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乌鸦意象研究

2018-12-27 01:21张昊辰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0期
关键词:乌鸦意象变化

张昊辰

摘 要:意象的使用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一种极为重要且普遍的现象,巧用意象能够使诗词显得生动易懂,韵味无穷。乌鸦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但其所代表的意义却常有变化,这主要是由乌鸦自身的某些特质和人们审美的变化所造成的。本文旨在结合具体诗句与词句,分析乌鸦意象从古至今的不同含义,加深认识在诗词中运用意象的深刻作用。

关键词:乌鸦;意象;变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04

1、绪论

“意象”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该词原为哲学概念。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

通过整理与阅读参考文献,发现大部分论文是对乌鸦文化的整体性研究,并没有结合具体诗词分析乌鸦意象在诗词中的内涵,结合具体诗词来剖析乌鸦意象在不同时代的含义及其发展的原因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

意象的使用是中国古诗词中重要的部分,乌鸦意象也是中国古代诗词的常用意象之一。意象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审美过程。本文通过研究乌鸦一向在不同时代古典诗词中的文化意象,来进一步探究在旧体诗词中把握意象使用的方法及其内涵。从而使今人创作旧体诗词时,深化理解“乌鸦”这一意象的含义。

此外,“乌鸦”这一形象在在当代经常被赋予消极的含义,例如今人认为乌鸦是“凶兆”、“恶鸟”。通过研究乌鸦意象从远古时代的分流到两宋以后合流的过程,管窥乌鸦文化形象的变迁,可以让人对乌鸦的文化形象更加丰富,不再仅仅局限于其消极的含义,这是本文的文化意义。

2、将乌鸦作为消极意象的代表

2.1乌鸦作为消极意象的概述

《诗经》中“莫赤匪狐,莫黑匪乌”这一句是讽刺卫国的君臣作恶多端,奸佞邪恶,乌鸦代表着负面的意义。先秦时期,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人民相对更为迷信,商朝等朝代神权色彩较为浓厚。乌鸦这一意象多代表着神秘与力量。

乌鸦作为一种消极的意象大量用于古代诗词中是隋唐以后的事。在《诗经》至南北朝的诗歌中较少见到乌鸦作为一种主要的、独立的、完全消极的意象出现,唐朝是我国诗歌高度繁荣的巅峰,众多优秀诗人是前代文化遗产的集大成者,同时也以广博的心胸和美好的畅想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咏乌诗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大量出现的。其中乌鸦意象以“反映景色与作者心境的凄凉”以及“反映战争的残酷”为主。

2.2通过乌鸦意象反映景色与作者心境的凄凉。

乌鸦通体漆黑,叫声嘶哑。乌鸦的颜色不像杜鹃、燕子一样令人喜爱,叫声也不像黄鹂一样动听,自然不受人青睐。而且黑色在中国文化中有终结的象征,如“天黑是一天的结束”,“人死后的丧葬品多以黑色为主”。并且,乌鸦出没的时间多是秋冬季节的黄昏,秋冬、黄昏是让人凄凉倍增的季节和时间,而乌鸦又多于此时出现,再加上自身的外貌与习性,因而成为体现凄凉的意象。例如唐代李峤的《乌》中:

日路朝飞急,霜台夕影寒。

联翩依月树,迢递绕风竿。

白首何年改,青琴此夜弹。

灵台如可托,千里向长安。

这首诗以乌鸦为主要意象,通过描写乌鸦急飞、霜台夕照的景观,渲染出了一种凄凉萧索、孤苦冷清的氛围,生动贴切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郁郁苦闷,日暮思归之情。

再比如,杜牧的《鸦》:

扰扰复翻翻,黄昏飏冷烟。毛欺皇后发,声感楚姬弦。

蔓垒盘风下,霜林接翅眠。只如西旅样,头白岂无缘。

诗人用“扰扰”“翻翻”这一类叠词来描绘乌鸦飞翔的动态,显示出了其无可皈依、无所适从的情态,接下来又运用了黄昏、冷烟、急风、霜林等苍凉衰朽的辅助意象,共同勾勒了一副渺茫压抑的景象。

又如秦观的《满庭芳》(上阙):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作者写到上阙最后一句时,抓住了“寒鸦”的意象,收束了整个上阙离别的凄凉悲伤之情。如此便将一身微官濩落,去国离群的游子之恨以“无言”之笔言说得淋漓尽致。词人此际心情十分痛苦,他不去刻画这一痛苦的心情,却将它写成了一种极美的境界,难怪令人称奇叫绝。

