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与动脑兼顾 体验与思维并重

2018-12-20 08:43葛德明
赢未来 2018年24期
关键词:动脑反思动手

葛德明

摘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仅有简单的经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思维的参与。首先,动手之前先动脑。引导学生弄清研究的思路: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控制相关的变量?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克服学生盲目操作,避免“走过场”的现象发生。其次,动手之后要反思。反思能够使科学探究活动更加深入、更具理性,对学生的实证精神具有强化作用。

关键词:探究;动手;动脑;反思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反观我们的科学教学,探究活动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场面上热闹但实效低下,学生的兴趣和发展被更多的定位于“玩”的经历上,谈不上对科学探究活动价值的深层追求。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凸显科学探究的价值呢?加强动脑思考,提升探究活动的思维含量,无疑是我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之一。

以苏教版三年级科学《神奇的水》一课为例,教学中要研究与水的“表面张力”概念相关的两个问题:在一枚硬币上滴水,最多能够滴多少滴?在一只倒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枚回形针?这两项探究活动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同时需要用耐心、细致的科学态度来对待。先来看同一内容的两次教学实例。

第一教学:只是一次“经历”

课上教师出示有关的探究材料(一枚硬币、一杯水和滴管),提出以上两个需要探究的问题。先让学生猜测在硬币上最多能滴多少滴水而水不流出来,然后提问:想知道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吗?那么我们接下来应该怎么办?所有学生毫无例外地回答:可以做实验来验证。

在活动进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各小组的行为表现,学生呈现出的状况五花八门:有的小组抓起一把回形针就放进杯中,也不管水会不会溢出去;有的小组倒是能做到一枚一枚地往水中放回形针,却没有耐心细致地统计,结果中途忘了数到几了;而有的小组还没有把杯子里的水倒满,就开始放回形针了……

实验的操作方法看似简单,学生应该能轻松地完成,实际上并非如此。比如往硬币上滴水就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如果一遇到震动或者硬币放得不平,水很快就会流出来;甚至同学之间说话的口气也会把水给吹出來。又如往一满杯水里放回形针的活动,学生要花较长的时间,一枚一枚地重复放回形针,这对学生的耐心、细致、求真的科学态度也是一种考验。至于实验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具备的那种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回顾教学过程,学生的科学体验活动有走过场之嫌。如在数水滴时,学生遗忘了,居然没有人提出要重复实验,就胡乱地报了一个数,数据缺乏真实可靠性。为了能够放下更多的回形针,他们比速度比数量,惟独没有比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遇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交流,把学生引导到关注实验的操作态度和行为习惯上来,到了第二个实验,学生就不会忘记了实验操作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二次教学:不只是一次“经历”

同样是第一个实验,教师首先让各组选派一个同学进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和观察发现。在数据汇报阶段,着重引导学生把各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这样做,学生的关注点不只是在滴的多少上,而是纷纷产生了疑问:是什么原因造成每一组的实验结果都不同?为什么有的小组数据相差还很大?眼看时机成熟了,教师开始质疑:“为什么你们得出的实验结果却大相径庭呢?你们小组是怎么做实验的?”学生开始议论起来……

教师及时引导:下面老师就再给你们一次机会,让你们每人都做一遍第二个实验,注意观察同组同学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互相学习观摩,相信你们会做得更好!随后学生开始做第二个实验。这次他们不再是刻意关注谁在杯中放的回形针多了,而是要比哪一组做得最认真,因为他们相信有科学的态度就会有好的结果。实验的过程中,既没有人抓起一把回形针就往水里放,也没有人旁若无人地大声数数,小组之间互不干扰,大家都在一丝不苟地做着实验。

本次教学同第一次相比,不同的是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并没有满足只是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而是及时组织了学生开展活动反思。遇到实验数据相差悬殊的情况,就把问题抛给孩子们自己去分析,是因为实验过程出了问题,才导致数据出了问题,所以问题在于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动手之后反思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感受,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做法,有助于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正、调整活动方式,使得科学探究活动真正受到实效。

综上所述,科学探究活动不只是行为参与的过程,更需要思维与情感的参与。在教师的指导下,儿童经历一系列思维活动,通过探究任务的形成和解决参与认知过程,得到科学思维的培养和锻炼。因此,我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磨刀不误砍柴工”——动手之前先动脑。

科学活动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动手操作上,动手之前先要动脑,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相对成熟的方案去参与探究活动。如何设计实验?实验过程中怎样控制相关变量?怎么做实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习小组同伴之间如何开展合作……这些都是在动手之前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学生的思维参与不足,活动过程就有可能丢失灵魂与精髓,失去了发展儿童科学素养的价值。因此,我们在探究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科学地想事情、科学地做事情,将科学态度教育落实到每一堂课。

二、“好马喜吃回头草”——动手之后再反思

动手操作以及动手之前的动脑思考固然重要,动手之后的反思与评价也不能忽略。前者是是保证探究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后者则能使科学活动向更深入、更理性的方向发展。反思对学生的实证精神具有强化作用,当遇到实验数据出现了较大的反差时,要多方面进行分析,促使学生精细地执行计划,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反思活动能够使好的行为更加深入并得以延续;对于不好的行为,反思也能帮助他寻找原因,及时总结,使体验、经历活动推向更高一级的理解层次。科学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动情探索、动脑思维、动手实践,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费志明.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15年第1期.

[2]章建波.促进初中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探究[J].新校园(上旬刊).2013年第6期.

[2]汪建设.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年第7期.

猜你喜欢
动脑反思动手
我也来动手
动脑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动手演示找错因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肯动脑就会成功
动手动脑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