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与发展

2018-12-27 06:07谢守成张崔英
江汉论坛 2018年10期

谢守成 张崔英

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既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又弘扬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底蕴,更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在文化来源、文化方法、文化发展、文化价值、文化评判上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当今中国社会的最新成果,是在新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工程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文化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6ZZD047);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资助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7CXZZ060)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8)10-0011-07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了一系列文化理念并进行了战略布局,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清晰、结构严密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体系。这一文化思想体系结合中国国情,既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又弘扬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底蕴,更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我们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与发展正是遵循了这一理念,在总结社会改革新特点、国家发展新趋势、人民需求新变化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本体论、文化方法论、文化发展论、文化价值论、文化评价论等方面的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

一、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本体论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化本体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坚持了这一文化理念,既注重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促进文化发展,又指出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会出现不平衡,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本体论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1. 文化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② 即“国家的形式”、“法的关系”等上层建筑都必须从物质生活中来查找根源。在文化领域中,马克思持相同的观点。他认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植根于当时社会的土壤之中的,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都可以从当时社会的土壤中找到根源。如,在谈到希腊艺术时,马克思曾强调:“希腊艺术具有永久的魅力,这种魅力的根源正在于这种艺术反映了它在其中生长的那个不发达的社会阶段。”③ 进而,马克思认为,根据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可以推测出该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水平。他指出:“只要知道某一民族使用什么金属——金、铜、银或铁——制造自己的武器、用具或装饰品,就可以臆断地确定它的文化水平。”④ 即一定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该时期文化的发展程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来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文化归根到底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思想。一方面,始终把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首位,认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⑤,只有在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之上才能发展出高水平的、先进的文化。另一方面,强调文化工作者应面向时代的现实生活进行创作,“從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⑥ 因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由一定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处于时代发展的最前沿,只有反映时代发展最前沿的文化才是发展的、先进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时代的现实生活中蕴含着文化创造的最丰富的资源,只有立足于时代的生产和生活才能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文化。

2. 非经济因素影响文化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是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来讲的,即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一系列中介因素间接地实现的。比如,在谈到经济对哲学的影响时,恩格斯指出:经济对哲学的影响“多半又只是在它的政治等等的外衣下起作用”,“对哲学发生最大的直接影响的,是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反映”。⑦ 恩格斯关于经济对哲学如何产生影响的观点同样适用于整个文化领域,即经济对文化也往往是通过一系列中介因素间接地发生作用的。因此,要重视政治、法律、道德等直接因素对文化的影响,统筹推进文化与这些要素的协调发展。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文化理念,在强调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之上,充分认识到了政治、法律、道德等因素对文化发展的直接影响,在文化建设、文化改革、文化安全等领域都注重与其他领域的协同。一是重视文化建设与其他领域建设的协同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⑧。二是注重文化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的统筹推进。改革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同时推进各方面的改革,才能实现改革的整体效果。目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各领域的改革齐头并进。因此,党中央指出文化领域的改革与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改革要统筹推进。三是强调文化安全与其他领域安全的整体效应。党中央指出,在安全问题上,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即以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军事安全为一体的国家安全观。

3. 文化与经济之间会出现不平衡

马克思主义认为,上层建筑的发展并不总是同经济基础的发展成比例的,二者之间有时会出现不平衡,“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⑨。对于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马克思曾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⑩ 即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之间有时会出现不平衡。这一理论与上述文化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思想并不矛盾。因为,马克思在此处所说的不平衡是从较短时间和较小范围来看的,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而从更长时间和更大范围来看,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成比例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弘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有时会出现不平衡的思想,强调要尊重少数民族和落后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一方面,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我们一直主张要保护好、发展好。习近平指出:“我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长期以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艺成果,这是我国文艺的瑰宝。”{11}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发展基础等原因,虽然经济较落后,但这些地区有着悠久独特、绚丽多彩的文化。正是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对于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党中央主张要以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来对待,因为“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12},都有可资借鉴之处。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上的落后并不必然导致其文化上的落后。有时候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还有可能演奏文化上的“第一小提琴”。

二、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方法论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化方法论主要是关于如何发挥文化的社会效益、增强文化的涵容功能、坚持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的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结合我国国情和世界形势的新变化,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方法论进行了继承与发展。