2.3通过乌鸦意象反映战争的残酷

乌鸦这一意象还经常与古代的战争相关联,因为这种鸟有“好食腐肉”的生活习性,它们喜欢聚集在荒郊野冢,古庙战场等死尸横陈之地生活,并且因为乌鸦的叫声并不动听,甚至容易使人感到心烦意乱,让本来就尸横遍野的战场显得更加凄凉恐怖,使人产生恐惧战栗之感。最直接的体现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所做《战城南》: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

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然。烽火然不息,

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

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野战”二句着重勾画战场的悲凉气氛,“乌鸢”二句通过运用“乌鸦食腐”这个意象描写战场的凄惨景象,二者相互映發,交织成一幅色彩强烈的画面。战乌啄人肠加以衔挂枯枝,渲染出了战争结束后的残酷气氛,这些都是带有夸张色彩的浓重的笔墨。战后之地本就荒凉颓败,乌鸦啄食战死将士的尸体,更添萧瑟苍凉,尸骨无存之悲,于是诗人想表达的悼亡怀古之情便油然而生。

再比如,于濆的《塞下曲》:

紫塞晓屯兵,黄沙披甲卧。

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

燕然山上云,半是离乡魂。

卫霍待富贵,岂能无乾坤。

诗的三四句尤其震撼人心:“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意为战斗还未正式开始,乌鸢已为可以啄食战死者的尸体而相互庆贺了。诗没有描写交战的双方和交战的具体情形,而是跳出战场,在“战鼓声未齐”之时,预料到在一阵阵战鼓与厮杀声过后,只剩下遍地的鲜血和尸体,乌鸦与鸢鸟为能啄食战死将士的尸体鸣叫庆贺,营造的意境荒凉可怖,进一步写出了战争的恐怖与荒谬。

又如杜甫《哀王孙》开篇的四句: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南朝梁末侯景作乱,有白头乌万计集于朱雀楼:于时景修饰台城及朱雀、宣阳等门,童谣曰:“的脰乌,拂朱雀,还与吴。白头乌鸦作为一种乌鸦中的特类,预示着恐怖而激烈的战争即将发生。本诗通过“白头乌鸦”这一意象,先追忆安史祸乱发生前的征兆。作者描写给国家与人民造成无限痛苦的安史之乱,未先从战争的可怖之处开始描写,而是先写在延秋门上哀叫,在殿宇间纷飞的乌鸦,以此悲凉的意象开篇,渲染了全诗痛苦、引人哀怜的气氛。

3、将乌鸦作为积极意象的代表

3.1乌鸦作为积极意象的概述

远古时期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崇拜,让乌鸦这种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远古时期的人们认为黑暗十分神秘,进而萌生对黑暗的崇拜。因此将筒体乌黑的乌鸦逐渐神化,让乌鸦充满了神秘色彩。随着时代发展,人们逐渐不再过分迷信。汉朝时儒学成为正统学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化被弘扬发展,让具有“反哺”习性的乌鸦有了孝顺的美名。在这些时期的一些古代诗词中,乌鸦多以一个积极的意象出现在诗中。

3.2利用乌鸦彰显强大或神秘的力量

3.2.1通过乌鸦意象彰显太阳的力量。

《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将乌鸦描绘成背负太阳飞行的神鸟。在远古时期,中国人把太阳称为“金乌”,认为太阳中有“三足乌”。乌鸦在特定的语境中也随“金乌”这个词成了太阳的象征。探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远古时期社会的迷信色彩浓厚。彼时,黑色是神秘、力量、高贵的象征,四川大学张永言先生的研究成果指出,乌鸦因周身遍布黑色的羽毛,所以最早叫做“兹乌”,“兹”由两个“玄”字合成,是黑色的意思,所以先民便将乌鸦看作是神秘力量的使者。相传远古时期的人民观察太阳时,观察到了太阳黑子。因为无法解释,再加上对黑色这种神秘的颜色天然的敬畏,因而联想到了同为黑色并有神秘色彩的乌鸦,因而将“金乌”、“三足乌”作为太阳的象征。这在后世的古诗词中也时常有所体现。

例如宋朝刘过的《上益公十绝为寿·金乌》:

