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2018-12-21 12:32张洪涛
教育界·中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阅读能力

张洪涛

【摘要】语文学习需要通过文本细读,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关键词】 文本细读;阅读能力;思维水平

一、案例简述

笔者在教授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时,围绕文末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与学生展开探讨。“不幸者”是老王,有何具体表现?围绕这个问题学生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时,笔者就文中三处与学生细读文本,进行深入探讨,分析老王形象,力求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

第一处:“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学生在分析老王悲剧命运时,都忽略了这一句。于是笔者假设老王的另一种回答,“那是我的家,我住那儿多年了”,与文中老王的回答进行比较。学生立刻反应过来,会不会有两种可能,一是那间房子并非老王所有,他只是暂住栖身,在北京生活多年的他却没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二是那间房子为老王所有,但那里只能称为房子,因为缺少了和善的亲人,缺少了温暖的亲情,所以只能称为房子而不是家。不管哪一种可能,当老王回答作者时,神情应该是黯淡的,内心应该是痛苦的。

为了将学生的视角引向文本,做到陈述观点时有理有据,于是笔者再次提问,“两种假设文中是否能找到依据?”学生再次依据文本补充,老王可能没有自己的房子的依据是前文曾经提到老王谋生的手段——蹬破旧三轮还是单干户,经济拮据;不能称其为家是因为前文交代老王有个哥哥去世,两个侄子又“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

第二处:“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学生能抓住“好”和“大”字进行分析,此句表现了老王的慷慨大度甚至舍己为人,以及作者的深深感激。于是再次提问,老王在自己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还送作者这些来之不易之物?学生回答,不是为了钱,是感激作者一家人对他的照顾,因为之前有作者的女儿给他送了大瓶的鱼肝油,后又有作者委托老王接送丈夫照顾其生意,维持其生活,文中有“我问老王凭这位老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这一句。

仅仅是这些吗?再次追问学生,学生只能哑然。在学生讨论无果的情况下,笔者将文中“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意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等句子挑出,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送作者香油鸡蛋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作者一家人尊重老王,关爱老王,让老王收获友谊甚至是亲情。所以老王对作者一家的感激,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第三处:“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学生对老王被埋于“沟中”深表同情,但理解也仅限于此。于是笔者将霍达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对梁亦清葬礼的描写介绍给学生:

白幔里,韩子奇跪在师傅的身旁,手持汤瓶,由清真寺专管洗“埋体”的人履行神圣的职责,为他洗浴。三十六尺白布裹身,就是一个穆斯林从这个世界上带走的全部行装!

由上文可知:老王是回民,信奉伊斯兰教,葬礼遵循了穆斯林的传统。一般情况下,穆斯林葬礼极其隆重。但相较而言,老王的葬礼却极其简单,甚至都不能称其为葬礼。对比老王和梁亦清的葬礼,同学们唏嘘不已,对老王的不幸遭遇深深同情。

二、案例分析

散文《老王》中塑造了一个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他是不幸者。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有观点可阐述,能找到理由支撑,但个别语句容易流于表象,不作深入分析;或有些语句看似平淡实则意蕴丰富,容易被忽略。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引导学生“于有疑处生出新疑”。这些都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研习文本要透彻,明确讲解的重点与难点;对学情分析要准确,哪些内容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哪些需要合作探究,哪些需要教师点拨,都要提前预判。

归根结底,语文课堂教学,没有了文本细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无法提高;没有了疑问愤悱,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将无法提高。

三、案例启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种现代的阅读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而学生阅读收获的丰赡与否,与文本研读的深入与否直接相关。 《老王》教学中,如果没有文本的细读,学生不去体会类似于“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些句子对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命运的作用,只能是“入宝山而空回”!

同时,发展学生思维也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任务。语文思维具有交流性、广泛性和创造性等多种特点。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师生、生生平等、充分地对话,构建和谐高效课堂,使思维更具交流性;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将文本前后勾连,发现内在逻辑关系,有时也需适当引入辅助性材料做到课内外衔接或温故知新,使思維更具广泛性;课堂本身就是动态的,通过细读,打开学生的思维之窗,教师将会看到另一处动人风景,教会学生一种思维方法,便是“授人以渔”,课堂实现了增殖,使思维更具创造性。

在文本细读中,发展学生思维,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比如对重要词语的理解,笔者经常使用的就是替换法。“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让学生将“镶嵌”换成“依靠”,比较表达效果的异同。对重要句子的理解,笔者有时会旁征博引,比如《老王》中介绍《穆斯林的葬礼》书中对穆斯林葬礼的介绍,有时会质疑问难,比如教授《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时,笔者抛出一个问题:“隋唐以前,一部分匈奴已经投降内迁定居,另一部分匈奴则向西迁徙,因此唐代已无匈奴威胁,那为何仍称来犯的少数民族为‘匈奴,明明封大夫是唐朝将领,为何被称为‘汉家大将?”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文本细读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将他们的思维引向“青草更青处”,这也是语文学习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方法谈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刍议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