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纪小,可你骗不了我

2018-12-24 06:44许淑瑶
中学生天地(A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荷花

统 筹 许淑瑶 史 申

学校支持 杭州市拱宸中学 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 绍兴鲁迅外国语学校

最近,小编在看一本很厉害的书,书名叫做《人类简史》。

在第二部分“农业革命”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人类驯服了植物,还是植物驯服了人类?

乍一看,答案似乎不言而喻:当然是人类驯服了植物啊!作者给出的答案却不一样:农业社会之前,智人靠着狩猎和采集过着颇为舒适的生活;然而,一切都因为农作物而改变了,人类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待在特定的地点收割农作物,由此形成了永久部落,同时也过上了一种更悲惨的生活……(当然,他说的不一定是对的哦~)

今天,小编可不是来安利这本书的,小编真正想安利的是——像这位作者一样的质疑精神。

什么,你们不需要我安利?想发言的同学别急,一个一个说……

我在质疑谁

在学校调研时,小编本以为现在的学生比较听话,一般都顺从家长、老师,这次的选题讨论可能会遭遇冷场。没想到一说完讨论的话题,同学们都齐刷刷地举起小手,表示有话想说。那么,他们想质疑谁?他们质疑的又是什么呢?根据大家的发言,质疑的对象集中在以下四类:

A大人说的话

石力尹(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我爸说,洗完头后,如果不把头发完全吹干会变秃头。我觉得自己也算是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理解能力的当代中学生,但当时我觉得老爸说的还挺有道理的。后来仔细一想感觉不对,古代的人没有吹风机,也没见他们人人都脱发啊!陈可忻(绍兴鲁迅外国语学校):某次,在老师出的英语试卷上有一篇文章,通常根据外国人的习俗,妻子结婚后都跟丈夫姓,但那篇文章里妻子的姓氏没有改,我就把内心的疑问告诉了老师,结果老师说:“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后面的填空!”

B有名的人/机构说的话

林婷雅(浙江省玉环中学):学习政治课哲学部分的时候,书上说可知论是正确的,可是我并不支持可知论。我们过去的历史有太多东西无从考证,人类怎么可能了解到世间万物?

王懿玚(杭州高级中学):初入高一时,我在《英语必修(一)》中发现一段材料提到孙中山“在1911年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初中的历史知识让我确信这个时间是1912年。我重新翻看了历史书又上网询问了度娘(百度搜索引擎),答案都很明确——1912年!于是,我打通了编辑部的电话,说明了情况。很快,我就得到了回复:“正确的年份是1912年,我们会在下一次修订时改正。”

C大多数人说的话

陈知非(杭州市拱宸中学):我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一个热门视频:在南京地铁上,一位老婆婆指责一个参加漫展的二次元女孩,说她不好好学习,带坏别的孩子。当时大家都在抨击这位老人,我看到后第一反应也很是愤怒,觉得这个社会对二次元的包容度太低,但后来发现这个视频只是炒作,为了博人眼球而已。

陆心怡(绍兴鲁迅外国语学校):每到夏天,我奶奶就在微信上发朋友圈热传的文章,比如《桃子和西瓜一起吃要中毒》。我家种了桃树,邻居家种了西瓜,每次邻居把西瓜送过来,我妈总是切开就吃,全然不管她刚刚才咽下了桃子。我妈的身体棒棒的,一点中毒的症状都没有。所以我妈每次都告诉奶奶那些文章上写的东西都是假的,别信!奶奶每次都说“哦,知道了”,然后第二年照发。

D老话

翁宇城(绍兴鲁迅外国语学校):有一些老话,经过好几代人的传承,说的人多了,大家就以为是真理了。比如“吃饭时,饭粒一定要吃完,否则脸上会长麻子”。

李楚晗(杭州市拱宸中学):一次在亲戚家,我婶婶一本正经地跟大家说,属羊的人命不好,把大家吓得都不敢在羊年生孩子!我当时就觉得奇怪:一个人的命好不好,跟生肖有关系吗,这应该是由后天的努力决定的吧!于是我就上网找了反例:有很多属羊的人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呢。而且因为羊年出生的人相对较少,来自同龄人的竞争压力也小,他们反而能获得更多学习和工作机会呢!