金翰振晓近天威,

玉于循琼书影迟。

曾上大裘头上看,

暧然可爱是冬曦。

这是刘过给周必大的一首祝寿诗。刘过在诗中通过“金乌”这一意象,描写其“金翰振晓”的“天威”,以及“暧然可爱”的情态,意象吉祥美好,勾勒出了全诗安详和乐的氛围。利用金乌这一意象祝寿,可见乌鸦在古诗词中的积极意义。

又如元朝王丹桂的《诉衷情》:

瑞云深处是仙家。高枕卧烟霞。调引个中物象,玉兔配乌鸦。甘淡素,弃轻纱。远浮华。身崇三教,心敬三光,头戴三花。

王丹桂的词中以玉兔和乌鸦做配,玉兔象征月亮,乌鸦象征太阳,全词灵逸缥缈。作者“甘淡素,弃轻纱。远浮华。”,乌鸦这一意象在这首词中带上了高洁的意味,侧面烘托了作者淡泊清高的高洁精神。

3.2.2利用乌鸦意象烘托神秘的气氛

神鸦,指庙里吃祭品的乌鸦。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下:“庙有驯鸦,客舟将来,则迓於数里之外,或直至县下,船过亦送数里,人以饼饵掷空,鸦仰喙承取,不失一,土人谓之神鸦,亦谓之迎船鸦。”栖息在古庙周边的乌鸦十分智慧,会啄食人们祭拜后剩下的祭品,还会追随客船讨要食物。在古人看来,乌鸦如此行为似通神性,更让乌鸦的神秘性进一步增加。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诗人也常用“神鸦”、“灵乌”等词渲染神秘的气氛。

例如杜甫的《舟泛洞庭》(一作《过洞庭湖》):

蛟室围青草,龙堆拥白沙。

护江盘古木,迎棹舞神鸦。

破浪南风正,收帆畏日斜。

云山千万叠,底处上仙槎。

《舟泛洞庭》一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神秘气息的江景圖,首联以“蛟室”、“龙堆”等词为诗打下一个神秘的基调。颔联中,以“古木”、“神鸦”承接首联,自然地进一步渲染神秘的气氛。乌鸦迎着船棹在船边盘旋飞舞的动景与江边古木虬枝盘结的静景结合,一静一动,将神秘的图景刻画得十分细致。

3.3将乌鸦作为吉兆的象征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写道:“周将兴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于是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说法。《诗经》又有:“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爱止,于谁之屋?”《毛传》对此的注解是“富人之屋,乌所集也”,在这一句中,描写了富人生活的地方常有乌鸦聚集,就可想见乌鸦在这里应该是吉祥的象征。

相传南朝刘义庆曾因触怒皇上被重判,刘义庆心下戚戚,他的小妾在当晚听到了庭中有乌鸦的叫声,以为这是吉祥的预兆,便对刘义庆说:“明日应赦”,第二天皇上果然收回成命,刘义庆免于责罚,于是便作出《乌夜啼》这首诗。在这之后的许多诗词中,都能看到乌鸦报喜的描写。

例如唐朝张籍《乌夜啼引》:

秦乌啼哑哑,夜啼长安吏人家。吏人得罪囚在狱,

倾家卖产将自赎。少妇起听夜啼乌,知是官家有赦书。

下床心喜不重寐,未明上堂贺舅姑。少妇语啼乌,

汝啼慎勿虚。借汝庭树作高巢,年年不令伤尔雏。

在这些诗句中,乌鸦都被当做是报喜的使者,为人们传递好消息。此外,元稹诗中“为我赛乌人”是其已经故去的妻子。可见唐朝还有“赛乌”这一习俗,足见这种鸟的神异。

3.4将乌鸦作为孝顺的象征

乌鸦有“反哺”之习性,即乌鸦成年之后要喂养年老的母亲。中国著名城市义乌的命名也与乌鸦这一习性有关。秦代开始设乌伤郡,据义乌县志记载:秦颜孝子氏,事亲丧,葬亲躬畚锸,群乌衔土助之,喙为之伤。后旌其邑曰乌伤,曰义乌,皆以孝子故。可见乌鸦至少从秦代开始就与孝这一文化相关联。到了两汉,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汉朝的察举制,魏的九品中正制,均“举孝廉入仕”,足见孝文化在那时的地位。在儒家思想兴盛时期,孝道是为当时人们极为推崇的,于是思想家們便将“兹乌”写成“慈乌”,“慈”为“孝”义。乌鸦因此也成为了孝文化的一个符号。在统治者宣传孝文化时,乌鸦也被赋予了仁孝的精神。乌鸦反哺的习性,更投合了人们重孝的心理,因此便广为传颂。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记载:“乌,孝鸟也”;《乌颂》有云:“以其反哺识养,故为吉乌。”孟郊《远游》有“慈乌不远飞,孝子念先归”一句说明乌鸦是孝子的象征;李密在《陈情表》中也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乌鸦做比,巧妙地表达了希望自己能够回家侍奉老母的诚切心情。

