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国战争电影研究

2018-12-28 10:51姜赫
艺术评鉴 2018年14期
关键词:海湾战争

姜赫

摘要:战争,作为集团、部落、国家之间解决纠纷的最极端的方式,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直至今日,战争仍然是人类社会矛盾纷争的最高表现形式。而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从好莱坞的类型片诞生之日以来,就一直有一个专门反映战争的门类——战争片,其中美国的战争片无论从结构还是内容上都在全球范围之内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结合具体的电影作品,分析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战争题材电影,从影片的人物塑造、视听语言和人文精神传达等方面阐述了现代美国战争电影的突出特点,并对其特点进行总结。

关键词:美国电影 战争电影 伊拉克战争 海湾战争 阿富汗战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4-0164-04

战争作为人类对于利益的一种争夺手段,长期以来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放眼全球,战争的铁蹄几乎踏遍了整个人类世界,战争以它的残酷和血腥给人类带来血泪和苦难。战争可以瞬间摧毁城市、国家甚至文明。作为一种对人类社会拥有巨大影响的事件,战争一直以来也是人类艺术创作的重要題材。

进入到21世纪之后,世界的主题变为和平与发展。但是局部地区仍然硝烟弥漫,在这些战争中,美国都或多或少地扮演者参与者或者策划者的角色,这给了美国电影工作者一个绝佳的拍摄题材。这些电影人聚焦到这些战争中的有特点的战役与人物,用手中的摄像机将其记录下来,在新时代的电影大潮中得到了很多关注,其中反映出的价值理念与思考也让人印象深刻。

本文主要着眼于现代美国几部具有代表性的战争电影,以它们为切入点,探究现代美国战争电影的价值取向,分析其中的人性表达,思考它们的深层次含义。

一、现代美国战争电影的艺术手段

(一)新式英雄:颠覆传统的战争人物塑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战争电影塑造的是不同于以往的新式英雄。他们不像以往的英雄主义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往往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这些新式英雄更加贴近了战争中士兵们的真实形象,显得更加有血有肉。

传统的好莱坞电影常常塑造一些英雄孤身一人深入敌后,拯救战友,解救美女,最后杀出重围,拯救世界,但现代美国战争电影的人物选择往往放弃大人物,由小人物入手。比如《拆弹部队》,此片将整个故事聚焦于一个看似平凡无奇的美国战士身上,主人公威尔·詹姆斯上士接替在战斗身亡的汤普森担任胜利营B连的一位拆弹手,与他搭档的另两人分别是负责联络的士官桑波恩和负责掩护的特种兵欧文。《拆弹部队》整片聚焦的就是这三个普通的士兵,他们三人最高的军衔也只是一个上士,这在整个伊拉克战争中可谓是微不足道的一枚棋子。

《拆弹部队》把英雄主义和复杂的人性思维融合在一起,表现得精密细腻,令人感动,从而过目不忘。①詹姆斯作为小队的领导者,他专业素质极强,拆弹时全神贯注,而且心思缜密。他并不习惯用拆弹机器人这种稳妥的方式排除危险,每次都是亲自上阵。有一次在拆除一颗路边炸弹的时候,在拆除完一颗后顺藤摸瓜找到了埋藏在附近的另外数颗高爆炸弹,原来在路边的那颗炸弹仅仅是诱饵。但是,在工作的同时他却十分意气用事,对此他的队友们也十分不满。詹姆斯拆弹时,干脆脱掉了身上厚重的防护服,当队友问他原因的时候他却说:“那里面的炸药足够大家一起见上帝了。如果要死,我也要死的舒服些。”另外,在战斗之外的詹姆斯还有另外一面,他与驻扎基地门外买DVD的小男孩贝克汉姆颇有交情,与他一起踢足球,打趣一般的讨价还价,充满欢声笑语,温情十足;每当闲暇时分,威尔·詹姆斯也会打电话到美国的家中,为的是听到妻子和孩子的声音,他沉默不语,在暮色的映照下他无力的靠在墙上,让人不由地感到阵阵酸楚。《拆弹部队》通过描绘这种技艺娴熟、胆识过人,时而又意气用事,或充满温情的一个普通士兵,打破了美国战争电影聚焦于英雄的惯例。但是我们又不得不说,詹姆斯也是一个英雄,他不同于那种高大全的英雄,因为他的不完美,他的英雄行为更让人亲切。

同样在电影《锅盖头》中,主人公斯沃福德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平凡人。在电影的最后斯沃福德和战友被分配狙杀一个敌军的重要首长,就在要扣动扳机的那一刻,美军战斗机对敌人的轰炸袭击取代了他们用步枪狙击射杀的任务,从头到尾斯沃福德就没杀掉一个活着的敌人就回到了美国。斯沃福德回国之后受到了英雄般的迎接,人人都为他们做出的牺牲和风险而心怀感激。但是事实上,在斯沃福德和他的战友们心中自己根本算不上什么英雄,他们在战场上一个敌人也没有击毙,甚至一枪未开,他们只是“被英雄”,被国内的舆论、美国政府和不知情的普通民众抬高为“英雄”罢了,事实上他们不过是政治宣传的工具。这种颠覆传统的人物形象在美国的战争电影史上是罕见的。

