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锭图录》编纂侧记

2018-12-28 11:13金德平中国钱币博物馆
中国钱币 2018年3期
关键词:银锭元宝道光

金德平 (中国钱币博物馆)

一 事情的缘起

由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主持编纂的《中国银锭图录》于2013年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我参与了此书的编书过程,并在专业内容方面较多地参与了工作,故而从侧面记录一些有关情况,为便利读者对此书编纂背景、过程、价值的了解,根据追忆写成此文,因我是作为一个协助者参与工作,故名之为“侧记”。

大约是2011年9月的一天,我接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货币金银局金银处孙乃君、孙桂玲同志的电话,邀我一谈,见面后他们谈到准备整理库藏银锭,并计划择要出书,邀我参与此项工作。因都是原来人民银行总行的老同事,他们又知道我曾长期担任过《中国钱币》编辑部主任和中国钱币博物馆征集保管部主任的工作,所以找到我。就我的想法而言,我已退休,时间上自由;又长期关注金银称量货币,对这方面内容较为熟悉;且将沉睡库房几十年的银锭整理建档,将有价值者出书面世,是一件大好事。因此考虑之后表示,可以以帮忙者的身份参加,又经货币金银局与中国钱币博物馆协调,我于2011年11月加入到此时启动的银锭整理工作中。

新中国解放之初,人民政府颁布了金银管理办法,禁止金银计价流通,私相买卖,凡属金银的买卖、兑换、配售统一由中国人民银行办理,私人持有的金银出售时只能卖给国家银行。直至199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白银管理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放开白银市场,四五十年时间人民银行收兑了大量金银,收兑的金银中包含了大量历史上的金银锭。可以说人民银行是中国最大的金银锭藏家,其他机构、其他人的收藏与之完全没有可比性。受特定时代的影响,当时收兑金银经手人只负责鉴定成色,称量重量,不及其他,完全不考虑收兑物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工艺价值,所以收兑双方只注重出售物的成色、重量,不用顾及品相、存世多寡等,这样使得银行收兑物一般没有文物造假的可能。此次为规范管理,在封闭的银行库房中静躺了几十年的银锭,即将逐步按枚建档,按时代、类型建账,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挑选有价值者出版。对大量银锭逐枚建档建账既是一项独立的工作,又是编纂图录的必要资料准备,这也决定了此事的巨大工作量和重要意义。

整理工作事务繁杂,由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统筹,金银处具体组织,抽调各地人民银行发行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参与,于2011年11月开始整理。银锭量大,以前曾对历史银锭粗粗地按时代分类归总装箱,此次整理的是鸦片战争以前的银锭,占库存银锭总量的一小部分。整理工作在西安、武汉、上海三地进行,各地库房的银锭押运至此三处清点交接,加上人民银行所属在北京的中国钱币博物馆的银锭,在四处工作点整理了大批银锭。整理过程中物品需与管库方办理严格的出库、入库手续,每枚银锭都需建立编号,判定时代、类型,度量重量、尺寸,检测成分,记录品相、存放位置,拍摄照片,录入计算机等。所以前期银锭的调拨、人员的调集、设备的购置、场地的协调、整理工作的组织,加上后期出书的经费落实、编写书稿、与出版社联系、校对等种种方面,可以说这是一项繁复的系统性工程。就我所见,此书具体的组织者—货币金银局金银处做了大量的工作,陕西分行、武汉分行、上海分行,特别是发行处的同志和其他地区被抽调来参与工作的同志做了很多出色的工作,中国钱币博物馆对此事也予以了积极的支持,从而保证了工作的推进。在此期间我则是以一个返聘专业人员的身份参与工作,具体而言,在前期整理工作中参与银锭实物的鉴定、分类,后期负责所有《中国银锭图录》刊用银锭的选择,以及对选用银锭的辨析时代、形制分类、排定位序、酌定锭名等工作。

二 关于《图录》编写内容的考虑

图录的编纂是在库存银锭建档建账的基础上进行的,此次库存银锭开箱整理的重点是唐代至清前期(至鸦片战争)的银锭,限于条件未能整理库存的大量清后期至民国的银锭,而出《中国银锭图录》又要有一个较完整的系统性,所以我将中国人民银行钱币博物馆的清后期至民国的银锭选择部分加入图录中(钱币博物馆的银锭主要也是建馆时由人民银行各地库房选调而来),以便于读者对中国的银锭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全书共选用银锭1163枚,明代以前的192枚,清代以后的971枚,选取时尽量涵盖不同时代各种银锭类型,选择锭面文字信息量大的银锭,使用相对品相好的锭子。因明代以前的银锭存世不多,能用的尽可能使用,清以后的银锭较多,则选择使用的余地大一些。因出书篇幅的限制,重要一些的银锭使用了正视图和侧视图,以便了解器形、文字,有些常见的类型则使用一个图,特别应予注意的银锭有的还用了背视图。

