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创作意识 激发写作热情

2018-12-21 12:32李华芹
教育界·中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日记阅读实践

李华芹

【摘要】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写作就是要写我们的生活经历,有了深切的体验,就不愁无话可写、无事可记。唤醒创作意识,激发写作热情,开放五官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坚持写日记,广泛阅读各种书籍,用丰富的储备清创作之源;积极参与各种学习生活实践,丰富学习生活,培养创造精神,下笔自然就可得心应手。

【关键词】日记;阅读;实践

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作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作文教学就是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作家意识,倡导他们如作家一样创作。如何唤醒学生的创作意识,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呢?笔者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关注琐事,坚持写日记

周国平说:“我甚至相信,一切真正的写作都是从写日记开始的,每一个好作家都有一个相当长久的纯粹私人写作的前史……不是为了出名,而是因为写作乃是他心灵的需要。”日记是记录学生成长历程和心灵感悟的芳草地,它能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学生在日记里大胆地由着自己的思路,随心所欲地用实实在在的语言,写实实在在的事,表达真实的情感和心理,充分展示了习作个性。这样,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当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生活时,也就懂得更深层次地感悟生活了。学生每天在日记里讲着自己的或身边的故事,为作文素材的积累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写作时,打开日记,就犹如打开了储存大量信息的记忆仓库。

二、开放五官,万物皆盎然

开放五官观察万物,是培养学生关注自然、感悟生活的一个良好开端。引导学生开放五官,用眼睛用心去观察一切东西的颜色、形状、构造、功能和特点等;用鼻子用心去轻嗅它们的气味和气息;用耳朵用心去听它们的声音和声息;用自己的双手及身体的各个部位去触摸,感受它们的冷热、干湿、软硬、轻重和质地。启发他们用心地生活,全方位感知所能见到的一切事物,并适时指导学生以文学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换时、换位、换情,大胆地发挥想象,去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较完整丰富的美感。只要学生能留心身边的事物,善于观察外部世界,敏于感知,勤于思考,用眼观察美,用心感知美,用脑深思美,用笔留住美,文思便永不枯竭。

三、广泛阅读,积累底蕴

“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没有丰厚的文化素材积累,作文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阅读文学作品,学生们的心弦不经意间就被文学大师们精髓的思想、纯洁的品质、高雅的情操所拨动,既感受和领略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又可受到文中情与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创作热情。每上完一单元课文都会推荐学生阅读与此相关的迁移阅读。如荐读《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感受父爱的细腻与伟大;读《文化苦旅》激发了他们作为一个华夏子孙的自豪与自省并存的情感;阅读《红高粱家族》感受民族的屈辱与不屈……

大量的阅读,不仅是一种文化和知识的积累过程,也是一种智慧和感情的积累过程。一个人的情感丰富了,创作的灵感也就情不自禁地被激发出来了。

四、开展实践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使生命拥有深度;行,则为生命增加厚度。丰富的生活阅历,是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创新精神,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每节课都举行课前三分钟才艺展示,常常进行组徽设计比赛、课本剧表演、观赏影视作品、开展辩论会、故事会等活动。

开展实践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能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写作动机。他们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和个体独特的生活经历相融合,化作创作的源泉,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于是作文便具有了创新精神。

五、挖掘教材中的习作资源

教材是最直观的教育资源,教学中,我们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从多个层面对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训练。可情节扩展,如《端午日》一文學习划龙舟的场面描写方法描写赶鸭子的场面;可文尾续写,如根据《窗》的结尾,续写《不靠窗的病人看到光秃秃的一堵墙后》;可多向改写,如将《钱塘湖春行》改写成游记散文;相关迁移,如学完《始终眷念着祖国》,看完钱老简介的视频后,写《钱学森爷爷,我想对您说》……

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或长或短的片段训练,这样的方式,不仅不会成为学生的写作负担,学生反而很乐意完成这样的训练;对教师而言,不仅灵动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无形之中,学生的写作与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

作文教学之路漫漫,求索永不停步!

【参考文献】

[1] 张定远.作文教学论文集——叶圣陶作文论[C] .天津:新蕾出版社,1982.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 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王聿波,等.心理学[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日记阅读实践
成长日记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