1. 发挥文化的社会效益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在发挥文化经济价值的同时,应更注重文化的社会效益,发挥文化的社会功能。如,在谈到作家进行作品创作时,马克思曾指出:“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无论对作家或其他人来说,作品根本不是手段,所以在必要时作家可以为了作品的生存而牺牲自己个人的生存。”{13} “作品的生存”即作品的社会作用、社会价值、社会效益。作家是众多文化工作者中的一部分,对作家的要求如此,对其他文化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如此。文化工作者应注重发挥文化的社会效益。

习近平坚持了这一注重发挥文化的社会效益的方法论。他指出,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而应更注重文化的社会效益,当文化的两种效益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14}。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是完全对立的,注重发挥文化的社会效益并不等于否定文化的经济效益,只是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应更注重文化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要让位于社会效益。

2. 增强文化的涵容功能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应让文化的功能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发挥出来,而不能直接强加于人们。如,在谈到作家如何发挥作品的引导功能时,恩格斯曾指出,作家应发挥作品潜移默化的浸润功能,“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须特别把它指点出来……作者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15} 如果硬塞给读者,往往会导致食而不化的结果。因此恩格斯认为:“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16} 见解隐蔽可以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在建设社会主義文化强国,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强调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浸润功能。在当今中国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习近平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之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17} 在这里习近平用“空气”来比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人们的生活,弥漫在人们生活的所有空间,占据人们所触及的每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规范人们的言行、引导人们的观念。

3. 坚持文化的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而文化只有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恩格斯强调,作家在进行创作时要坚持正确的倾向性。他指出:“现代的那些写出优秀小说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是有倾向的作家。”{18} 坚持创作的倾向性,就是要引导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理想是共产主义社会,因此他们所倡导的“倾向性”即共产主义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在现阶段即表现为社会主义倾向性。文化作品只有坚持正确的倾向性,才能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习近平非常重视文化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性。他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19} 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上,他强调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20}。一方面,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文化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人民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人翁地位才能得以保证。另一方面,我国的文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之上的社会主义文化,理应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服务。文化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需要文化主体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引导文化正确的发展方向是文化主体的职责和任务。政府和文化工作者是引导文化发展方向的主体。文化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既需要政府加强正确的文化导向性,又需要文化工作者坚持正确的文化倾向性,引导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开创文化发展的新境界。

三、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论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论是关于如何传承文化、借鉴文化、传播文化即发展文化的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论思想的继承与弘扬,主要体现为在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理性借鉴国外文化成果,并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积极顺应文化发展趋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1. 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主张在对其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批判的继承和吸收。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是建立在以前的文化成果之上的。恩格斯指出:“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21} “希腊艺术是以希腊神话为前提的,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所取得的艺术成就,除了依存于当时的社会需要和分工外,还受它以前的艺术所达到的技术成就的制约。”{22}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许多消极因素,主张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如恩格斯在谈到自古希腊以来就存在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时说:“问题决不是要简单地抛弃这两千多年的全部思想内容,而是要对它们进行批判,要把那些在错误的、但对于那个时代和发展过程本身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唯心主义的形式内获得的成果,从这种暂时的形式中剥取出来。”{23} 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打碎了其唯心主义的外壳,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同样,在文化领域,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继承。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弘扬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相应理论,指出传统文化中既有文化发展可以借鉴的合理因子和优秀成分,又有阻碍文化进一步发展的过时因素和糟粕内容,对传统文化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一方面,党中央非常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24}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如何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党中央指出,对于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6年5月,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25}

2. 理性吸收国外优秀文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具有全球性、扩张性和征服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会利用资本和市场的力量来实现它们的经济霸权和文化霸权。“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26} 在文化领域中,资本主义文化的本性表现为渗透性、扩张性和征服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明资本主义文化本性的时候,并没有彻底否定资本主义文化,而只是阐述了客观的事实。因此,面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扩张,要采取理性的态度。

文化渗透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蓄谋颠覆我国政权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正通过网络、餐饮、节日、服饰、影视作品等方式和途径冲击着我国的文化市场。有效应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渗透,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出,对于资本主义文化要在抵制其文化霸权、摒弃其糟粕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借鉴。一方面,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提高辨别力和警惕性,主动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腐朽文化的渗透和侵蚀。另一方面,提高警惕并不等于盲目排外,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中也有可资借鉴的有益成分。对于资本主义文化中先进的、优秀的内容和形式,要在对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借鉴。习近平指出:“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27}

3. 积极顺应文化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和文化领域都会走向全球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70年前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8}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29} 马克思恩格斯的预言正在逐步地变为现实。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领域的交融、交锋和碰撞日益加剧。经济领域世界市场的形成,也带来了文化领域的全球化趋势。