众多的银锭用于书中有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归类编排的问题。编排既要体现银锭本身的系统性,又要便于读者的阅读,便于读者将自己实物与书中内容比对。是将银锭以时代顺序编排?还是以地域区划编排?又或者以使用性质编排?我认为都难以处理,而且都不符合银锭本身的本质特点。纵观其他中国历史货币的特色:先秦以后的古钱是方孔圆钱的基本形态,有表示年号或重量的面文;纸币以薄薄的纸张印以大量信息;机制币用正背模具在坯饼上打制出铜元、银元。它们都是相对集中地制作发行,用相同的母钱、钞版、印模,制作出大批的成品,其上的信息统一、规范,易于对其排列比对。银锭则是多为民间分散铸造,规范性差,锭面文字少,时代、地域等信息在很多银锭上多不显示;但是,银锭是贵金属称量货币,计重使用,被铸成一定的货币形态,不同时代银锭形态体现着历史演化痕迹,相同时代各地区间因使用习惯、各自的防伪防假特点又造成地域间银锭形态的不同。因此,银锭与其他货币的一大不同点是本身具有一套形态体系,不同时、空银锭类别间各有自己的器形特点,因此可按器物类型将众多银锭分类。将银锭看成具有多种多样器物形态的货币,按器形对银锭分类编排是本书的基本出发点。器形的不同折射到时代上,折射到地域上,表现在外的是银锭时代的区分、地域的区分,但其底层基础是银锭器形的同异。

我曾把此书银锭分类原则归纳为16个字:分门别类,以类相从,因势利导,各归其位。

像在大量的清至民国初的银锭中,“分门别类,以类相从”体现为以“货币形态”“分门别类,以类相从”,大区分为大元宝、方宝、中元宝(十两元宝)、椭圆锭、圆锭、砝码錠、腰锭、槽锭、牌坊锭等。相同形态银锭中以其特点再设分类,如大元宝量大,在大元宝中再加分类时,因其上文字相对丰富,且多铭地名,“因势利导”,故可按其地域联系今省区分类;凡银锭上的历史地名都查询有关工具书,以定省属,各省间再以收纳银锭数多少排序。椭圆锭特点是多有税锭,是记录近代税制的珍贵材料,为突出其特点,可“因势利导”,分类按先见原则,先挑税锭,剩下再挑地名锭,再挑制作者锭,其余为其他椭圆锭。云南锭亦量大,种类繁多,核心是牌坊锭,牌坊锭的特色是公估制度,在牌坊锭内“因势利导”是根据不同公估制度产生时间,“以类相从”,以公议、公议公估、汇号公估、公估、官公估、记月牌坊锭为序编排,又牌坊锭源于三槽锭,又与单槽锭、双槽锭、大槽锭关系密切,故将它们排在牌坊锭之前。同类银锭之中基本以音序排先后。这样得以分门别类,按其特点使每一枚锭“各归其位”。

银锭的定名,明代以前的银锭因器形的时代特点明显,故名称首排朝代,再排地点、制作者、性质等;清代以后的银锭因器形的地域特点明显,故名称首排地点,再排时间、制作者、性质等。

全书所采用的这种排序法,考虑了银锭这种称量货币本身的特点,避免了操作上的难点,便于业内人士的阅读和查询。

欲查某锭,可按时代、器形翻阅此书相关篇章、类别。需要注意的是此图录只是提供初步的分类,所做的是按器形为主干的,注意各类型特色的分类,实际上银锭的分类涉及多方面,某些银锭的归属尚有可斟酌处,但此书的基本宗旨是提供银锭实物素材,仅做大致归类,进一步的考证,统一的辞典式的归类则不在本书的编纂考虑范围内。

三 值得注意的银锭举例

图录的编纂在于提供大量有价值实物的图片、资料,以供研究者、收藏者做进一步研究和收藏时参考,所以图录编选时应注意入选实物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编选者应该是一个“行内人”。我在此图录的编选中对某些银锭是有些想法的,在图录这种表现形式中又不便表述,在这里就可以略加说明,以供有心者参考,这是读者简单翻阅图录时不一定能体会的。

