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水利科技创新探析

2018-12-22 07:04彭月平傅琼华刘业伟
水利技术监督 2018年6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江西水利

彭月平,傅琼华,刘业伟

(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29)

水利科技创新是水利经济系统发展的动力和引擎,是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1]。长期以来,江西水利科技工作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新思路,提出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水思路,极大地推进了全省水利科技创新发展,但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江西水利科技工作仍然存在较大短板,如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创新机制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不足等,需进一步下功夫补齐补强短板。

1 水利科技创新成就

1.1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2]

为加大水利科技创新能力,改善科研条件,江西高位推动,筹资近5亿元集中打造了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江西水土保持科技园以及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试验基地等4个各具特色的水利科技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四大基地”)。2011年,以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及江西水土保持科技创新基地等3个基地平台建设为基础,经水利部批复同意组建了省部共建的“水利部鄱阳湖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并由此创建了1支省级优势科技创新团队、2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4年,以“水利部鄱阳湖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为平台,整合科研设施、设备、人才、资金、项目等资源,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健全科技管理机制等,正着力打造代表我国南方片区的区域性水利科技创新中心。

江西水利科研平台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江西水利科研平台框架结构

1.2 人才及创新团队建设方面

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江西柔性引进了王浩、茆智、胡春宏、钮新强等多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江西以团队结构优化为主线,以团队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领军人才培养为重点,以机制创新为手段,抓好引才、聚才、育才3个环节,按照学科专业方向,组建了水资源综合调控与管理、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水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土壤侵蚀与防治、农田节水减排与面源污染防治等10余个科技创新团队,构建了领军人物、核心人物、主要人物、骨干人物四个层次的科技人才梯队。初步构建了一支适应江西水利改革发展的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优秀人才队伍。

1.3 关键实用科技研发方面

2013—2017年,江西紧密围绕水生态文明建设、鄱阳湖综合治理及“河长制”等事关江西全局的水问题,聚焦科技难点、热点问题,吸引和聚集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联合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5a内,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26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948”、科技成果推广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立项11项、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立项39项,争取科技经费近3200万元。同时,江西积极响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2016年开始建立江西省水利科技项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5a来,联合省财政厅共安排省级水利专项科技经费达1.1亿元,用于实施立项的200多项水利重点科技项目。此外,江西水利厅协助或组织有关专家完成了17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市厅级水利科技项目的验收和鉴定,取得了一批较好的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赣鄱水利科学技术奖等各级各类奖项1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近40项。

1.4 对外合作与交流方面

江西积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大力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方式。与国内多所高水平科研院所和高校签订了10余个合作框架协议。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分别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南昆士兰职业技术学院等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合作与交流。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江西每年立项的水利科技项目多,但大多都是小项目,分布面广,有限的科技经费没有形成科技攻关合力。培养、引进和留住科技人才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引进高层次人才难度大;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没有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人才结构不够完善,缺乏领军人才的引领作用,面对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大趋势,在争取国家级科技项目上难度大。

2.2 科技资源未形成创新合力

江西筹巨资打造了“四大基地”,“四大基地”在全国省级水利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上走在了前列。但截至目前,“四大基地”等科技平台设施设备、人才、项目等资源仍较分散,没有有效整合,且涉及面广,整合难度大,设施设备重复购置及科技项目重复研究现象依然存在,尚未发挥显著投资效益。

2.3 科技管理建章立制不完善

调研时发现,江西有关科研单位仍存在着科技项目执行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科技项目到期未结题验收现象比较严重等问题,项目承担单位的项目及经费管理内控机制不完善,项目“重立项、轻执行”现象较为严重,且部分单位财务管理不到位,没有对科技项目较好地执行项目管理。基层水利部门存在科技项目整体委托现象,这对项目监督管理及经费使用带来较大风险。

2.4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不高

调研结果显示,江西每年有数十项科技项目结题验收,获得了一批科技成果,但真正能够用于生产实践、能够落地的科技成果却不多,大部分科技成果停留在报告上,与生产实际存在一定脱轨,且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通畅,缺乏科技成果转化认可及保障机制。

3 有关建议对策

3.1 加快高水平人才及团队建设

提高发展站位,明确当前水利行业科技创新对人才的需求,并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3]。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和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的制度环境。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一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建立与水利改革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和人才技术体系,为水利科技创新奠定基础。

3.2 抓好重点领域科技攻关

围绕江西水利中心工作,梳理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和关键科技问题,利用好省内各创新团队资源,加强科技资源整合,打造研究方向明确、研究人员及研究方向稳定的创新团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发挥好现有科研平台优势,加强与院士团队、知名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联合申报国家级科技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培养本土科技人才,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3 出台科技项目及科技经费管理办法

科技创新,制度先行,有效的运行管理制度能为科技创新提供重要保障。在省级成面上,制定“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及“科技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科技项目及科技经费全过程管理。

“科技项目管理办法”要系统梳理科技项目的申报要求和申报流程,并从工作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要突出加强科技项目执行监督管理的重要性,明确合同各方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职责。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要建立双重科研诚信制度,建立违反科研诚信台账,对无故未能按合同要求完成科研任务的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进行必要惩戒,促进科技项目执行全过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要明确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原则,明确项目合同各方经费使用与管理职责。要加强科技经费预算编制要领,根据国家和省里有关文件要求,优化预算编制科目,下放预算编制权限,给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明确预算调整原则及程序,严格按章办事。此外,要督促项目承担单位加强科技经费内控制度建设,加大财务管理力度,专款专用,对每个项目建立经费台账,对资金使用实行全流程监督与管理。

3.4 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保障机制

针对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保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4- 5]。根据国家、水利部及省里有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要求,制定办法,重点要明确以下3点:①明确科技成果转化的形式,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投入机制,省级要逐步增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度,有计划地集中资金开展示范推广,科研单位要将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列入年度考核目标,设区市等水利部门要在本级水利财政专项资金中切出一定比例,用于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引导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加大对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等,各方力量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合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②明确科技成果转化认可机制,什么样的转化属于科技成果转化;③明确省级、科研单位、设区市等水利部门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站位与职责,建立三方共同协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

3.5 加快科技资源共享

加快科技资源整合。加强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制定办法,开发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鼓励各有关单位在满足科研要求的前提下开展仪器设备共享。加快创新团队建设。要在政策及资金上予以重点支持省水利厅遴选的六大领域“创新核心骨干”,打造研究方向明确、研究领域稳定的科技创新团队,鼓励团队内部及团队间科技项目合作,促进科技人才整合,亦可以有效避免项目重复申报。

4 结语

江西水利科技创新工作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必须清醒认识,水利科技创新工作依然存在较大不足。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江西应当抓住改革机遇,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在如何补齐补强水利科技创新短板上下功夫。文中梳理了江西水利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对策,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措施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江西水利
江西银行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我爱江西奶奶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