文化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才能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把握文化发展的主动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进而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坚持了这一文化发展的方法论,强调要遵循历史的发展规律,顺应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出,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做到“顺势而为”,即在文化全球化的潮流中,积极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30} 另一方面,要做到“乘势而上”,抓住文化全球化的契机,在了解我国文化的历史脉络、发展走向、基本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主动出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四、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论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论是关于文化对于历史、社会、人的精神世界等方面所具有的价值的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论思想的坚持与发展,主要体现在重视文化在認识历史、引导群众、陶冶情操等方面的价值。

1. 文化具有认识历史的价值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是社会历史积淀的结果。每种文化都带有时代的痕迹和历史的烙印。透过一定时期的文化可以探窥该时期人们的生产活动、生活面貌和思想观念。在谈到日耳曼人的历史时,马克思曾指出:“自古相传的歌谣是他们唯一的历史记录和编年史”。{31} 马克思在此处谈的是歌谣,歌谣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推而广之,文化是人类历史的真实写照,透过一定时期的文化可以认识该时期的历史,文化具有认识历史的价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的这一思想。习近平强调,要充分认识文化在认识历史、揭示历史中的价值。他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2},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和价值理念,有助于了解中华大地的历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间断的文明,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积淀了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透过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认识历朝历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如,透过西汉时期的孝文化,就可以看到“孝”在当时的历史地位以及西汉时期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局面。通过清明上河图,可以直观领略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繁华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进而推想出当时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的局面。透过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可以领会革命时期斗争的残酷和革命的艰辛,进而倍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认识建国后的艰辛探索历程和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大变革、大繁荣。

2. 文化具有引导群众的价值

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恩格斯曾在点评德国画家许布纳尔的作品时指出:“从宣传社会主义这个角度来看,这幅画所起的作用要比一百本小册子大得多。”{33} 绘画是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不同形式的文化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有许多思想、观念需要传播给群众或对群众进行引导。通过灌输、宣传、广播等显性直观的方式来引导群众,一方面影响效果持续的时间较短,另一方面往往收效甚微。而文化中所蕴含的内容是隐蔽的、间接的,可以潜移默化地对人们进行熏陶,通过隐性的方式浸润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之中。

习近平非常重视先进文化在引导群众方面的价值,他指出:优秀文化中蕴含着社会所提倡的正确观念,可以“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34}。“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35} 不同时期的中华优秀文化,都蕴含着引导群众的文化理念。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引导群众的思想。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就有的“尚和”文化,使中华民族成为了一个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的民族。在国内,秉承着“尚和”文化,各民族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在国际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成为我国处理国际事务的一项基本准则,并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其次,中国革命文化中蕴含着引导群众的思想。如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廉洁文化,“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使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并起到了一定的榜样作用。再次,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引导群众的思想。如在“非典”、“汶川地震”等重大灾难面前所形成的互助文化,使志愿精神和奉献精神深入人心。

3. 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价值

文化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可以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希腊的艺术和史诗“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36}。希腊的艺术和史诗是希腊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希腊文化不仅对当时的希腊和欧洲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至今在世界上仍影响甚广。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希腊三贤”,他们在哲学、教育学、伦理学、逻辑学等领域的思想和观点至今在世界各国仍具有一定的影响。这样的智者的出现,绝不是横空出世,应该说是与希腊文化的陶冶分不开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重视文化陶冶情操的思想。习近平指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37} “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38} 发挥文化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温润心灵的价值,是文化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使命,文化工作者应将其作为文化创作的重要目的之一,融入到丰富的文化内容和多样的文化形式之中。

五、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评价论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化评价论对文化的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标准等都进行了相应的阐述。马克思主义文化评价论认为,历史分析法是文化评价的重要方法,人民是文化评价的主体,满足人民需要的程度是文化评价的重要标准。对于这些观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都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1. 历史分析法是文化评价的重要方法

历史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中的一种,即把客观事物和社会现象置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运用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的方法。因为历史条件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只有把所分析的事物置于它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社会条件下去分析,才能揭示其产生和发展的实质。具体到文化领域,对一种文化进行评价时,要把该文化置于其所处的历史条件之下来进行分析。这样,对文化的评价才是客观的、公正的、实事求是的。因为,任何文化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的生产方式、经济条件、阶级状况、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提出的课题和任务也不同,因此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恩格斯在谈到他对拉萨尔的作品《济金根》的评价所依据的原则和方法时就曾指出:“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以非常高的亦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39} 可见,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历史分析法不仅是文化研究的一種方法,也是进行文化评价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