(二)纪实化的视听语言

美国战争电影拍摄的战争场面有的炫目而奇异,有的宏大而残酷,有的真实而激烈,根据题材和反映的主题,导演选择恰当的表现风格。②现代美国战争电影另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大量的使用纪实化的视听语言。《刺杀本·拉登》是一部讲述一名美国CIA探员玛雅带领一组美国海豹突击队在巴基斯坦射杀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的故事,影片中大量采用了纪实化的视听语言,大量采用手持拍摄的方法,营造出一种第三者窥视的气氛,毫无顾忌地推拉摇移。同时辅以长镜头,更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整部影片在前半部分多采用远景和中景还原对于本·拉登行踪的监视,而在之后对于定点清除本·拉登的时候就多采用特写和主观镜头的方式,甚至还采用了夜视镜头,还原海豹突击小队的第一攻击视角,如实的复原了击杀本·拉登时的真实情景,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浸没感和紧张感。听觉上《刺杀本·拉登》较少使用配乐,主要以声画同步配合,力求最大限度上做到对于真实事件的还原。在影片高潮“击杀本·拉登”的部分,环境声、脚步声、枪声、哭闹声、尖叫声、耳机电台通讯声音此起彼伏,混杂在一起,仅仅在声音上就完成了对整个击杀现场的描绘,让人感觉如同置身其中一般刺激和紧张。

同样在影片中采用大量纪实化视听语言的是上文提到的《拆弹部队》。与《刺杀本·拉登》不同的是,《拆弹部队》在影片中添加了部分字幕,通过字幕来表现詹姆斯在伊拉克服役时间的长短。《拆弹部队》的拍摄现场经常会有三四台便携摄影机的出现,便携摄影机提供了更多、更灵活的视角,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营造出了这样纪实的氛围。同时,画面大多都很晃动,镜头的剪切很频繁,给人一种眩晕感,这也是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通过这种晃动的画面来模拟真实战场环境,同时频繁的剪切也可以使影片的节奏加快,给人一种紧张感。

这些从前在战争电影中十分罕见的视听手法被大胆的运用到现代战争电影中来,目的就是为了突出一种真实感,一种纪实特色,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之前大部分好莱坞战争题材的电影,往往喜欢直接使用暴力和血腥的镜头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例如斯皮尔伯格的知名作品《拯救大兵瑞恩》开始时对于诺曼底抢滩登陆战的描绘。激烈的抢滩登陆战开始,士兵们冒着德军的枪林弹雨冲上前线,子弹将士兵们的肢体撕裂,有的甚至整个腹腔都被子弹的冲击力剖开,袒露在外。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人们战争的残酷,但它所给人的视觉的刺激和心理的震撼并不如“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方式更加的令人印象深刻。而《拆彈部队》一片中并没有出现太多的血腥镜头,它采用“静”的方式刻画了战争的残酷,通过侧重对于主人公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刻画,达到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样的拍摄手法给人带来的震撼力是空前的。

二、现代美国战争电影的价值表达

(一)对于现代战争模式的思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科技发生了跨越式的发展,计算机将人类的生产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新式武器也就随之大量出现,传统的战争模式被逐步抛弃,人海战术渐渐被科技战争、武器战争所取代,战争有了新的面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和使用,使人们的生命变的更加微不足道,燃烧弹、贫铀弹等“大杀器”的投入战场,使士兵的生命如同蝼蚁一样被无情碾压。面对这种新式的战争模式,越来越多的人不知该何去何从。

美国战争电影最辉煌的时期当属20世纪70-80年代。时值越南战争战事胶着,从70年代初开始,承载着美国人民惨痛记忆的越南战争,陆续由越战片反映出来,而且逐渐扩展为一种新的类型片样式。③导演们逐渐关注到了这种武器装备水平的差异所导致的压倒性的胜利。比如,著名影片《现代启示录》中非常经典的一个桥段:美军士兵们乘着军用直升机呼啸着飞越越南村庄,飞机上的高音喇叭播放着瓦格纳的名曲《女武神的骑行》,据说可以起到震慑敌人的作用。飞机在天空中盘旋,对地面上的越南人进行无情的扫射,但是这种压倒性的胜利在那时并不是全局性的。随着剧情的深入,更多的还是地面战争中的人与人面对面的作战。

