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视野下日本剑道技术变迁之研究

2018-12-25 07:13杨敢峰周春晖
体育科研 2018年5期
关键词:剑术竞技战争

杨敢峰,周春晖

日本剑道,是以日本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从使用日本刀剑演变成使用竹刀竞技的武道项目。现代日本剑道是在长期的历史背景下及时代变迁过程中,继承和发展日本刀剑术特点,发展成穿戴护具、手持竹刀,进行一对一格斗比赛的竞技体育项目,也是通过修炼剑的理法来完善人格的独特的武道项目之一。日本剑道由原来的日本刀剑术中的劈、斩、刺等杀伤为目的的武术演变成运用竹刀击打、刺击得分部位而获胜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

1 日本古刀剑术的起源与发展

日本列岛的战争起源于公元前4世纪左右。公元前3世纪初到公元3世纪中,日本以水稻为中心的农耕非常发达,农民使用各种各样的农具进行生产实践,农具也作为武器进行使用。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3世纪左右(弥生时代前期)日本人主要使用磨制的石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日本人主要使用青铜器,在北九洲地区铜剑、铜戈开始用于战争,濑户内海沿岸留有集团作战的痕迹,狩猎用的弓箭为了适用于战争进行了革新和改造。公元2世纪左右(弥生后期)铁矿的发现和铁器的产生使石器慢慢消失,金属器时代,铜剑、矛戈等青铜器被作为祭祀的祭器使用,锹、锄头等农具以及刀子、手斧等铁器工具开始被使用[1]。对铁资源的争夺导致了广阔的政治联合,阶级矛盾的发展使得大规模的战争爆发,这个时代中国的大刀被引入日本,对战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武士在运用远距离作战武器的弓箭、投枪和近距离作战武器的矛、戈、剑、刀时,特别在近距离作战的情况下,对抗氛围和作战结果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在这种舍己奉公的英雄主义观下,近距离作战的武器成为首长的随葬品,而刀剑则被视为神圣的物品。

公元4世纪到公元6世纪 (弥生时代到古坟时代)铁器已经在日本普及,大和政权(日本贵族集团)的建立使国家权力进一步集中,政权确立了姓氏制度,加强了支配制度,主要的作战武器枪(冷兵器)被大刀所取代,因此大刀的数量激增,占据了作战武器的主导地位。大刀、弓、战甲等作战工具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成为阶层的身份象征。之后,645年日本大化革新运用中国唐朝的律令制度,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1]。645—794年,为了防止外敌入侵,日本在各地设立军团,军事武艺得到发展。为日本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794—1192 年 (平安时代),日本贵族阶级为了进一步扩大私有土地面积,开始招募武士团体,这种环境下内乱增多,武器被改造得更加精良,对武器的革新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中适合骑术斩杀的刀渐渐演变为日本刀流传至今。

日本古代剑术起源于战争,也在战争中被运用到了极致。日本剑术发展离不开武士阶级这个载体,更离不开战争给予的深刻影响[2]。平安时代末期“承平、天庆之乱”使武士阶级兴起,刀剑使用技术进一步发展[3]。作为武术家头领的平氏和源氏为了争夺霸权而斗争,武士的作战用器多以弓箭为主,而后源平之战的胜利方源赖朝开创镰仓幕府,在对武士的特殊训练中,自觉遵守一对一作战的思维方式,这种体现武士荣誉感的思维方式流传至今。

1393—1573 年 (室町时代)也是武装暴乱的时代。1334—1392年日本南北朝战争以后,步兵的运用决定了战争的胜负,适用于骑射的单手使用的细身太刀,在这时期转变为适用于步兵使用的斩击战为主的长而重的太刀,大太刀用于战场作战和武者修行。掌权者招揽优秀武者,而武者获得名誉传承剑术流派等现象一时间成为风潮,进一步推动了剑术的发展[4]。1588年(天正十六年)政府废除“刀狩令”,兵农分离,剑作为祭器以艺能的表达方式在民间传承下来。近世中期,武艺在日本民间普遍盛行[5]。剑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达到了新高度。