我在质疑ing

大象喝水之争

浙江省慈溪实验中学 汪哲伊

教育孩子时,大人们讲话一套一套的。有哄骗的,比如,“听话就给你买玩具”,话是听了,可玩具不知猴年马月才给买呢;有命令的,比如,“小孩子就得听大人的话”,要是不听,就直接挨胖揍了;还有故作深沉状的,比如,“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要多”,简直让人没法辩解……久而久之,孩子就习惯性地听信大人的话,而不再去想他们是否也会说错话。

初夏午后,我捧着一杯牛奶,因为痴迷于电视,边看边喝,不小心呛到了鼻子里。妈妈的声音适时地响起:“你看看你,这么不小心!以为自己是大象吗?还能用鼻子喝水!”一个问号当即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那么,大象的鼻子就是它的嘴咯?可它也不是用鼻子吃东西的呀!

“妈妈,为什么大象用鼻子喝水,而不用嘴呢?”

“大象就是用鼻子喝水的……你在动物园里没见过吗?”妈妈支支吾吾的回答,根本不能满足我的好奇心。

“妈妈,你怎么知道大象是用鼻子喝水的呢?”

“我亲眼见过,你没见过还不相信妈妈看到的?”

妈妈的话,让我心中的疑团越来越大。像是与这个问题杠上了,我从书柜里找出《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翻了个遍,却没有找到答案。

我突然想起妈妈给我讲题目时常常用手机搜索,我也可以上网查资料找答案嘛!

“大象是用鼻子喝水的吗?”一输入问题,搜索引擎马上跳出了1000多条信息。筛掉那些无厘头的,拨开那些不靠谱的,终于,我像漂浮在海上许久的人看到了一块浮木,紧紧抓住了它。

“大象的鼻子很灵活,能捡拾细物,也能用鼻子吸水,而大象作为脊椎动物,口腔构造是完全的,吸的水还是要送到口中,所以它用鼻子取水,用嘴喝水。”啊哈,我激动地一拍大腿,果然是这样!我终于抓到了妈妈的“小辫子”!

待我向妈妈细细讲解后,她尴尬地摸了摸我的脸:“听起来挺有道理,但网上的答案也不见得就一定对。”

我严肃地问道:“妈妈,你现在还觉得自己说的话对吗?”

妈妈瞪了我一眼:“小孩子的问题怎么这么多?就不知道干点正事儿?”

我只能呵呵了。不过,从此以后,对于大人们说的那些貌似正确的话,我会多问一个“为什么”。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想,质疑不仅有助于我们自身成长,也能够纠正大人们的一些想法和观念,正所谓“教学相长”嘛。

达·芬奇密码

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 杜禹乐

选修课上,老师正绘声绘色地讲着关于《最后的晚餐》的故事。

《最后的晚餐》,这幅世界名画,由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创作,主要描绘了《圣经》中耶稣与他的12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的场景。老师站在讲台上,正对这幅画进行详细地讲解。这幅画很好看,或者说,真的很震撼。画上13个人表情各异,动作不同,但都极其生动协调。我们随着老师的引导,打开自己的思路:12个门徒的手势和动作可以体现出他们怎样的心理活动?通过这幅画,可以看出凶手是谁?随着对画作的一步步解读,我们对这幅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老师还告诉我们画中的许多神奇之处,譬如,画中所有线条都聚集在耶稣的头顶,只有凶手的头在画的中线以下等。