1. 清代早期银锭

历史银锭中以往很少见到明确的清代早期锭,清代年号锭至嘉庆后才逐渐多起来。此次整理很难得的见到了十多枚清早期年号锭,其中大元宝锭9枚,方宝锭3枚,砝码锭5枚(见表一)。434号外,形制已是较为规整,锭面平夷,使用戳记文字,如260号太谷县乾隆四十五年三月李芳大元宝等,已是清代特征明显的银锭了,这可能表明,至乾隆后期大元宝基本形成了与明代银锭风格不同的较为规整的形态;大元宝锭、方宝锭、砝码锭见有早期年号字样,是否表示这三种形态的银锭与官锭的身份有着一些关系;此外,434号“浙江建德县乾隆五十四年又五月匠方士大元宝”上凿刻少数民族文字,也值得注意,期望有民族文字的研究者来辨识此锭上的民族文字。此外并附上825号东阜乾隆四十四年砝码锭图,以作参考。

表一 图录所收清代早期银锭

图413

图468

图434

图260

图825

2. 张献忠大顺年号银锭

明代是中国白银货币大发展的时期,白银由在民间禁用到取得了官方认可的社会流通货币的地位,由于不是统一铸行,明代银锭呈现不规范的多种形态,又因用途的不同,锭上多凿刻文字,记录相关用途、时间、制作者等信息,很多内容今天看来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中国银锭图录》收录了87枚明代锭,许多是首次发表,为读者提供了可资进一步考辨的资料。

其中登录的张献忠大顺年号银锭值得重视。近年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与张献忠有关的银锭,也存在一些争议,此《图录》收录的张献忠银锭不是水中出土,而是来自四川省人民银行库房,计有“大顺元年”锭1枚(图158),“大顺二年”锭4枚(图159、160、161、162),另还有6枚虽无年号,但有“二年”字样的银锭(图163、164、165、166、167、168),我认为也属张献忠银锭。利用这11枚银锭及其铭文或可对张献忠的大西政权的铸银、税制税种、征税区域等有所了解。

图158

图161

3. 关于方宝银锭

方宝是清代50两类型银锭的一个特色类型,主要铸行于江西,至今仍有较高的市场价位。《图录》选入了60枚方宝,在此按年号先后将它们列于表二。

表二 图录所收年号方宝银锭

22 517 新建县道光陆年二月匠邓和方宝 1882.06 23 482 贵溪县道光九年四月匠危□方宝 1881.69 24 476 丰城县道光九年十二月匠朱杰方宝 1878.95 25 489 庐陵县道光九年十二月匠李廷方宝 1880.8 26 477 奉新县道光十年四月匠万和方宝 1880.3 27 515 武宁县道光十年十月匠万□方宝 1875.47 28 525 上海道光十一年什足方宝 1855.04 29 526 上海道光十一年源记什足方宝 1763.63 30 499 太和县道光十一年沙荣银课方宝 1868.95 31 488 临川县道光十六年十一月匠李廷方宝 1880.99 32 483 贵溪县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匠危和方宝 1880.39 33 490 庐陵县道光十九年匠李廷方宝 1882.13 34 508 万年县道光二十一年双三月方宝 1883 35 485 建昌县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匠万顺方宝 1855 36 521 宜春县道光二十三年十二月方宝 1880.1 37 471 安福县道光二十四年五月方宝 1883 38 518 新建县道光二十六年九月日匠邓和方宝 1708.98 39 519 新建县道光二十六年九月日匠罗振方宝 1833.47 40 520 兴国县道光二十六年九月日匠邓和方宝 1848.71 41 472 安福县道光□年匠卢环方宝 1880.3 42 500 太和县咸丰元年匠沙□课方宝 917.66 43 495 鄱阳县咸丰四年四月匠恒茂方宝 1858.12 44 491 南昌县咸丰十年五月匠丰年方宝 1866.2 45 513 万载县同治年月匠复兴方宝 1903.53 46 509 万年县光绪二十六年四月方宝 1873 47 503 万安县光绪二十六年七月郭同福方宝 1880.4 48 504 万安县光绪叁拾年九月铸江西官银号方宝 1878.1 49 505 万安县光绪三十一年江西官银号方宝 1880.4 50 510 万年县光绪三十三年五月江西官银号方宝 1878.6 51 480 高安县光绪年方宝 1826.7 52 511 万年县宣统元年正月江西官银号方宝 1899.4 53 512 万年县宣统元年闰月江西官银号方宝 1877.8 54 506 万安县宣统元年七月江西官银号方宝 1878.3 55 507 万安县宣统三年四月江西官银号方宝 1877.2 56 514 万载县宣统三年六月江西官银号方宝 1878.4 57 527 甘肃省民国年造天保炉管保来回匠人王佐十足色方宝 1862.6 58 469 江西足宝方宝 1815.2 59 484 贵溪县匠裕兴方宝 1877.08 60 501 太和县恒顺方宝 1878.74