近世初期战乱平息,和平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实战性强的综合武术在日本的出现,这个阶段日本剑术空前发展[6]。然而作为杀伐的实战性技法被藏匿起来,留存下来的是尊重形式、华而不实的剑术风格。直心影流的长沼四郎左卫门在1711—1716年间(正德年间)、一刀流的中西忠藏在1751—1764年间(宝历年间)分别对头部、腕部、腹部等剑道护具和竹刀进行了设计,“形”的修炼和竹刀打击 “稽古”(练习和重复练习)从而登上历史舞台[7]。

1804—1844 年间(文化年间到天保年间)日本剑术有柳刚流、马庭念流、甲源一刀流、天然理心流、北辰一刀流、神道无念流、镜新明智流等流派,新兴流派积极地和其他流派进行比赛来壮大自己的流派,在这之中,北辰一刀流发展迅速,对现在的剑道影响很大[8]。幕府末期的剑术充满了活力,其间成立的剑术流派数量据今村嘉雄《十九世纪日本体育的研究》的记述有623种。

综上所述,日本剑的起源与发展始终离不开武士作为载体,日本武士阶级的兴起标志着剑术的发展。战争促进了日本古代剑术的诞生,土地资源的争夺、贵族阶级的斗争等都是引发战争的原因,因此在战争中使用的武器需要不断地改良和革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作战武器形态上的变化。早期作战武器主要以弓箭为主、刀为辅,以在近距离达到可以自保自卫的目的,因此刀的形状大,但制作工艺一般。而后土地资源的争夺、武士团体的出现、舍己奉公的英雄主义氛围使日本武士阶级兴起,内乱的增加使武器改造得更加精良,其中适用于骑术斩杀的刀渐渐演变为日本刀,这种刀适用于集团骑射作战,刀身细而轻,制作工艺精良。日本武装暴乱的乱世时期,骑射时单手使用的细身太刀转变为步兵使用的长而重的太刀,太刀制作精良,杀伤力强。近世战乱平息,为了武士日常训练,形成并产生了现代日本剑道的护具与竹刀,但没有杀伤力。

第二,战争的出现,促进了日本剑术使用技术的不断进步。战争时期剑术以杀伤性的实战技术“劈、刺”为主,而和平时期,剑术以技术繁多的“打击”和“刺击”为主,几乎没有杀伤性。初期作为作战武器的大刀多以“砍劈”为主要击杀技术,由于制作工艺一般仅适用于近距离的混战,所以造成的杀伤小。而后进化成的适用于骑射的作战武器的细身太刀,单手握刀的方法导致刀变得轻便,使用方法多采用“砍、劈、撩”等技法。逐渐进化成适用于步兵使用的长而重的太刀,受刀的形状的影响,使用方法以双手持刀,“砍、劈、斩、刺”等技术为主,技术方法多样,为之后剑术流派的林立提供了技术要素上的支持。战事的平息使刀剑暂无用武之地,作为杀伐的实战性斩杀技法被隐藏起来,以尊重形式为主的剑术风格流行开来,流派繁多。系统的、“形”的修炼出现,竹刀成为刀剑的主要表现形式,打击方法繁多,“打击”和“刺击”作为主要技法,技术体系逐渐趋于完善,这其中体现了日本早期的体育思想观念等。

从上述演变过程不难看出,为顺应战争的需要,达到作战目的,刀剑的形态进行了改变,刀剑的制作工艺水平不断提升,制作更加精良。为了适应刀剑的变革,采用哪种合适的技术技法作战成为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剑术作为实战的杀伐技术逐渐完善,形成体系,为后世剑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明治维新后剑道技术的变迁

2.1 明治维新对剑道的影响——剑术的转型

明治新政时期废藩设县,藩校废止造成了日本剑术的衰退,“废刀令”的颁布使剑客和道场主无法维持生计[9]。在这样的背景下,直心影流的代表、幕府讲武所教官榊原鍵吉提出了剑术公演提案,并在1873年,在浅草搭建的棚子内进行击剑公演。公演主要内容包括剑术比赛,为了吸引更多的关注,当时的公演运用了曲艺的形式,使整个活动如同杂耍一般,丧失了剑术的本质特性,人气尽失。

