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从宫廷到舞台

2018-12-20 09:50傅光明
书屋 2018年12期
关键词:弄臣萨默斯尔顿

傅光明

莎剧中的小丑打哪儿来

小丑,无论作为字典里的词汇,还是活跃在戏剧舞台上的角色,对今天的人们都不陌生。在戏剧舞台、马戏团、嘉年华、儿童节目和生日庆典上,小丑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不时或以幽默滑稽的语言,或以俏皮夸张的肢体动作,搞笑、装怪、逗乐儿,制造愉悦、热闹、喜乐的欢庆气氛。俗话说,无丑不成戏,无丑不言欢。

从历史上看,小丑表演由来已久。据记载,早在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的宫廷里便有了专为法老王表演的侏儒小丑。在古希腊、罗马的剧场里,小丑基本是“乡下傻瓜”(rustic fool)、“掘地者”、“粗人”、“農夫”那类形象。十四至十六世纪时,小丑在阿兹特克人中深受欢迎。在中世纪的欧洲,一些王室、贵族开始特许那些常在集市演出或巡演的小丑,进宫或来家进行表演,给沉闷的王室宫廷和贵族之家带来令人开心的欢愉。

当时,小丑基本分两类:一类,像给古埃及法老王表演的侏儒,天生愚笨或身有残疾,全凭生来有缺陷的身体、古里古怪的长相,或怪诞不经的行为,或故意说些粗言俗语,逗人开心,供人取乐;另一类,则是前者的历史衍生物,他们身怀绝技、机敏过人,主要是刻意戏仿前者,从中汲取灵感,凭技不压身的超凡才艺,以纯粹的表演制造娱乐消遣。

这几乎是舞台上小丑形象的雏形了。这类小丑,虽说最初全凭说笑本领入行,却必须具备非同寻常的智慧才情,貌丑心智高,话糙理不俗,绝非常人所能为。

由于人们通常认为,中世纪的小丑一般都身穿光鲜亮丽的彩衣,头戴稀奇古怪的羊角帽,有的还在帽角挂上铃铛,直到今天,舞台上或马戏团里的小丑,仍在服饰穿戴上刻意模仿着小丑界的前辈。在中世纪当一个小丑十分不易,不仅吹拉弹唱说故事、特技杂耍变戏法,样样精通,还得会讲笑话,尤其是荤段子。这类表演多具有喜剧风格,许多小丑表演时,还会顺嘴儿拿同时代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些人或事当笑料,或反讽调侃,或插科打诨。

小丑作为一种艺术形象,最早出现在十二、十三世纪的英国宗教剧中。随着时间推移,小丑逐渐从剧中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变成一种职业,有的小丑摇身一变,成为宫廷或王公贵族之家专门为其制造笑料的弄臣或特殊仆人。他们身份卑微,却有着娱乐致死的职业精神。更重要的,他们拥有君王或贵族特许的权利,可以用带刺儿的话犯上直谏免受处罚。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也许莫过于1340年,英国舰队在斯鲁伊斯海战中灭了法国舰队,没人敢把这个天大的坏消息告诉国王菲利普六世。最后,国王的小丑以特定的机智语言告诉他:英国水手“的内脏甚至不像我们勇敢的法国人那样跳到了水里”。

小丑:从宫廷到舞台

从语源学上考查,英语中对jester(小丑)一词的现代应用,出现在十六世纪中叶的都铎时代。这个现代词语,源于更古老一些的盎格鲁-诺曼语(法语)中的gestour或jestour,意思是“说书人”(story-teller)或“吟游诗人”(minstrel,专指中世纪欧洲的歌手艺人)。其他早期的这类词汇,还包括fol,disour,bourder,都是指会杂耍、开玩笑,并以喜剧方式娱乐观众的表演者。而英语中的clown(小丑)一词,第一次有记载是在1560年,当时拼写为clowne,cloyne,意思是“乡巴佬儿”、“粗人”、“农夫”,似乎与古希腊、罗马剧场里的小丑区别不大。

这个词到底源出何处并不确定,也可能来自斯堪的纳维亚语中的clumsy(“笨拙”)一词。

确定的是,小丑作为一种文化,源于英格兰宫廷建立的小丑制度。在英国王室历史上,不少宫廷雇用过表演者,大都是职业小丑,有时也会雇“特许小丑”(licensed fools,意即办了执照的小丑),表演内容包括音乐、说笑、动作喜剧。若有人提议,小丑也会即兴表演杂技、变戏法之类。

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父亲亨利八世在位时,宫廷已建立起小丑制度,亨利八世雇了一位御用小丑,名叫威廉·萨默斯。萨默斯是那个时代最有名的宫廷小丑,尽管他获得特权可“犯上直谏”,但还是有一次惹恼了亨利八世,差点儿被国王亲手弄死。可见,小丑也不能由着性子混,不吝地作践国王。

