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历史剧诗意美浅析

2018-12-27 08:25武波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2期
关键词:历史剧郭沫若

摘 要: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成就是辉煌的,其剧作中渗透着的浓烈诗意是他历史剧创作风格的显著特点,他戏剧中的历史背景、人物等都能通过丰富的想象而构成鲜明的形象,像诗、像画一样的动人。

关键词:郭沫若;历史剧;诗意美

作者简介:武波(1964.10-),男,汉族,山东泰安人,青海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0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史剧的成就是辉煌的,而郭沫若在历史剧创作中独占鳌头。他创作的历史剧,都落笔于往,讽喻于今,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他的历史剧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这里就其历史剧创作中的诗意美,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在文学创作上,郭沫若是个全才,他写过抒情的诗歌,叙事的小说,以及戏剧,但他首先是个浪漫主义抒情诗人,因而他的剧作渗透着浓烈的诗意,这是他历史剧风格的显著特点。

郭沫若历史剧的诗意美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剧中常常插入一些诗和歌,以增强诗意美。我们读郭沫若的历史剧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郭沫若把一些本身就是诗人的形象作为历史剧的主人公。例如,屈原、蔡文姬,夏完淳等。由于这些剧中的主人公本身就是诗人,因而就有助于发挥诗的特点,强化这些主人公的诗人气质。更重要的是郭沫若大量地引用这些主人公创作的原诗,例如《屈原》里的《橘颂》是一首深沉、豪迈、壮美的抒情诗,托物言志,以橘喻人,不但表现了屈原的诗人身份和气质,而且暗喻了他高洁的品格和伟大的精神。《蔡文姬》全剧洋溢着浓郁的诗情,首先是由于他以蔡文姬所作的不朽诗篇《胡茄十八拍》的选取贯穿全剧,前后呼应,反复渲染,激荡人心。另外,郭沫若很善于在剧本中用抒情歌来穿插。这种韵曲既表达了剧中人物的心情,同时也创造了一种诗的气氛。

第二,剧本的情节有诗的意境。如果没有诗的意境,即使用分行的诗体写成剧本,也算不得诗剧。反之,有诗的意境,用不分行的散文写成,也够得上称为诗剧。郭沫若总是自觉地以一个抒情诗人的姿态来进行剧本创作,设身处地体验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将自己的生命融化到正面人物的心灵中去,和他们同欢乐,共忧伤!然后,通过解剖自己的真切感受,用笔蘸着胸中的激情和心头的血液,展现出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就使我们感受到在矛盾斗争过程中人物心灵起伏的波涛,倾听到那跳动的脉搏和颤动的声音。他在通过戏剧动作塑造舞台形象时,总是突出和剧中人会心合奏的乐曲,甚至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使人物语言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从而打动观众的心扉,使他们激动着的感情久久不能平静。这就给作品带来了浓烈的诗意。郭沫若曾说:“我从前做过的一些古诗剧或小说,多是借着古人的皮毛来说自己的话。”这句话,揭示了他历史剧之所以有诗意的“秘密”。

第三,诗化的戏剧语言。一般来说,戏剧语言主要是散文,而不可能是诗。但从我们的感受上说,郭沫若历史剧的语言具有诗的节奏,诗的色彩,诗的形象,诗的意境。

他诗化的戏剧语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诗一般优美的舞台语言。郭沫若擅长用色调幽美浓郁的笔墨来写舞台语言。《卓文君》第一幕园林中池水涟漪,月光临照,楼台嵯峨,木莲花盛开,在郭沫若的笔下,这些舞台语言就是一首优美的写景诗。《棠棣之花》第一幕洑阳桥畔,桃花缤纷,游客如云,春桃一片花如海的景象是舞台画,也是舞台诗。

其二,诗意般抒情的人物台词。剧本是对话的艺术,郭沫若历史剧的人物台词的抒情性特别生动,作者词饱意满,声情并发让人物在舞台上敞开心扉,畅露胸怀,尤其是外界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内心冲突波澜起伏,感情冲动时,人物的语言、台词更具有诗意和诗的特征。

其三,充满诗意的抒情独白。独白是一个人单独时的自言自语,是人物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郭沫若在他的历史剧中运用了许多大段的人物独白,这些抒情独白,诗情横溢,诗意醇厚,《屈原》中的《雷电颂》就是很好的例子。整个《雷电颂》是一篇抒发怨愤之情的散文诗,它充满了对黑暗的诅咒,对光明的歌颂,强烈的反抗精神以及坚毅的战斗意志,而且想象丰富,情感热烈,气势雄伟。因此这段独白虽用散文写成,却具有诗一样感人的力量。

其四,诗一般强烈的主观色彩。文学作品既然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艺术产物,那么就离不开作者的主观感情。一般来说在諸多文学作品样式中,诗的主观色彩表现得最为浓烈,而郭沫若恰恰是用诗一般的主观感受和感情来写历史剧的,因此,他的戏剧语言的主观色彩就最突出了。郭沫若说过:“蔡文姬就是我”,“是照着我写的”“其中有不少关于我的感情的东西,也有不少关于我的生活的东西”,“在我的生活中,同蔡文姬有类似的经历,相通的感情。”可见,郭沫若是把剧中人物作为自己的化身,把剧中人物性格、命运、情操、思想和作者自己融化在一起的。

综上所述,以诗入剧,戏剧诗化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以诗入句,戏中有诗的艺术特点,使他历史剧中的人物形象像诗一样明朗单纯,传奇的故事情节像诗一样紧张生动,舞台上往往出现载歌载舞的绚烂场面,充满浓烈的诗情画意。

参考文献:

[1]黄侯兴.郭沫若历史剧研究[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

[2]何益明.郭沫若的史剧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历史剧郭沫若
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元代中后期历史剧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郭沫若致郁文的信
郭沫若佚诗一首
郭沫若游晋祠之遗
反七步诗
初中历史中历史剧提升课堂效率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