嘉纳治五郎在1882年(明治十五年)提出“通过摔、压的技术动作来锻炼身心”为目标[10],并融合柔道技术开设了柔道讲道馆。柔道的这种转型也深刻地影响了剑术界,使其对剑术流派进行统一,为教育剑道开辟了绿色通道。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国家武道团体,即日本武德会在京都成立,协会副会长西久保弘道认为:“正如讲道馆出身的练习者所说自己所学的技术名为柔道,‘剑道’应与‘柔道’相符,不能说‘击剑’或‘剑术’,‘剑道’才是正确的称谓。”这样以杀、伤为目的的剑术被取消了,“通过技术锻炼身心”的教育剑道、体育剑道开始萌芽[11]。

剑道是一种对练运动,在拥有对手的基础上反复地练习,进而形成了尊敬对手、感谢对手的理念,贯穿于运动过程,所以礼的要求就产生了[12]。练习剑道的目的转型为通过技术的修炼培养优秀的社会人,由此,击剑和剑术的名称便演变为“剑道”。

从剑术到剑道的转变,其练习的主要目的发生了质的变化,剑术是杀伐的技术,而剑道则作为锻炼身心的体育项目被推广。从《大正后半期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武道专修学校团体教授法》等文件中可以看出,大正后半期剑道主要以竞技体育式的“打击”技术为主,教育性质明显[13]。剑术转变为剑道之后,作为竞技体育的、教育的剑道立于日本自身改革发展的大潮流之内。

2.2 全面侵华战争前剑道技术的微变(1937年前)

全面侵华战争发生于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前,剑道技术的发展按时间段划分,从1868年明治维新后到1937年,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明治维新后至1931年。剑道在明治维新后经历了衰退,而后1877年(明治十年)西南战争中,剑道重回人们的视野。1895年后日本武德会成立,剑道得到复兴和普及。1880年(明治十三年)以后,日本体育界建议把武术作为正规课程编入学校教育。经过了多次的酝酿,1911年 (明治四十四年)日本文部省对《中学校令实施规则》中的一部分进行修改,添加击剑及柔术,虽然允许这两个项目被编入正课,但不属于义务教育的内容[14]。1912年日本武德会制定了通用的“形”,即创编了《日本剑道形》,剑道在学校教育标准化问题上有了新的突破[15]。

日本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的课外活动从1877年开始实施,1897年以后,日本各学校均有丰富多彩的剑道活动。1913年(大正二年)京都帝国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高等专科学校的剑道大会,1914年(大正三年)举办了第一届明治神宫竞技大会,同年东京帝国大学举办第一届全国高等专科学校剑道大会[9]。

1928 年全日本剑道联盟成立,举办了第一届全日本大学、高专剑道大会,当时有32所学校参加,1940年增加到90所学校[13]。在这期间各大学和高专作为主办方举办的中等学校剑道大会在全国各地兴盛起来。1929年、1934年、1940年举行了3次天览武道大会,从此全日本练习剑道的人数飞速增长[7]。

日本文部省在1931年(昭和六年)将剑道定为中等学校必修课,1936年(昭和十一年)初次制定中等学校的《剑道教授要目》,每学年的教授内容被明确[7]。1936年3月,国民学校令中“体操科”改为“体锻科”,国民学校五年级以上的男生必须接受剑道、柔道的课程[16]。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日本武德会的地位得以彰显。这个阶段的剑道完全趋向竞技体育化发展,其目的是了解剑道术理、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这期间剑道的发展符合竞技体育的所有特点,具有一套系统的竞技规则和判罚标准,技术练习安全性高,符合竞技体育精神的基本准则。

1931 年前,剑道的教育趋向礼仪化、竞技体育化,其技法主要以打击为主,特别体现在武道专科院校的课程中,大运动量和丰富的打击技法符合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式,在这期间,剑道改为以“锻炼身心”为目的的竞技体育项目,被推广和普及。剑道从衰落走向复兴,这个过程中依然离不开日本国内战争的作用,如1877年日本西南战争、1868年戊辰战争等,这些战争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剑道的发展产生影响。原始的剑术转变为剑道,虽为应对战争保留了杀伤性的实战技法,但依然阻止不了剑道朝着竞技体育化发展的趋势[17]。总而言之,此阶段的剑道是教育之剑道、竞技体育之剑道。