表中,图468号锭是否为雍正时期锭尚不能肯定,乾隆锭有2枚(乾隆四十六年、四十八年),嘉庆锭有15枚,道光锭23枚,咸丰锭3枚,同治锭1枚,光绪锭6枚,宣统锭5枚,民国锭1枚,无年号锭3枚。由于由库藏银锭入选《图录》时考虑银锭品相、时间、地区等多方面因素,且清代后期银锭基本未整理,所以《图录》的各年号银锭数量并无真正统计方面的意义,但是仍可从中看到,方宝这种特色银锭,铸造、存世数量不少,在乾隆后期即有所铸行,至嘉庆、道光朝铸行较多,一直铸造至清末、民初。

图469

图427

图426

对3枚无年号锭还应提点一下,图469号“江西足宝方宝”的戳记,文字内容打制位置都有别于其他方宝,特别是此银锭高度明显高于别的银锭,达到60多毫米(其他锭多在40多到50毫米左右)。图501“太和县恒顺方宝”罕见的锭面铭以凿刻文字,而不是戳记文字,而且与图484“贵溪县匠裕兴方宝”一样,从所附背视图可见,此两枚银锭底面不是平面,而是弧面,由此也加高了银锭的高度。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

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归在“清—民国初”时期“江西大元宝”内的图426“乐安县付玉大元宝”、图427“新建县王大元宝”、图428“兴国县罗元大元宝”、图429“永新县危昭大元宝”一组4件银锭,它们都未铭年号时间,其特点是文字凿刻,底部弧面,收腰不明显,起翅两端略平!我曾犹豫其归类,最后因图426、428、429的制作精度较好的原因而归清代,因底部、翅部未呈四角形而归其于大元宝,但是,一直感到它们可能是与方宝很有渊源的形态,这种感觉拿着实物时可能更强烈,故借此机会加以说明。

我甚至怀疑,从器形演化过程而言,方宝来源于明代后期的一类银锭,此类银锭与之前银锭比较,长度变短,高度增加,底部较厚,两端平而略带弧形,腰部较宽,腰部弧线弧度很小,周边呈坡状高起,其发展轨迹是自明末清初的图427的银锭类型发展到图426的类型,再到图501的类型,再到图484类型,进而形成了后来的方宝银锭。

图501

图484

4. 关于“湖南阜南官局省平足纹壹两”小锭

在登录、分类库房银锭时,整理到某省运来银锭一个尾箱的时候,见为凑箱重在银锭中放入了一些银饼、银元,因为此次只登录银锭,故整理完箱中银锭后我起身离开,偶一回头,却见在几十枚湖南的银饼中(湖南的银饼一般被归为早期银元),有一枚有点异样,回身拿起,细看这枚异样者(图1112)锭面圆面,整面以一个模具打制而成,外围珠圈,文字是“湖南阜南官局省平足纹壹两”,略似银元的一个单面形态;背面为锥形,锥形者显然是铸造成型,无疑为一枚银锭。可以发现其正面形态与湖南阜南官局银饼略同(参见附图),但银锭锭面圈内12字,在银饼上被分成“湖南阜南官局”、“省平足纹壹两”分别模压在正背两面。

在箱内几十枚银饼中仅见这一枚银锭,应是一个发现。这枚银锭其意义不单是见到了一个不同的品种,它还展示给我们银锭向银元变化的过渡形态:在向外国银元学习的过程中,此枚阜南官局银锭打在银锭面上的不是常见的小戳记,而是以一个模印布满锭面,略似银元一面的形态;面文明标重量、平码,如银元之七钱二分、壹两者;成品重量更精准化,湖南省钱平一两重35.98克,图1112锭重35.75克,误差仅为0.6%,所示湖南阜南官局银饼重36.1克,误差为0.3%。故此可以认为是在阜南官局银锭的基础上,发展出湖南阜南官局银饼,银饼工艺是先制作两面平夷,重量基本一定的坯饼,再用面模、背模双面模压文字,此类我国早期银元的形态为阜南官局、湖南官钱局、湖南大清银行、长沙乾益字号等银饼所采用。但估计当时湖南所造各类银饼,其坯饼制作还是经浇注、修整而成,模压动力可能也非机器,而是人工加力。

