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班幼儿在园攻击行为的研究及干预

2018-12-20 08:43王艳书
赢未来 2018年24期
关键词:干预移情对比

王艳书

摘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不良社会性行为,我通过对本园中一个中班幼儿的攻击行为进行两个时段的调查研究,并进行量化打分,制成表格,进行前后两次对比,总结归纳,得出结论是:通过人为的积极干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行为矫正,可有效地促使幼儿健康成长。同时,移情在干预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特此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概念;干预; 移情;对比;结果

一、问题的提出:

1.理论意义:

如今的社会大部分家庭是几个大人为着围着一个孩子转,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使孩子稍不顺心就会采用攻击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甚至打爸爸咬妈妈。专家指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对个体的健康发展也是很不利的,而且也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幼儿的可塑性是很强的,我们更应加强这方面的认识,以减少幼儿间的伤害,促使他们更健康地发展。

2.实践意义:

攻击性行为一直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一些研究者较深入的探讨了攻击性行为的成因有神经生化方面的影响,还有来自社会、家庭的影响。在对攻击性行为干预的研究中,也有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采取教育对策来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的。幼儿园中班的幼儿正处于攻击性行为的高发时期,然而专门针对中班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攻击行為控制的研究比较少,缺乏一些操作性强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将从这方面展开。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1、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

收集资料的方式:观察法、比较法

2、研究对象:中三班幼儿33名

三、概念界定

攻击是指一种侵犯别人的态度或行为,可能是肢体的攻击,如推、打等动作,也可能是间接使用语言怒骂、羞辱别人。心理学把攻击性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

攻击性行为是具有暴力倾向的品行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为侵犯他人,与物质环境对抗,打架、发脾气。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般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的身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通过观察我发现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吵架、打架,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分为身体攻击和非身体攻击两种。

四、具体的措施

1.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促使幼儿在行为和认知上保持统一。

幼儿年幼无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要解决行为问题,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就是让他懂得什么对与什么不对。孩子们会想出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2.教师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孩子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这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给幼儿讲道理,即使孩子攻击行为发生的动机可能是善意的,如“打抱不平”等,也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矫正,及时教给正确的解决方法。

3.教师对幼儿攻击行为不予强化。

幼儿有可能以攻击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因此,成人可以用不予理睬其攻击性行为和言语的方法使其达不到目的,同时用温柔、亲切的态度对其被攻击的对象却给予充分的关注。这种一冷一热的不同态度,实际上也为孩子提供了榜样。

4.用移情训练法正确引导幼儿。

不要简单地批评幼儿不对的行为,而要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别人难过的情绪、情感体验。通过启发幼儿主动地去感受别人的情绪,使幼儿逐渐懂得有利于别人的事就去做,不利于他人的事就不做。移情训练使幼儿由情绪、情感的变化而带来积极的行为变化。

5.运用游戏的方法治疗幼儿。

采用角色扮演游戏,让他们扮演母亲、父亲、老师及挨打的儿童,让他在角色扮演中来体验角色,发泄情绪,表达愿望。在模仿游戏中主要矫正目标是通过模仿活动,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培养他的自我约束能力。

6.轻度的惩罚与合理科学的规则相结合。

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采用轻度的惩罚是有效的,例如:暂时隔离孩子。对幼儿来说,最大的愉悦莫过于成人对他的关注,所以,不理睬孩子,是一种特别敏感的惩罚。但是,运用该法时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让其“坐冷板凳”,在帮助其认识错误后要解除惩罚,而且要注意安全,时间不宜过长。

7.从培养弱小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着手。

根据帕特森的“消极反应会强化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点,攻击对象都针对一些较弱小的幼儿,一般被攻击者极少有反击行为,因此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弱小的幼儿自我保护,教给他们自我防御的能力。当感觉到将要被攻击时可以大声提醒他不许打人或者直接把他的手推开。而冷不防遭受攻击时,可明确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甚至予以适度的反击。也可以大声告诉老师,迫使他放弃攻击。

8.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情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通过绘画、音乐来陶冶性情,达到抑制攻击性行为的目的。优化幼儿的活动环境,给幼儿提供较宽敞的游戏空间,而不是提供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纠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 248-251

[2]周宗奎:《儿童社会化》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7. 182-191

[3]廖策权《亲社会行为的移情动机源》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4. 115

[4]李凌艳:《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浙江教育报刊社2002.2 33-56

[5]廖策权.亲社会行为的移情动机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4):115-115.

[6]张文新,武建芬,程学超.儿童欺侮问题研究综述[J].心理学动态,1999,(3):37-42.

[7]孙华平,董会芹,任朝霞.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的归因比较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7,(2):57-60.

猜你喜欢
干预移情对比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亚健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