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模式介入家庭冷暴力问题的个案探究

2018-12-21 03:14胡慧霞
现代交际 2018年18期

胡慧霞

摘要:本文是一项关于萨提亚模式应用于家庭冷暴力的个案社会工作的研究。本研究以案主A的家庭介入为例,进行了一次应用型的探究,通过对案主进行家庭重塑,解决案主的问题,帮助案主树立自尊心、自信心,获取存在感,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自己以及周围的重要他人。本次介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对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家庭冷暴力 萨提亚模式 家庭重塑 个案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 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8-0045-03

一、研究缘起

家庭冷暴力是相对于现行婚姻法法条中的家庭暴力而言,是指夫妻之间或者其他家庭成员之间产生矛盾时,态度冷漠,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低到最低限度,夫妻之间停止或敷衍性生活,不做或者尽量少做家务,或者冷嘲热讽、侮辱对方人格等,从精神上伤害虐待对方的一种非正式暴力行为。[1]家庭冷暴力的受害者不仅仅局限于夫妻双方,还包括其他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家庭冷暴力给孩子造成的创伤是不可估量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一条的规定,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2]由此可见,我国法律对家庭暴力的界定仅限于我们数见不鲜的热暴力,冷暴力这种新型的暴力形式还未纳入我国法律范围之内。

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并结合萨提亚模式进行实践性的探索,可以更好地为冷暴力家庭提供所需的帮助。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方法所需要的技巧和手段是不同的,就家庭冷暴力而言,社会工作者从综合的角度出发,既注重帮助受害者解决问题和困难,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挖掘其潜能,又努力与社会联结,寻求各种社会支持。

二、萨提亚模式的主要方法技术及工具

萨提亚模式在实践中衍生出了多种可操作性技术,鉴于研究主题,笔者主要介绍其中的家庭重塑技术及其所需工具。

(一)家庭重塑技术

在个体与父母间形成的最初的三角关系中,个体早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其产生的感受和应对方式会一直保留到现在,如果不及時改变,还会延续到未来。家庭重塑技术是让人们重新感受和体验那些已经发生的成长经历,特别是那些创伤性的成长经历。这样有助于帮助个体重新整合当时的认知,鼓励个体用一种崭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父母以及当时的情境,觉察自我,接纳父母,用表里一致的应对模式来生存。

家庭重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释放出被长久压抑的感受,克服过去的不良功能模式对知觉和期待造成的影响;二是突破我们目前所知道的局面,帮助我们向着正面、完善以及健康和最优的功能迈进。[3]

(二)家庭重塑工具

家庭重塑一般遵循四个程序:收集资料、行前晤谈、家庭重塑、分享。进行家庭重塑之前,咨询师和案主需要谈话以准备重塑的工具,主要包括案主的家谱图、家庭生活编年表、影响轮三部分。家谱图主要是案主的核心家庭,包括每个家庭成员的基本资料,成员之间的沟通形式以及对每个成员的评价;家庭生活编年表也即家庭大事年表,列举出家庭成员从出生时发生的大事,比如出生、死亡、搬家、结婚、灾难、重大成就等;影响轮就像一个装有辐条的车轮,案主将自己名字写在中间,周围一圈列出其他人的名字,辐条的粗细表示关系的亲密程度。[4]

三、萨提亚模式对案主A的介入

(一)案例陈述

案主A,22岁,是甘肃某大学大三的学生。A出生在一个不太美满的家庭,父母关系僵化,总是冷眼相看,有时候对A也是不理不睬,父母之间频发的冷暴力,让A觉得自己也被冷暴力了,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慢慢地不愿意跟别人交流,变得沉默寡言,更不喜欢与自己的父母呆在一起,即使在一起也是很多天不说一句话。这样的氛围让A觉得很没有存在感、很压抑,想要逃离父母,逃离这种冰冷的状态。A很无助也很恐慌,为了摆脱这种不好的情绪,找到了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工作者有了长达一年的关系联结,期间A希望社会工作者能帮她进行一次家庭重塑(她自身对这种方法有了解),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她改善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鉴于A的主动请求,社会工作者为A进行了一次家庭重塑。

(二)家庭重塑前期准备以及目标契约

1.家庭重塑前期准备

(1)家谱图。社会工作者指导A根据以下细节绘制出家庭图谱,包括:家庭各个成员出生日期、年龄、职业、爱好、三个描述性的形容词以及各自在压力情境下采用的主要应对姿态。绘制好之后,展示悬挂在显眼的地方。

(2)家庭大事年表。通过社会工作者与案主A交谈,记录了案主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案主在小学毕业后辍学一年,二是案主高考失利。

(3)影响轮。社会工作者和A一起绘制了影响轮,建议在每个名字旁再次列出描述此人的三个形容词,并在形容词后面用正负号来表示这种特征的突出性。

根据前期的准备,观察案主所绘制的家谱图以及影响轮,综合之前的访谈,社会工作者发现案主的问题不仅仅表现在家庭冷暴力方面,还有其他的一些,比如,狭隘的人际交往,对父母的不正确认知等。于是社会工作者在帮助案主澄清的基础上跟案主一起设定了目标。

最终,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确定了本次家庭重塑所要达到的两个目标:一是摆脱家庭冷暴力,与父母尤其是父亲和谐相处;二是认识并重建面对压力和冲突的应对模式。

2.订立契约

在进行家庭重塑之前,社会工作者还需要跟案主针对此次活动订立契约,以此来让案主明白在本次家庭重塑中她应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社会工作者:请你告诉我,在接下来的家庭重塑中,你有什么期待呢?