亨利八世与萨默斯这种特殊的君臣关系,可从《李尔王》中的李尔王与其弄臣(小丑)的关系中寻到真实的踪影。由萨默斯不难看出,这个时候,在英国的宫廷和贵族之家,机敏过人的弄臣与国王和贵族们已建立起一种殊然有趣、常人难及的君臣或主仆关系。萨默斯在伊丽莎白时代退休,1560年6月15日去世。四年之后,莎士比亚出生。

英国宫廷的小丑制度一直延续到詹姆斯一世时代。待1660年“王政复辟”以后,英王查理二世没再将宫廷小丑这一传统恢复过来。到十八世纪,除了在俄国、西班牙、德国,小丑已消失不见。

诚然,这里说的小丑,指的是“宫廷小丑”,不是马戏团小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女士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几乎是莎士比亚生活时代的英格兰,那个时代进宫作弄臣,给贵族当小丑,已成为一种流行职业。因此,把弄臣、小丑植入日渐时兴的戏剧,使之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变得十分自然。而且,舞台上作为戏剧角色的小丑,完全挣脱了现实束缚,表演起来更加鲜活灵动、游刃有余,甚至可以对同样作为戏剧角色的国王、贵族,以及宫廷政治、社会腐败、宗教流弊等众生相,进行毫不留情的嘲弄、反讽、抨击。

小丑在舞台上,不会真把脑袋丢掉。

塔尔顿与莎剧中的小丑形象

1588年9月去世的理查德·塔尔顿是伊丽莎白时代最为人知、最受喜爱的宫廷小丑,他脑子转得快,能随口编出韵体的滑稽打油诗,俗称“塔尔顿体”。他多才多艺,集舞蹈家、音乐家、击剑高手于一身,他还会写东西,出过一些小册子,其中之一是1580年印行的《伦敦地震纪实》。1592年,他生前写的一部多幕剧《七宗罪》流行一时,可惜失传了。同时,他也登台表演。1583年,在其表演生涯早期,曾在“帷幕剧场”与“女王剧团”有过合作。1600年,有人把他的俏皮话和搞笑段子编成《塔尔顿笑话集》出版。

不用说,塔尔顿凭其宫廷小丑这一特殊身份,对把伊丽莎白时代的剧场变成一种大众娱乐的形式无形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莎剧舞台预设好了道路。从时间上看,莎士比亚的青少年时代正值塔尔顿活跃于宫廷、舞台这一时期。塔尔顿去世两年之后的1590年,莎士比亚的第一部剧作、历史剧《亨利六世》(中)问世,并很快进入其早中期的喜剧写作。

也许,1600年《塔尔顿笑话集》印行之时,莎士比亚正准备动笔写《哈姆雷特》了。《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一场,墓地,掘墓人一边挖墓,一边跟哈姆雷特聊天。掘墓人抛上一颗骷髅,说“这是国王的小丑约瑞克”。哈姆雷特手拿约瑞克的骷髅,说了一大段独白,慨叹这个曾经还在国王面前欢蹦乱跳、伶牙俐齿的小丑“有一肚子讲不完的笑话”,如今却变成“令人憎恶”、“龇牙咧嘴”的骷髅,“没留下一个笑话”。

一直有莎学者认为,哈姆雷特独白中提到的小丑约瑞克,便是暗指塔尔顿。可以推想一下:莎士比亚在给哈姆雷特设计这段台词时,脑海里浮现出塔尔顿的身影,不久之前,他还那么欢蹦乱跳地给女王讲着“戏谑的笑话”。若果真如此,或也是莎士比亚有意为在观众中唤起对塔尔顿的记忆。

从艺术上来看,塔尔顿本人为莎剧《皆大欢喜》里的试金石、《第十二夜》里的费斯特、《李尔王》里的弄臣这三个不朽的小丑形象提供了绝妙样本。《皆大欢喜》里的试金石是弗雷德里克公爵的宫廷小丑,在他身上闪耀出的睿智光芒,令人眼前一亮、视听大开。在他之前,英国舞台上还从未有过如此出彩儿的一个小丑。《第十二夜》里的费斯特是典型的职业小丑,他受雇于伯爵小姐奥利维亚,听命于主人,并为主人开心解闷,这是他赖以谋生的饭碗。

无论是试金石,还是费斯特,他们得在剧情需要的时候表演傻,换言之,必须成心装傻充愣。而实际上,他俩不仅一点儿不傻,还不知要比那些自作聪明的人聪明多少倍!比如,《皆大欢喜》第五幕第一场,试金石对情敌、乡下人威廉说:“我现在想起一句俗话,‘凡傻子都自作聪明,聪明人才晓得自己是傻子。”《第十二夜》第一幕第五场,费斯特说:“与其做一个愚蠢的聪明人,还不如做一个聪明的傻瓜。”

看吧,试金石和费斯特这两个“傻丑”多么睿智,对自己的聪明又多么自信!

猜你喜欢
弄臣萨默斯尔顿
舞台(环球360°)
在梅尔顿·莫布雷的孤独(外一首)
机智的斯克尔顿
浅论歌剧《弄臣》四重唱音乐艺术性
“以戏弄臣”辨析
听从“深渊”的召唤——记地球物理学家罗杰·萨默斯的生命起源寻觅之路
贫穷与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