然而,听着老师细致深入的讲解,我的脑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也许,画家只是单纯地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了一幅画,并没有想那么多呢?达·芬奇是个技艺高超的画家,但他可能并没有想到那么多暗号和密码,只是随性创作的呢?当然,这些我们都已无从得知,画上的物品到底有没有影射耶稣的死,也没有人完全有把握给出正确答案。但是,这样的事在很多名画上都发生过,最为人所熟知的应该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了。很多人对这幅画进行过极其仔细的观察和研究,花大量的时间探索这幅画中隐含的信息,据说有人从《蒙娜丽莎》中发现了另一个隐藏在背景中的蒙娜丽莎,还有人认为蒙娜丽莎眼睛里有两个字母,想解读出它们的含义……总之,这样的猜测数不胜数。可是我都不相信,也有些不解:为什么要对好好的一幅画进行过分解读,把所有可能是巧合抑或是其他的细节都当成一种信息的传递?

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同桌,她也深有同感,但我们都给不出定论。毕竟真正的答案,只有达·芬奇本人才知道。但从另一个角度来想,正因为没有定论,艺术的解读才可以更加温柔和多元,而不是只有一个冷冰冰的答案。

当然,虽然我对这些故事心存疑问,但我并不认为它们完全错误或者失实。毕竟我也很喜欢听这些有趣的故事和发现,也觉得这些故事之所以为人们津津乐道一定也是有原因的。但我知道,拥有一颗爱质疑的心,我们才能发现这个世界的多元和精彩。

干了这碗“鸡汤”

杭州市拱宸中学 陈知非

“越努力越幸运”“梦的前方有一个地方叫天堂”……听到这些话,你是否觉得格外熟悉?没错,我曾经也着迷于诸如此类的“心灵鸡汤”,在遭遇困境时仿佛看一眼就能原地满血复活。然而,有那么一碗“鸡汤”,我“喝”出了另一番滋味。

那时我尚在读小学,每周三,学校广播台都会播一档“心灵鸡汤”类节目。一次,节目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中国留学生毕业后要去澳大利亚某公司应聘。该公司的要求是应聘者必须会开车。这名留学生并不会开车,为了练就这项技能,他向朋友借了车,每天晚上在异国道路上独自摸索,后来竟然应聘成功。

当时的我被这个故事深深激励,全然没想到这可是以生命为代价、严重违反交通法规的事情。那天回到家,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了父亲听,他的反应与我期待的截然相反——父亲皱了皱眉,说:“要真有其事,主人公的违规罚单金额大概是一笔巨款了。再加上主人公独自一人学车,又没有人指导,怎么可能十天半个月就学成了呢?纯属虚构!”

我便与父亲争执起来。我认为这碗“心灵鸡汤”熬得可能假了点,但宣扬的精神十分可贵。父亲却说那是错误的行为,会误导人,这种用假故事倡导的精神,实在让人难以接受。这场争执持续了好久,一度没有结果,我们始终各执己见。

后来,学校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当其他家长忙着与任课老师交流时,我的父亲却找到了校长,分析了那则“鸡汤”的荒谬之处,并建议学校广播台慎重选稿,不要再出现此类误导人的文章。得知此事后,我十分惊讶:惊讶于父亲的举动竟如此斩钉截铁,惊讶于他事隔多日依然记得这篇“鸡汤”……总之,我简直不敢相信父亲竟会这样做。

之后,学校广播台将这档节目暂停了一段时间,等它再次出现时,播的还是和原来一样激励人心的故事。这些鸡汤仿佛还是差不多的配方,差不多的味道,当然,再没出现过像当初那样离奇、荒唐的编造故事。父亲听闻此事后一笑,对我说:“你们啊,要少看那些‘勾兑’出来的‘心灵鸡汤’,这种‘鸡汤’不仅没营养,还可能有毒。”

父亲的一个举动和一番话,让我从此以后开始用一双审慎的眼睛看待习以为常的事物。这种质疑的精神和勇气,是比喝完“心灵鸡汤”后的感触更大的收获。

干了这碗“鸡汤”,继续上路吧!