例如白居易的《慈乌夜啼》一诗: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全诗着力刻画了乌鸦失去母亲,夜半悲啼,不肯飞离的情状,以物比人,托物言志,又用了吴起、曾参的典故,倾诉了母亲多方爱护,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但子女却未尽全孝心的无尽悔愧和哀伤之情。

又如唐朝孟郊《远游》:

慈乌不远飞,孝子念先归。而我独何事,四时心有违。

江海恋空积,波涛信来稀。长为路傍食,著尽家中衣。

别剑不割物,离人难作威。远行少僮仆,驱使无是非。

为性玩好尽,积愁心绪微。始知时节驶,夏日非长辉。

诗中用“慈乌”这一意象,通过“慈乌不远飞”写出乌鸦的孝顺,与诗中在外远行的游子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游子远行难归,不得回家尽孝的悲伤。

4、乌鸦意象发生多次转变的原因

4.1远古时期到先秦时期积极与消极意象开始分流

在远古时期,乌鸦作为一种神鸟,充满了神秘性,并且象征着太阳,是太阳的灵魂。但同时乌鸦也可以代表负面的意义,作为凶兆或讽刺恶人出现在先秦时期的诗词中。其原因有两点:

第一是乌鸦自身的特点与习性。乌鸦通体乌黑,彼时,黑色是神秘、力量、高贵的象征,来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黑暗的恐惧与敬畏。乌鸦最早被称为“兹乌”,兹字由两个玄构成,可见乌鸦在当时是一种玄鸟。并且据研究:乌鸦是人类以外具有第一流智商的动物,其综合智力大致与家犬的智力水平相当。乌鸦作为一种智慧较高的鸟类,会在人们祭拜后啄食祭品,有时甚至会追随客船讨要饵料。这更让人们认为乌鸦是神明的使者,增加了乌鸦意象的神秘性。因此先秦的诗歌中,以《诗经》与《楚辞》为代表均有以乌鸦作为积极意象的用法出现。但是,乌鸦的黑色与中国的丧葬文化联系密切,加上乌鸦叫声凄凉且喜食腐肉,因此乌鸦也作为一种消极意象运用在了先秦时的诗歌中。

第二是社会发展状况。远古时期到先秦时期社会生产力不发达,民众更加迷信,因此会对乌鸦这种黑色的生灵产生畏惧与尊敬的心理。因此乌鸦这一意象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诗经》主要来自于底层劳动人民。底层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很容易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因此迷信色彩浓厚。《楚辞》来自于楚地,而先秦时期楚地的巫术文化盛行,因此也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乌鸦意象作为一种神秘的象征,在大量民间与官府的诗人的想象之下,意义开始向积极与消极分流。

4.2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乌鸦积极意象的发展

自汉朝开始,儒家逐渐成为正统经学。孝文化更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乌鸦“反哺”这一习性便被儒家认可,乌鸦意象也成了“孝顺”的符号。此外,“君臣如父子”,统治者通过推行孝文化,可以有效地巩固自己的地位,因此在孝文化得到统治者的推崇时,乌鸦也成为了孝顺的代名词。并且,乌鸦运用于占卜等富有神秘色彩的活动并未消失。随着乌鸦的正面形象得到肯定,在诗词中将乌鸦作为吉祥的象征的现象也开始变多。例如《乌夜啼》这一古老词牌的出现。在这一时间段中,乌鸦的积极意象发展迅速,并开始运用在此时的诗词之中。

4.3隋唐至宋代乌鸦意象再次向消极转变

隋唐时期是中国诗歌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段时期中涌现了大量杰出的诗人。诗人对意象的运用也更加熟练,因此大量与乌鸦有关的古诗出现,现今保留下来的数量超过了隋唐以前的咏乌诗。在这一段时间,乌鸦虽然仍有作为积极意象出现在部分诗歌中,但大部分乌鸦意象均为消极意象,其原因有三:

一是乌鸦神秘性的淡化,乌鸦在隋唐以前有“玄鸟”、“金乌”的美名,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乌鸦令人敬畏的神秘感逐渐消退,人们并不再敬畏乌鸦,而是仅仅将其当作一个不令人喜爱的文化符号。并因为它的习性逐渐将它与凄凉、凶兆等消极的名词相关联。在隋唐以后诗歌中诗人多以乌鸦来烘托消极的意境。