第二阶段为1931—1937年间,此时日本入侵朝鲜半岛和台湾,并已经实质性占领中国东三省。1876年日朝签署《江华条约》,日本打开了朝鲜国门。1910年日韩签署《日韩合并条约》,至此,韩国正式并入日本。朝鲜半岛遂成为日本的殖民地,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

1895年4 月17日,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台湾被割给了日本。为应付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需求,日本各界进行了充足的准备,其中也包括体育界。

1931 年日本对中学武道项目进行修改,将武道提升到日本传统文化的高度,师范学校、中等学校、中学的男子必须学习剑道和柔道[18]。1936年《第二次改正学校体操教学纲要》中规定剑道和柔道是师范学校、中等学校及职业学校中的必修课,在全民练习剑道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剑道技术,培养日本刀的使用方法,为战争的全面爆发做准备[19]。

2.3 战时剑道技术的异化(1937—1945年间)

1937 年,日本公布了《国家总动员法》[7]。这一法律使发动战争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能够被国家全面征用。另外,1938年,日本议会提出了“关于武士振兴的建议”,认为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获胜是由于“大力锻炼武士精神、武士训练的结果”[7]。为了发动战争,日本政府除了动员人力、物力之外,还特别重视精神力量的开发,作为军国主义的武士道精神被大力推崇。在这个时期,日本学校体育中娱乐的体育被否定,一切体育都成为培养国防力量和战斗力的手段,特别是培养武士道精神的武道教育得到了重视[20]。1942年“国民体炼科教学纲要”把体操科和武道科合成体炼科,男子学习柔道和剑道,女子学习长刀。1943年《师范学校体炼科教学纲要》和1944年《中学体炼科教学纲要》指定男子的武道学习内容是拼刺刀技术[21]。

1937 年《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武道专修学校团体教授法》体现了昭和初期剑道便转变为了“斩杀”的实战技术,该文件规定剑道以斩击技术为主,完全淡化礼节,为战争作战提供技术支持[7]。

1942 年日本政府颁布的《国民学校体炼科教授要目》中明确规定日本公立学校体炼科必修项目包括4个方面,即基本、身体运用方法、持刀姿势以及需重复练习的内容[7]。这4个方面围绕斩刺技术进行教授,实战运用性强,文件特别强调斩刺技术的重复练习,作为杀伐技术,为战争服务。

1943 年日本对外侵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日本政府颁布 《武道鉴定中的剑道鉴定种目》,共有初级、中级和高级3种鉴定等级[7]。3种鉴定等级的内容惊人地相似,都以身体不同部位的斩刺技术为主,考核内容几乎一样。这个时期,在侵略战争的影响下剑道发生了异化,虽仍称为“剑道”,却不以锻炼身心为目的。如表1所示,“剑道”的异化是战争作用的结果。

表1 战争前后日本剑道技术的对比研究Table I Comparative study of Japanese kendo techniques before and after the war

这个时代的武道教育,被定位成日本传统文化,而后受社会、战争等因素的影响,武道本身的传统性被重视,提倡以“刚健敢为的身心、勇敢的攻击精神、必胜的信念、无畏的献身精神”为目标,使武道成为培养国防力和兵力的手段[23]。

2.4 战后异化剑道向体育剑道的转变(1945年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5年 (昭和二十年)联合国军总司令部(JHQ)禁止日本学校开设武道项目,1946年“武道”这一名称也被禁用[13]。各种团体、剑道活动受限制,日本武德会解散,根据日本内务省令指定解散各团体以及对相关人员追加处分,JHQ对武道中的剑道活动限制得非常严格,理由是剑道是鼓舞军国主义的一部分,也是军事训练中的重要部分[24]。

