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材料投放的建议

2018-12-25 10:53张艳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47期
关键词:经验科学探究

张艳梅

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对于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

一、科学材料的重要作用

(一)学习核心是探究

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大家发现了什么?对,连续三个“探究”,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科学学习核心方法是探究。探究什么意思:百度释义:探索研究,对事物多方寻求答案的过程。

(二)探究重点是实践

翻看指南科学领域部分:从42页到56页长达14页的概述里,体验、感知、操作、发现、观察、记录的词汇提及120余次,操作体验70余次,单从词汇量上就可以看出科学活动的重点就是实践。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纲要指出,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主,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

美国教育学家戴尔的经验之塔也表明了这一点,直接经验的获得是经验之塔最低层的最基础的做的经验:幼儿的通过对真实事物的看、听、尝、摸、嗅来获得直接经验,从而慢慢上升到录音、照片的观察经验,最后到语言符号、视觉符号的塔尖抽象经验。当今教育教学最大的失败,在于使学生记住法则、概念、公式、概念时,没有具体实践经验作为他们的支柱。

(三)探究载体是材料

我们需要用能够验证或有助于了解科学现象发生的所有物品,引导幼儿操作、探究,材料提供的对错,直接关系到幼儿兴趣的激发、探究的质量,而材料提供的准确丰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体验。幼儿利用原有经验对材料进行操作、实验,按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有益的新经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知的发展不是内部成熟和外部教学支配的,它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二、材料投放的常见误区(漫画形式呈现)

根据材料投放的常见问题,我提炼了以下五个投放误区,我们把这五个误区,比喻成n年前的五节物理课(电路)。

(一)无材料、干讲。第一节:物理老师手舞足蹈的一言堂。

(二)材料少、说教。第二节:一个电路板教师操作学生看。

(三)材料有、不宜。第三节:蓄电池电量不够,点灯不能点亮,达不到实验预期效果,投放前未实验,出现的问题预料不到。

(四)材料够、包办。第四节:一人一个电路板,用一周时间准备一人一个,所有分发、拆装都有老师一个人来做,满场飞,劳民伤财、身心疲惫,孩子的感知应该在筹备到操作到展示整个过程当中。

(五)材料多、负累。第五节:除电路连接板外有准备了摩擦、磁场、动能方面的材料,鱼目混杂,主次不分。

三、科学材料的投放建议

科学活动资源创设的要求:(一)能达到教育教学目标。(二)能体现自然科学的特点。(三)符合学前儿童身心特点。(四)保证儿童的安全健康。(五)适合本园的设备条件。

根据活动实际,我归纳了以下科学材料投放的六法:

1.材料选择要“精准”

准确提供够用、实用、反复用的原材料、低结构、多变化的可操作的材料,准备一些必要的精密的仪器(天平、放大镜、显微镜等),更多应该身边易得的材料,本园特有的资源{秸秆、足球、农作物等}和安全的废旧物品,一物多玩、一物多用、让幼儿学会节俭、学会创造,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为每位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2.材料准备要“充足”

足:丰富充足,形式多样、还要考虑到相同材料创造操作的可能,避免因数量不够出现的等待、争抢的现象。让每个孩子都有操作,甚至反复操作、创新操作的机会。同时要高效利用现有材料,实现一物多用,材料整合,使材料准备简单、实用、够用,而不浪费。

3.材料出示要“适机”

材料出示时机,需要周密的考虑,放早了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放晚了又影响活动的节奏,一起出示会让活动混乱,应打破场地的限制,保持神秘感,巧妙安排呈现。

举例:小班神秘的口袋:

教育目标是:(1)乐于参与科学活动,体验动手摸一摸的乐趣。(2)感知物体软硬的特征。(3)学习用语言表达对物体认识和感觉。老师准备了大量了软硬材料:鹅卵石、棉花、清洁球、积木、娃娃、海洋球、刷子、彩蛋、水彩笔、软糖、塑料盒、毛巾等等,活动开始全部放在书桌上,孩子乐于玩耍,在教师的引导下,也只能是随波逐流的说出,软软的,硬硬的,只停留在重叠词的反复表述,没有获得特征下的对比经验和词汇上的提升,忙于玩耍材料的交互,几个材料成了孩子们新的关注点,而未进行软硬的探究。

建议:(1)初次尝试:四种特征明显的鹅卵石、棉花、清洁球、积木,缩短操作的时间便于总结特征。(2)二次操作:出示另外四种物品娃娃、软糖、彩蛋、毛巾,请幼儿感知并有丰富的词汇表达感受。其他材料可以省略。(3)建议到美工室或体能室去上课。因为那里幼儿大量的操作材料,可以在延伸时拓展。还可以在班级内寻找软硬的物品。

4.材料选择要“真实”

指南:科学学习是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尝试发现事物间存在异同和联系过程。纲要:科学领域要密切联系幼儿生活实际,身边的触手可及的食物作为探索的对象,育儿科学实验的基础大部分来源于生活。

颜料、天平、放大镜、万花筒、地球仪、磁铁外,碗、勺子、饼干、沙包、地砖、窗帘、花盆、书包、水杯等等,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总结一下四比:活的要比死的强,身边要比远的强,变化要比固定强,动手要比看着强。

5.材料投放要“安全”

有时教师考虑不周,会出现安全隐患,应选软润、光滑的安全材料。

6.材料准备要“有趣”

趣味性的操作材料会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主动探索。

7.材料投放要“分层”

操作中,如何让科学的核心概念转化为本体经验的过程,幼儿不但存在着速度、精准度的差异,还存在着直观行动思维、具体行动性思维,抽象逻辑性思维逐渐成熟的特点的限制。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预先作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孩子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

四、材料的日常积累

(一)材料积累日常;(二)活動带动家长;(三)特色服务科学;(四)资源共享转换。

五、科学活动室构建

科学室是目前管理先进的幼儿园的一种成熟的做法,与中小学的实验室相似,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先进的仪器,引进了系统实验材料供幼儿操作,教师不再用四处收集,直接组织活动,便利减负的同时,孩子的学习成效得到了最基本的保证。

让材料焕发无穷的魅力,碰撞出精彩的火花,是教师值得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恰如其分的材料配合教师的精心设计,才能让幼儿科学探索之路走的更有价值。

猜你喜欢
经验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