二是战乱的频繁,尽管隋唐以前的战乱也十分频繁,但隋唐时期的诗人数量远超前代,因此留存的诗篇亦更多。隋唐统一天下的战争,唐与突厥、阿拉伯等外国的战争,以及轰轰烈烈的安史之乱,都为悼亡怀古题材的诗歌提供了很好的创作素材。而乌鸦意象又可以烘托古战场的萧索悲凉,因此以乌鸦作为消极意象的诗歌逐渐增多。

三是民间对乌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在统治者推行“孝文化”时,乌鸦以“孝鸟”的形象出现在民众的面前。到了两宋时期,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官僚、士族垄断文化教育的状况已经被打破,平民的文化水平显著提升。民间经济发展迅速,宋词又是依托于社会底层的文学,经常由各地教坊以及歌妓传唱,在社会底层传播广泛。宋朝自然灾害多发,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危机、土地兼并频繁、赋役沉重以及对外战争的失利都使统治者的权威大大下降。人民在生活不安定的情况下很容易将乌鸦作为一种凶兆看待,在这一时期,乌鸦意象主要作为消极意象基本确定下来,宋朝的诗人、词人,以及宋朝以后随着创作者阶层逐渐下移,乌鸦开始主要以消极意象出现在古典诗词之中。

两宋以后,市民文化的不断发展。在元朝,元杂剧、散曲逐渐取代了诗词成为了民间的文艺方式。元明清三代的诗词总量与先秦至唐宋相比较少。乌鸦意象虽然有作为积极意象出现,但将乌鸦作为消极意象使用的诗词是主流。

结语:

事实上,意象是关于感官、映像、情感以及思想的代表,它的本质就是具体物象与人的审美趣味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当一种意象经常与某种意义相关联,在反复使用中就会成为某种特定情感的象征,而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又是不断变动的,因此,乌鸦这一意象所代表的联想意义会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至于为什么乌鸦从积极意象转变为消极意象,据研究者们考证,应该是与占卜和谶纬系统的衰微有关。正统经学占据主导地位以后,社会逐渐稳定,占卜谶纬之术便不再受人重视,再加上随着历史向前发展,人们更倾向于喜欢艳丽色彩,黑色属于冷暗色调,容易让人产生悲凉的心理,被赋予了阴森幽冥的意味,乌鸦就开始被当做是运气不佳的代表。

“就诗歌创作而言, 意象是构思的核心, 是诗的思维过程中的主要符号元素, 对意象的融铸贯穿于诗的形象思维的始终。意象的营造, 自然因人、因物、因时、因地、因情感、因表达目的不同而相异。直接意象是情感与物象直接有机结合的产物, 有什么样的感觉和情思, 就相应地直接运用什么样的意象, 意象被情感浸润渗透, 直射出情感来。”这是黄河、张义君对意象使用方法的总结。

我比较同意此观点,尽管乌鸦今天仍然被认为是凄凉、黑暗、凶恶的象征。但在今天我们进行旧体诗词创作时,不应该固化乌鸦意象的含义,应当顺从内心对乌鸦这一事物进行审美与升华,使之成为可以反映内心的意象。乌鸦从古至今都是在生活中常见的物象与在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而直接的意象则更应该反映出诗人的主观感受与心境。从这种意义上说,抛弃乌鸦积极与消极的意象才是人们超越功利、摒弃迷信心理,单纯运用感官的直接感受所产生的审美结果,是更可取的。

参考文献:

[1]翟燕《乌鸦吉凶考辨》 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02-25期刊.

[2]葛兆光《慈乌与寒鸦》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08-15期刊.

[3]侯为平《乌鸦意象的文化内涵》语文知识2006-04-03期刊.

[4]尹荣方《慈乌及其文化蕴含》寻根 2012-12-10期刊.

[5]陈金琳,曾凡解《中国古典诗歌中喜乌意象的成因及其美学意义》湘南学院学报2005-08-25期刊.

[6]陈金琳《日落归飞急 霜台夕影寒——试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乌鸦意象》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學校学报 2006-06-30 期刊.

猜你喜欢
乌鸦意象变化
从9到3的变化
这五年的变化
小乌鸦
乌鸦喝水后传
鸟的变化系列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乌鸦搬家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让路”让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