个人风格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夏俊娜与康蕾绘画风格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