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疑义

2018-12-21 12:31马志伦
教育界·上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贾谊仁义秦国

马志伦

【摘要】对于《过秦论》(上篇)结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的疑义,经过分析可知秦国以及后来的秦王朝一直实行的是暴虐的统治,由此造成了秦王朝的错觉,以为夺取天下靠武力,治理天下也可凭武力,最终导致了它的垮台。贾谊的《过秦论》并非仅是总结秦兴亡的经验教训,实质是在阐述他的治国思想——“施行仁义”才是治国的良方。

【关键词】秦国;秦王朝;暴虐;仁义;贾谊

听过很多次《过秦论》(上篇)的课,对于文章结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即是不是秦王朝在建立之前是施行仁义的而在建立之后就不施行仁义了)一句的疑义,执教老师大都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原因在于秦王朝在建立之后的“仁义不施”在文中有指证,如“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以及“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等。然而秦王朝在建立之前是否施行了仁义,文中未有明确的说明。

秦国的强盛,自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起:“商鞅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恐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战国策卷二·秦一·卫鞅亡魏入秦》)所谓“刻深寡恩”言少恩仁也。因此秦惠王车裂商鞅,秦人不怜。不过尽管商鞅死了,但商鞅的新法,除了秦庄襄王时用大商人吕不韦为相,从而停止对商贾和游士的排斥之外,其余都沿用不变。这就是说秦国的强盛以及后来并吞六国建立秦王朝,一直实行的是暴虐的统治。

那么暴虐的秦国为何就能兼并六国?其中的原因是,相比秦国的残忍,当时的六国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统治者不忘自己的享乐,置民生于不顾,使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就如孟子在和齐宣王对话时谈到的:“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屈原在流亡途中,目睹楚国民众的悲惨现状,故而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的感慨。韩国在韩昭侯的时候,用法家申不害为相,行苛刻政治,国力暂时得到了加强,却苦了黎民百姓。就算是比较贤明的赵肃侯,也要在手下大臣的冒死强谏之下才能幡然醒悟:“十六年,(赵)肃侯游大陵,出于鹿门,大戊午扣马曰:‘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肃侯下车谢。”(《史记·赵世家》)雪上加霜的是连年的战乱,使得各国人民为此遭受伤亡惨重的付出。孟子说梁惠王(魏惠王)不仁:“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孟子·尽心章句下》)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作战,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坑杀赵国40万降兵。当然这种因为战争引发的惨烈非长平之战始:“二十八年(公元前286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史记·燕召公世家》)

由于秦国的战争机器与六国相比更加强大,也更加有效,加之百姓厌战,渴望战争平息,所以战国七雄的混战,赢面的天平最后倒向了秦国。处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其残暴的统治之所以没有让它垮台,只是因为当时天下正处于战争的状态,面临谁最终能够统一天下的局面,所以秦国的“霸道”策略能够行之有效。

正因如此,造成了秦王朝的错觉,以为夺取天下靠武力,治理天下也可凭武力。天下已经统一,本应施行“休养生息”的“仁政”,不应继续“穷兵黩武”的“暴政”,依靠残酷的武力和血腥的镇压迫使人民就范,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不施仁义”实在是治国理念的错误、治国方式的错位。李斯在《行督责书》中言:“凡贤主者,必将能拂世磨俗,而废其所恶,立其所欲,故生则有尊重之势,死则有贤明之谥也。是以明君独断,故权不在臣也。然后能灭仁义之涂,掩驰说之口,困烈士之行,塞聪揜明,内独视听,故外不可倾以仁义烈士之行,而内不可夺以谏说忿争之辩。故能荦然独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若此然后可谓能明申、韩之术,而修商君之法。法修术明而天下乱者,未之闻也。”这是赤裸裸的“独夫民贼”思想,正因为秦王朝过度使用民力,视百姓如草芥,导致人民不堪重负,于是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秦王朝的垮台也就成为必然的了。

因此,贾谊的《过秦论》并非仅是总结秦兴亡的经验教训,实质是在阐述他的治国思想。因为贾谊看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要有一个适用于长治久安的治国理念,而贾谊认为的长治久安的治国想法,从政治的角度來说就是“施行仁义”。西汉王朝建立之初,实行的是“黄老刑名之学”。“黄老刑名之学”是一种以道家思想为基础杂取他家一些观点融汇而成的学说体系,主旨是“无为而治”。不过作为一种治国思想,尽管“黄老刑名之学”切合当初社会需要休养生息的实际,但终究显得混杂,且与提倡“仁义”治国的儒家思想有本质的差异,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贾谊师从荀(况)派弟子吴公(史失其名)和张苍,所学虽与韩非、李斯同属荀子儒家学派,但和韩非、李斯的思想最终与法家思想合流不同,贾谊的思想仍以正统的儒家(杂阴阳五行学)思想居多,和秦时王绾、淳于越代表的儒家孔孟正统派(包括阴阳五行家与神仙家)一脉相承,主张的都是“仁义”思想。贾谊在《新书·大政篇》中说:“(人君)知善而弗行,谓之不明;知恶而弗改,必受天殃。天有常福,必予有德;天有常灾,必予夺民时。故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贾谊的这一说辞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仁政”(以民为本)思想。到了汉武帝时代的董仲舒,终于完成了儒家思想在治国思想上占据统治地位的大任,当然,董仲舒的“儒术”已是改造过的“新儒家”思想,其中汲取了其他一些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思想学说,成为一个能为统治者接受的治国思想。

贾谊秉承“仁义”的治国思想,当然不是只想坚守儒家孔孟正统思想这么简单,它和当时的社会实际密切相关,因为当时西汉王朝面临的形势还是非常严峻的:外有西汉王朝同北方匈奴政权之间的矛盾,内有中央政权同地方诸侯之间的矛盾,更何况,即使西汉王朝实行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但平民百姓的经济状况依然十分窘迫,正如晁错在《论贵粟疏》(《过秦论》之后十年)中所说:“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臧,伐薪樵,治官府,给繇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由此看来,对于秦兴是施行了仁义或是秦亡没有施行仁义的追究,也许并不重要,贾谊在《过秦论》中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是因为贾谊认为“施行仁义”才是一剂治国的良方,体现了贾谊的政治洞见。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猜你喜欢
贾谊仁义秦国
五张羊皮
久假不归
瞒天过海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漫画
仁义不过是“客栈”?
意外
鸡口牛后的故事
怀才不遇的贾谊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