比较“湖南阜南官局省平足纹壹两”小锭与湖南阜南官局银饼,此件小银锭展示了我国银锭在制作上向银元靠拢,向银饼、银元过渡的一个形态。

图1112

5. 选用承安宝货的说明

据《金史·食货三·钱币》记载:“(承安二年)十二月,尚书省议,谓时所给官兵俸及边戍军须,皆以银钞相兼,旧例银每铤五十两,其直百贯,民间或有截凿之者,其价亦随低昂,遂改铸银名‘承安宝货’,一两至十两分五等,每两折钱二贯,公私同见钱用。”至(承安)五年十二月,罢承安宝货,所以金代承安宝货银锭实际行用了3年。

在过去很长时间,因未见到承安宝货银锭,故有人曾质疑《金史·食货三·钱币》的记载,并认为承安宝货实际是一种铜钱。

时至1981年,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分行在清理收兑到的库存杂银时发现了4枚一两半承安宝货(其中2枚后被转至省文物部门),1982年5月在北京“中国历代货币展览”上被展示,受到广泛关注。由于其是作为杂银收购,来源不清,故有人对其真实性提出疑问。为此黑龙江省人民银行将追寻承安宝货来源作为一项重点科研项目安排,通过银行系统查询,在《黑龙江日报》等发表征询启示,终于1985年8月10日下午,黑龙江阿城县杨树乡村民在地里刨土豆时,又发现了1枚一两半承安宝货,因见其像县里在找的古银锭,随即上交到国家。阿城县是金古都上京会宁府遗址,由此证明了金代承安宝货银锭的确实存在,以物证史,解决了一桩历史疑案。

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辽宁分行在他们的库存中又发现2枚一两重承安宝货,1987年6月内蒙古兴和县再发现1枚金代承安宝货一两半银锭。以上发现的一两和一两半承安宝货各2枚现藏中国钱币博物馆。其他三个等次的承安宝货一直未见实物,这三个等次当时是否实施了制造,目前不能确定。

因为金代承安宝货银锭是史有明载的官铸银锭,且分有重量等次,发行时间不长,发现数量不多,因而为人们所重视和关注。

在《中国银锭图录》里中国钱币博物馆所存承安宝货一两半银锭见于图62、图63,承安宝货一两银锭见于图65、图66。此次整理库藏,又见到了来自黑龙江人民银行库房的1 枚一两半承安宝货银锭,重58.4克,长49.18,宽33.34,高6.35毫米(图64),来自辽宁人民银行库房的1 枚一两承安宝货银锭,重40.17克,长42.18,宽27.48,高5.19毫米(图67)。

图64

图67

图67那枚来自辽宁的一两承安宝货银锭肯定是新发现,而对《图录》是否收录图64的那枚一两半银锭则曾一度引起我的犹豫,此锭尺寸、重量无问题,但文字略显尖细,特别是成色有异,其成色为78%。据成分检测数据,同为1两半的图62号锭成色是100%,图63号锭成色是87%,1两的图65号锭成色是92%,图66号锭成色是87%,图67号锭成色是90%,但图64号锭成色明显偏低。因用无损检测方法,成分测得或略有偏差,但此数据则相差较大,特别是图64号锭和图67号锭是同一地点用同一台机器所测,故其含银成分明显低于其他5枚银锭。

考虑之后仍把此锭作为一项资料放入《图录》。我认为此锭可能是1981年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分行在清理库存杂银时发现的留存于银行的2枚一两半承安宝货之一,1981年前收兑到的承安宝货银錠当代伪造的可能性不大,而可能是当时官方发行后期减色铸造所致,或为当时民间仿铸品。

《中国银锭图录》出版至今已有5年,至今犹时时忆及整理银锭库藏和编纂书籍的情形,忆及当时一起工作的同事,特作此文以记之。

猜你喜欢
银锭元宝道光
一道光
银锭的收藏价值
龙猫,你爱的那道光是爱情
江阴博物馆馆藏明清银锭
遛狗记
吃个蛋饺,捡个元宝
古币银锭的收藏价值
中国古代水坑银锭货币的科学鉴定
“元宝”说法始于唐代
瘦身TIPS,在夏天瘦成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