在这种状态下,日本各地还是积极保存了剑道的命脉,此时剑道的发展非常困难,一度进入冰冻期。1952年4月(昭和二十七年)在《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生效前,剑道“复活”活动在各地活跃起来,终于在1952年10月14日成立了全日本剑道联盟,剑道的发展开始了新的摸索阶段。1950年(昭和二十五年),竹刀竞技以类似竞技体育剑道的方式被设计出来,全日本竹刀竞技联盟也成立。1953年5月1日,剑道成为社会体育的一部分[13]。全日本竹刀竞技联盟在1954年(昭和二十九年)与全日本剑道联盟合并[8]。在各种制度得到完善后,日本剑道得以再次兴起。全日本剑道联盟于1953年(昭和二十八年)举办了全日本剑道联盟京都大会(现全日本剑道演武大会)、全日本都道府县优胜大会、全日本剑道选手权大会,通过这些大会的成功举办,剑道的普及、奖励等方案逐渐成熟。同年,日本高中、大学的课外活动中有了剑道课,警察剑道也逐渐恢复,1955年(昭和三十年)全日本剑道联盟加入日本体育协会,同年秋,在日本第十次国民体育大会中剑道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剑道在这之后发展顺利,警察、学校、实业团体等组织中的剑道团体发展成熟。1958年日本体育协会对《中学学习指导要点》进行了修改,剑道等项目变成了锻炼身心的普通竞技体育项目,这个时期的日本体育教育同战前一样,所有军事教学内容全部禁止,转变为“民主”的体育,趋向美国式的学校体育[25]。战后的剑道被迫褪去军国主义的外衣,逐渐演变成竞技体育项目。日本各地赛事的举办,使战时具有杀伤性的异化剑道转变为以运用技术击打有效得分部位为主的竞技体育剑道,如表2所示,剑道技术为比赛服务,剑道技术具有竞技性和系统性。

表2 战后日本剑道技术的发展Table II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Kendo Techniques after the War

从历史的角度看剑道技术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表3),在战争的特殊时期日本武道教育是为军国主义培养军队的手段,因而战后社会武道活动和学校武道教育被禁止,为了“复活”武道,日本剑道界舍去了武道传统文化的本质,强调体育性,学校设计的武道教育与其他的竞技体育项目一样是为了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是一种单纯的竞技体育项目[27]。武道教育是站在“体育本质”的基础上强调剑道属于普通格斗的竞技体育项目。这样,异化的剑道经过战争后再次转变为教育之剑道、竞技体育之剑道,竞技体育属性明显,竞技化的剑道迅速发展起来。

表3 历史视野下剑道技术变迁Table III Changes of Japanese Kendo Techniques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3 结论

3.1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日本剑道经历了剑术的起源与兴盛、明治时期剑术到剑道的转化、战前剑道技术的微变、战时军国主义和战争的影响下注重杀伐实战技术的异化剑道、战后剑道重新回归竞技体育范畴的过程,在历史作用下,可以看出剑道技术流变的过程,从源于战争作用于战争的杀伐技术为主的剑术到崇尚身心锻炼的体育化的剑道,到为战争服务以斩击、斩刺技术为主的异化剑道,再到战争结束后异化的剑道回归体育范畴,以教育之剑道、竞技体育之剑道流传至今。日本剑道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实战技击作为基础,可以为中国器械对抗体育项目提供借鉴。

3.2 在战争时期,剑道的名称虽没有改动,但其练习目的与练习技法完全不一样,被称为异化的剑道。对比战前的剑道,异化的剑道的作战技术以“斩击”“斩刺”为主,作为杀人技被运用在战场,此时剑道完全摒弃了“身心锻炼”的初心,人为地被作为异化的剑道为战争服务。

3.3 在历史变迁发展中,剑道适应社会变迁及发展需要,不断对自身进行革新,竞技体育化的剑道技术体系日益丰富、更具有系统性,剑道礼仪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因素影响着剑道技术的发展,同时剑道技术的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需求。日本剑道的发展始终立足于技击的本质,这也是剑道能够在历史的潮流中经久不衰的主要因素之一。

猜你喜欢
剑术竞技战争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赵王止剑
剑术套路与舞蹈剑舞演练风格对比研究
他们的战争
浅探剑术的美学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剑术美育综合课程建设浅谈
花与竞技少女
战争催生的武器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