一枝荷花引发的口战

杭州市拱宸中学 楼怡晨

夏日的阳光照在西湖边娇嫩的荷花上,粉红的花瓣看起来如此柔弱,这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他们纷纷用相机留住这个夏天的美。城市的另一边,我坐在车上听着广播,享受这城市中难得的宁静。

广播中,一个带着委屈与不满的声音骤然响起。

原来,近日有一则新闻在网上蔓延:一位在西湖边拿着荷花拍照的女士,被路过的晨跑者斥责,原因是她摘了西湖里的荷花。这则消息立刻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大家几乎众口一词地谴责这位女士的不文明行为。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现在,这位当事人在广播里诉说故事的经过。

得知西湖的荷花开得正盛,那天,她带着家人去拍照,为了拍出更好的效果,前一天,她特地去吴山花鸟市场买了一枝荷花,作为翌日拍照用的道具。第二天清晨,他们就开始从北山路一路拍照过去,中途偶尔有人问荷花是哪儿来的,他们也都如实回答。但当他们来到了曲院风荷,一位刚刚晨跑结束的女士突然毫无征兆地指责她,她也辩解说这枝荷花是在花鸟市场买的,但那位女士不信,两人发生了争执。于是便有了上面这则新闻。

这位当事人通过广播说出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先前的流言破灭,变成了一则新的新闻。有人开始指责先前被认为正义感满满的晨跑女士不听辩解就指责他人,但也有人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拿着一枝荷花在西湖边拍照,难免被人误会。听到这些观点,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我们评判事物,不能仅仅听一面之词,应该等事实的真相出来以后,再加以评论。即使是对于这位当事人在电台里的叙述,我们其实也应该持保留态度。

社交媒体的出现,让信息的传播变得越来越快速便捷,让民众在即时接收最新信息的同时,还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于事件的参与度。然而,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新闻一旦失实,那么网上动辄上万的转发量,特别是经大V评论转发后,舆论马上就会一边倒。如果我们想要获得真相或真理,需要搜取各方的信息,慢慢还原一个完整的事件。从这一枝小小的荷花开始,我会努力用更加全面的角度看待新闻,看待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一切。

挑战人教社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大学附中实验学校 曹津瑞

当我在知乎上回答“你高中时做过的最热血的事情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我完全没想到自己的回答会得到40000多个赞同,2000多条评论。

一切都源于去年9月一节平淡无奇的英语课。我在浏览教材上的一篇课文时,倒数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When she saw many visitors enjoying looking at the beautiful old Chinese pots and other objects on show,she felt very proud of her country.”

这段讲的是一名中国学生到伦敦游览,参观大英博物馆时的感想。这个感想使我陷入了沉思。每当想到这里收藏的中国文物,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火烧圆明园的画面。中国的这些珍品之所以出现在英国的博物馆里,并不是因为中国的强大,而恰恰是因为旧中国的落后。主人公的骄傲之情,究竟从何而来?!我觉得中国人在这里看到本应属于祖国的文物,内心首先应该是反思历史,义愤填膺;只看到物品的华美,享受参观的乐趣,而忽视了文物的历史背景,未免有些不妥。

虽然没有什么语法错误,但我就是觉得这句话在教材中显得格格不入。

我把教材翻到最后一页,果然有出版社的联系方式。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此萌芽——如此课文,实在值得商榷。在和老师、同学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讨论,并获得广泛的支持后,我决定给人民教育出版社发一封邮件,询问修改课文的可能性。

经过两天的构思,我在9月3日向人教社发送了一封1000余字的邮件。我在信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现在的中学生应该正视祖国一百多年前那段并不辉煌的历史,从中反思并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以此为动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果课文末尾给予中学生对这段历史正确的认识,让他们在真正了解之后愿意为祖国未来的远大目标而努力奋斗,是不是更好一些?”