A:我希望能对父母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尤其是我跟父亲的关系,还希望能提升自我认同感,摆脱自卑心理,也希望能改善自己不良的应对模式。

社会工作者:嗯,在整个过程中,我会询问一些相关问题来指导家庭重塑的有效进行,如果某些问题让你觉得不舒服、有压力或者不想回答,一定要说出来。

A:好的,我觉得应该没有什么需要顾虑的事情吧。

社会工作者:嗯,很好。你今天能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你的经历和感受,是需要勇气的。选择不说,是你的一项权利,你可以使用它的。

A:嗯,好的。

(三)案主家庭重塑

1.主角扮演者的选择

在家庭重塑之前,需要案主在志愿者中间亲自随机挑选家庭成员的扮演者,包括案主A的父亲、母亲以及被冷暴力的案主(a),案主A则在整个家庭重塑过程中扮演着观察者的角色。案主挑选扮演者的过程也是案主与周围他人建立联结的过程。如果参与者不愿意扮演案主家庭的某个角色,我们尊重其意愿,被挑选的人需要熟悉自己的形容词以及应对姿态。

2.冥想(背景音乐:《Guru Rem Das》Snatam Kaur)

今天我们聚在这里一起来分享A的生命历程,我们彼此之间既是联结的又是独立的,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我们的生命,慢慢进入我们的生命,觉察自我,现在开始我们的冥想历程。

冥想过程是从平凡普通的外在世界到个人神圣的内心世界的有序移动。从外在的物质的察觉到对来自天地的宇宙能量的觉察,再到两股力量在个人内部的整合,最后进入内在更深处个人所独有的生命力。帮助个体接纳过去的经历,欣赏自身的资源,肯定自己成长和选择的力量,并开始描绘与自身建立一种充满关爱和和谐关系的可能性。

3.家庭重塑

本次家庭重塑,案主的父母并未参与其中,一是因为在决定案主的家庭重塑之前,笔者与其他工作人员联系了案主的父母,就是否愿意参与本次家庭重塑,征询其意见,没有得到答复;二是因为家庭重塑是针对案主自身的,主要目标是最深入的个人成长,通过重构案主的童年经验,整合案主冲突纠结的内在力量,帮助提升案主的自我觉察和自我价值感,实现自我整合的蜕变,所以家庭其他成员可以不参与,这也是家庭重塑的特点之一。

重塑小组有15个成员(包括扮演者和观察者),社会工作者引导案主A展示她的家谱,并介绍自己父母的背景资料。笔者根据A的家谱图呈现了个家庭成员的沟通姿态的雕塑。

父亲:是一种指责型的应有姿态,总是高高在上,社会工作者邀请父亲的扮演者站在椅子上,用横眉冷对的姿态指着大家。

母亲:是一种讨好型的姿态,总是怯怯懦懦的,而且夫妻双方关系也不是很好,所以母亲的扮演者在距离父亲较远的地方,面对着父亲,单膝跪地做讨好状。

女儿:是一种超理智型的姿态,总是冷眼旁观着这一切,有时候也会无助恐惧,但与母亲的关系稍微亲近,所以A的扮演者坐在距母亲较近而距父亲较远的位置,低着头。

完成基本的沟通姿态雕塑之后,社会工作者引导家庭成员相互之间建立联结。

A:父亲,你在这个位置时,是什么感受?

父亲:不好,感觉冷冰冰的,没有人情味,我是不想这样的,但是家里没有人理解我,让我很孤独,没有归属感,但是为了这个家庭,我有自己的坚守和指责的权利。

社会工作者:女儿也说自己在家里没有归属感,A你认为你的没有归属感来源于哪里?

A:也是因为没有人理解我,关心我,尤其是父亲。

社会工作者:嗯,问问母亲的感受。

A:母亲,你在这个位置时,感受怎么样?

母亲:很不可置信,我会是这样一副样子,在这个家里我也觉得孤独、没有安全感,我每天把家里的所有事情都做完,但是没有人问我一句累不累,我也很无力。

社会工作者:A,父亲母亲都说他们感到孤独无力,你有没有感受到?

