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2018-12-21 12:32李文娟
教育界·中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自主探索能力

李文娟

【摘要】近些年来,数学教育倡导“让学习真正发生”,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所谓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就是学习者在学习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个体学习,自主投入到数学思维活动中,在自我探索中获得数学知识。

【关键词】自主;探索;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联系生活,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生活实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现实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前提。比如在研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乘法分配律》一课时,可以设计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四(3)班的9位同学准备参加学校的文艺演出,王老师打算选一套衣服作为演出服。一件衬衫40元,一条裤子60元,那么王老师买9位同学的服装一共要花多少元?学生由情境生成的问题很快理解题意,列出算式:40×9+60×9或(40+60)×9,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两种不同的列式方法进行解释:先分别计算9件衬衫和9条裤子的价钱,再相加就是一共要付的总价钱;或是先算出一件衬衫和一条裤子即一套服装的价钱,再算出9套服装的总价钱。熟悉的情境,简单的问题,知识生发自然、流畅,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两种算式的得数相等,即40×9+60×9=(40+60)×9,并且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找出等式两边两个不同算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们顿时豁然明白,情绪激昂,从而激发了自主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便开始了自主学习。

二 、营造自主参与氛围,激发学习热情

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和探究,教师要将爱贯穿课堂始终,把微笑带进课堂,营造愉悦民主宽松平等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心态,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比如教师可以巧用猜谜语、玩游戏、讲故事的方式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投入其中,体验快乐。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想到方法的,还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赞扬学生的一些独特看法,使学生的想象驰骋,思路纵横,学习热情高涨,个性得到发展,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比如学习特级教师华应龙的课堂,总能感受到他热爱数学,热爱学生,热爱思考。华老师的亲切和蔼、循循善诱让学生身心放松,从经历遇到难题时的茫然无措,直至“投石问路”,柳暗花明的过程,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到思考的乐趣、发现的喜悦,倍增学好数学的自信。

三 、创设探索空间,激励学生自主尝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堂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只有这样的课堂,师生才能是全身心的投入,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这也是我们所期盼和追寻的本真课堂。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探索新知。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时,让学生比较两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如图1),学生发现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麻烦,可以根据图形的特点进行转化。进而自主操作,探究转化的策略:有的看一看、画一画,有的剪一剪、拼一拼,将这两个不规则图形转化成了规则图形,并且发现转化后虽然图形形状变了,但是面积不变,且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这样的教学设计,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其自主探索留出了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大大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渗透数学思想,启发学生自主领悟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精髓,数学教学不能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还要使其在深入研究与感知的过程中积累数学学习的方法,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因为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之间相互转化的桥梁,更是促进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关键所在。而学生数学思想的积累需要一个漫长的累积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在丰富学生认知与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悟”。比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62页一道练习题:99-18=81 99-27=72 99-36=63,要求学生再写几道这样的算式。学生仔细观察找出这些等式的相同之处:被减数都是99,减数的个位数和十位数交换位置就是差,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进一步发现原来只有减数个位数和十位数相加之和是9时等式成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运用了观察与对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找出算式的特点和答案中蕴含的规律。

五、加强学法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能力的多方位提高。在教师学法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探索性的学习可以逐渐提高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从直观入手,学会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由于运用的语言比较简练,具有明显的抽象性,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时教师可以从具体的事物入手,使学生透过具体事物理解数学概念。比如一年级学生认识图形时,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教学,判断图片在实际生活中对应的事物,再从中抽象出对应的图形。这样学生联系具体事物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或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就容易多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训练语言表达,掌握有条理的思维方法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学生的每一句表述,体现的是其思维的动态过程。教师要注重语言训练,指导学生学会用语言有顺序、有条理地阐述数学问题,体現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分享学习的成果,促进知识的内化,提高对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准确解释的能力。语言训练可以从三方面展开。

(1)学会提问题。教材中的新授内容一般都会以情境图的方式呈现,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根据教学需要对提出的不同问题进行筛选,从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2)描述思考过程。比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时,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先选择两块让学生试一试,学生自己表达“我用( )块( )拼成了一个( )形”。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任意的三块去拼,在小组中交流“我用( )块( )和( )拼成了一个( )形”。再接着是小组中任选四块、五块、六块、七块自由去拼,看看可以拼成哪些图形。学生拼好后自然地说出拼法“我用( )块( ),( )块( )和( )拼成了一个( )形”。同时体会到用的块数越多,拼出的图形也越丰富,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3)讨论后发表观点。学生在激烈的讨论后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并再次用语言表述出来,不但发展了自身的个性,而且共享了数学思考的过程,同时培养了学会倾听的习惯,促进了数学思维的发展,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培养自我反思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以内化理解,提升认识。尤其是每天的常态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梳理所学内容,质疑反思,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比较两种事物的多少时,有这样一道题:小明和小红做纸花,小红给小明3朵纸花后两人的纸花就一样多。原来小红比小明多几朵纸花?问题一出,很多学生将答案脱口而出:原来小红比小明多3朵纸花。因为学生发现此题只有一个已知量3朵,而且认为小红将多余的3朵给小明后两人正好一样多。很快有学生思考后发现如果小红只比小明多3朵,那么多的这3朵给了小明后,自己却比小明少了,并通过举例或画图验证后发现其实小红比小明多两个3朵,也就是6朵。可见,学会自我反思还是很有必要的。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重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持续、有效的发展。

猜你喜欢
自主探索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初中英语“自主、合作”学习探究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