随后迎来的便是在激动和紧张中度过的漫长等待。正是在此期间,我在知乎上写了这件事,但收到的反馈多半是大人口吻的说教,支持者并不占多数。

9月15日,收件箱里终于出现了我最想看到的那封邮件,只是编者回复的内容,并没有完全说服我。好在身边的同学对我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3天后,我发送了一封更长的邮件,重整旗鼓,再次挑战。

“我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疑惑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认为中国人在大英博物馆看到中国的文物,不应该心中只有骄傲之情而毫无其他感受。编者在回信中解释称,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不全是从中国抢来的,也有通过正当途径来到海外的。展出的这些中国文物中肯定有在侵略战争中被劫掠去的,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这是回信中我不能完全认同的地方。

“如果我们假设自己就是文中的主人公,看到大英博物馆中一些本应属于中国的珍品,会只看物件表面的精美做工,而轻而易举地将那段屈辱的历史抛诸脑后吗?毕竟这是一本高中教材,学到这里的高中生都已经了解过这一段历史;而且作为高中教材,也应该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在回信中,编者也承认,‘我们中华民族,包括我们的后代都应该了解并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并将这种认识升华为我们今后学习和工作的动力’,那么让学生认清祖国和发达国家之间尚存差距,从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否比以一种并不十分恰当的方式来感受祖国的强大更加合适?”

……

我的质疑并未因为起初的不顺利而停止,我带着坚定的信念越战越勇。这一次我更是一个战士,以笔为枪,捍卫己见,挑战权威。比起各种作业和大考小考,这次收获的不只是experience,更有adventure的快感。我也要为自己鼓掌,独立思考的精神、挑战权威的勇气,都是求学者的必备素质。只有真正地探索过,才能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

第二封邮件发送出去的那一刻,我轻舒了一口气,无论结果如何,我都无怨无悔。终于,我如愿收获了圆满的结果。国庆节的前一天,人教社再次发来回信:“目前这本教材正在修订,内容会有大的变动,原文将不复存在。”

看着回信结尾单独成行的“祝好”和“此致敬礼”,我竟有种莫名的感动。

质疑精神的打开方式

质疑≠否定

质疑不是为了否定而否定,也不是通过反驳别人来凸显自己的优越感,否则便成了人人所不齿的“杠精”。你要质疑的,必须是真实存在的令人疑惑的问题,而非为了对抗对方而任性反对。

质疑≠纠错

纠错意味着事物本身就已经存在错误,然而很多事情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对错标准。我们之所以质疑,并不是为某样事物强加一种定义或者属性,而是追求质疑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更多元、更多彩的火花。

质疑的核心是思考本身

当你提出质疑之后,你也许能理解、接受对方的解释,也许仍然保持拒绝的态度,无论结果如何,重要的是,这份接受/拒绝是经过你的思考、判断后做出的决定。

质疑的方式要得体

提出质疑时,应该采用礼貌的、温和的方式,向对方表明自己的态度。(一次,有一位同学和大家聊天时把两个国家说反了,为了保全对方的面子,我没有当面指出,而是私下告诉了他。陈浩泽 杭州市拱宸中学)

质疑之后

你选择接受/拒绝质疑的结果,并不意味着质疑的结束。每一次质疑,都是一次自我成长。在质疑之后,你或多或少都会有收获:也许你改变了看待世界的方式,也许你明白了探索的意义,也许你懂得了尊重和体谅……

小编的话

看完了本期“天地聚焦”,你此刻的心情如何?

如果,你从未怀疑过任何东西,那么从现在开始,请你抱着一颗好奇之心,对万事万物多留一个问号;

如果,你习惯于将疑问埋在心底,从未想过提出,那么从现在开始,请你抱着一颗勇敢之心,将你的疑问统统抛出来,并努力寻找答案吧!

苏格拉底说:“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当你一路思考,一路成长,你会发现世界竟然有另一种打开方式,生活原来可以更精彩。

猜你喜欢
荷花
为什么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荷花
荷花苑
荷花
神奇的荷花屋
荷花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荷花
夏天的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