A:我也不知道,我没有想过他们的感受,不知道他们这么地挣扎。

社会工作者引导主角开始走进父母的内心,去觉察父母,但还停留在浅层,接下来重点介绍A的原生家庭的重塑以及A所描述的场景来让A深入地觉察父母以及与自己过去的感受建立深度的联结,场景是这样的:在A差不多十岁的时候,有一天走路不小心撞在了树上,额头磕破流血了,她就哭着回家了,回到家之后,父亲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再没理睬她,那时候A感觉很恐惧也很孤独。

在整个重塑过程中,社會工作者首先引导主角释放出了压制在内心的负面情绪,帮助案主更深地觉察来寻找积极的应对方式;继而引导案主发现不良应对模式的来源,寻找新的选择和资源;接着引导案主对她的自我认同感和应对模式进行调整,在案主A对自己有更深的觉察之后,社会工作者继续引导案主觉察父母,尤其是父亲,与父亲建立更深的联结,从新的视角看待父母。

萨提亚认为,每一位来访者都蕴藏着自我成长的种子,本身蕴藏着改变的资源。不管是社会工作者还是咨询师,要做的就是引导来访者让其发现自身的力量,帮助来访者展现自我的生命力。最终案主找到了自身改变的资源,并试着去整合各种关系。

4.家庭重塑后成员分享

大家去除自己的角色后,所有的成员,包括扮演者和观察者坐在一起,围成一圈,分享感受。

社会工作者:刚刚我们对A的一个事件进行了家庭雕塑,无论是扮演者还是观察者,可能都有自己的一些体验和感受,我们可以随意分享一下,另外,我们只是分享感受,不主张建议、批判,现在可以开始了。A,你是今天的主角,首先请你跟大家分享一下,好不好?

A:嗯,我首先说一下我现在的感觉,我此时的感觉很好,有种春风拂面的感觉,很久都没有这样的感觉了,特别好。其次,很感谢你们能帮助我完成家庭重塑,在重塑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了一股力量,友好的凝聚的力量。还有就是今天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可以用新的视角看待父母,看待自己,看待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了,同时,我也意识到我是被人喜欢在乎的,我想我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

社会工作者:谢谢你的分享,我们大家会一起鼓励支持你的,我们大家鼓掌向她表示支持,好吗?

其他成员可以自由分享。

父亲扮演者:刚刚站在椅子上横眉冷对的姿态,让我挺不舒服的,总是会忍不住地想要发怒。我自身也是比较排斥这样的父亲形象的,等站在這个位置的时候,才发现,再威风的人也有挣扎。

母亲的扮演者:母亲讨好的姿态让我想到了我自己家庭的成员,也有这样的姿态的,我之前也是看不惯的,但是,今天我也学会了去尊重,去接受,知道对方也是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姿态的。

观察者B:观察者的角色让我能看到整体的一个互动,感受到这个场里面的关系的互动,最终都从冷暴力模式转变为和谐的模式,是很神奇的,这种觉察还有待发展。

5.告别冥想

社会工作者:今天的活动就要结束了,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进行一个告别仪式。很感谢A邀请大家参与她的家庭重塑历程,也很感谢大家能真诚地配合。如果你觉得这次体验是美好的,可以选择放在你们的储藏室里,如果是不美好,请把它留在这里,不要带出去。好了。请大家睁开眼睛,再会!

四、评估与反思

(一)成效评估

1.自我认同感提升

案主A在跟父母尤其是跟父亲互动的过程中,表现出对自我的不接受,不认同,也对父母表现出不满和愤怒。在家庭重塑的过程中,A与父母以及小a的互动颠覆了她原有的应对模式,认识到了自己首先需要接受自己,爱惜自己。A自我认同感的提升,有助于她用更加健康的心态来面对“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和“将来的我”。

2.亲子关系的缓解

在家庭重塑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引导,A以成人的眼光重新看待父亲,从而对父亲有了新的认识。也让家庭成员认识到,倾听对方、理解对方是很重要的。案主A认识到了父亲有他自己的反应模式,不该把自己对父亲的期望强加到父亲身上,也理解了母亲的生存姿态,不再抱怨母亲对她的不管不顾。

(二)反思

1.介入过程父母未能参与

参与者反应家庭重塑是针对整个家庭的,父母要是能参与其中,对整个家庭关系的重构会更好。笔者也同意这种观点,若是案主A的父母能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既有助于我们观察这个家庭的互动模式,也利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

2.介入效果的暂时性

问题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所以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虽然此次家庭重塑略见成效,但是效果也只是凸显在本次介入中,如果没有后续的介入和体验,反复的情况很有可能发生。

3.缺乏普遍适用性

因为本研究侧重于探讨萨提亚模式中的家庭重塑技巧对家庭冷暴力的适用性,并且只是案例中的一个环节,并没有全程介入,虽然能证明萨提亚模式对家庭冷暴力的适用及其原因,但对其普遍性缺少有力的回答。

参考文献:

[1]张文霞,朱冬亮.家庭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余晓芬.从法律视角探析家庭“冷暴力”[J].法律与社会,2014.

[3][4](美)维吉尼亚·萨提亚.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