但是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美国战争电影越来越多的关注到了这个问题。电影《锅盖头》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战争电影,通过美国大兵斯沃福德的遭遇,整部电影所反映的是对于现代战争的思考。电影讲述的是主人公斯沃福德随军参加海湾战争的故事。主人公斯沃福德在新兵训练营中接受教官的训斥,教官费奇对斯沃福德进行了吼叫式的辱骂,然而加入海军陆战队的难熬日子才刚刚开始。在真正的作战任务下达时,全副武装的侦察兵和狙击手们身负着数百磅重的枪械、弹药以及各种侦察装备,在茫茫沙海中前行。沙漠中炎热的天气使每一个士兵都如同是煎锅上的炸鱼,焦躁不安的士兵们想象着会遇到杀敌的场面,但是他们除了看到满地已经被导弹和空军解决掉的敌军焦炭尸体和遭遇油田燃烧造成的恶劣环境,好久也见不到一个活着的敌人。传统短兵相接的战争模式被飞机轰炸、远程打击所取代。从头到尾斯沃福德没杀掉一个活着的敌军就回到了美国。荣归故里后,面对欢迎的人群,斯沃福德内心却是无尽的失落。

影片中的很多细节渗透着作者的思考。比如在被送往沙漠之前,所有的士兵都在电影厅中观看了电影《现代启示录》中最经典的桥段。无数的美军直升机在瓦格纳的《女武神的骑行》的伴奏下呼啸着朝着越南村庄飞去,他们疯狂的扫射这地面上的人群,所有士兵都被这种气氛所感染,他们跟唱着《女武神的骑行》的旋律,互相交头接耳,口中念念有词。斯沃福德也被这种气氛所影响,自言自语道“杀了那些王八杂种”。但是电影仅仅播放了美军屠杀越共的片段就被广播打断,所有士兵被召集送上战场,而刚刚看完的电影无疑是在他们上战场之前的一针兴奋剂。

机器已经代替了人,在战争中开始疯狂的杀戮。传统的人海战术被科技战争所取代,战争双方的科技实力相差的越悬殊,战争就越惨烈。在战争机器的碾压之下,人们又应该何去何从,是不是应该禁止这样不公平的、不平等的战争,这种无差别的屠杀又能在何时被避免。

电影的最后,斯沃福德在战时的战友去世。斯沃福德在参加完他的葬礼之后坐在家中,神情呆滞地望向窗外,窗外的景色渐渐地变成了斯沃福德和战友们在沙漠中行军的景象。斯沃福德呆滞地望着前方,从军的经历给他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回忆。可见,现代战争的变化已经超越了士兵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他们在思索战争的意义和自己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无疑,他们只是现代战争中的一枚棋子,而真正举足轻重的是武器和那些操纵者们。

(二)家国荣誉的主流价值精神

与对于现代战争的思考相似的,现代美国战争电影更多的是突出一种家国荣誉的主流价值精神。这种主流价值精神主要包含着三个方面:强烈的家庭观念、深厚的兄弟情谊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勇者行动》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勇者行动》讲述的是海豹突击队员一次对于海外CIA特工的营救行动中意外发现了一个恐怖组织企图通过偷渡来实施对美国的恐怖袭击的计划,随后在全球范围内追击恐怖分子并将他们绳之以法的故事。电影的故事结构和内容可谓是乏善可陈,但是其中体现出来的家国情怀可以说是现代美国战争电影的典型代表。电影以画外音的形式开始,朗读的是一封书信,信中蕴含着的谆谆教导和浓浓爱意无不让人动容。在美国人的心中,家庭观念是非常崇高的,电影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示了家庭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在海豹突击队队员即将部署海外之前,队长洛基和士官长戴夫一家人在海滩上悠闲地享受沙滩和阳光,看起来让人感到十分温暖和幸福。影片还体现了家人之间的爱,队长洛基在与孕妇妻子离别时的一番深情告白,传达了妻子对即将远行的丈夫的担忧和丈夫对妻子深深的爱。④

在现代美国战争电影中,孕妇这个符号经常作为家庭观念的代表而出现。男人保家卫国征战四方,家中怀有身孕的妻子静静的等待他的归来,男人对于自己妻子的思念和对于国家的忠诚,作为对比出现在影片当中。一方面,通过对于妻子的挂念,对于自己后代的爱,表现了男人对于家庭责任的承担;另一方面,身在遥远的中东无法照看怀有身孕的妻子,也体现出了小我的牺牲和对国家义务的坚决履行。孕妇的形象在《美国狙击手》《勇者行动》等片中都有出现,但是绝大多数孕妇形象并不深刻。《勇者行动》中军士长的孕妇妻子只出现了两个镜头,甚至有些电影中的孕妇角色从头至尾都没有出现过她的名字,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现代美国战争电影的一些情节角色是为了兼顾主流价值观或者说是政治导向而强行加入的。

深厚的兄弟情谊是现代美国战争电影中所包含的另一种主流价值精神。《美国狙击手》一片中,主人公克里斯千里追杀恐怖分子“屠夫”,只因为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当中,“屠夫”在1000米之外狙击击伤了克里斯的队友比格斯,最终使比格斯瘫痪毁容。在看到比格斯的未婚妻对于比格斯不离不弃之后,克里斯坚定了自己要为比格斯报仇的决心,再一次重返战场,最终在一次行动中在两千米之外远程狙杀了恐怖分子“屠夫”,成功为比格斯报仇,并且书写了超远距离狙杀的奇迹。

对于兄弟情谊的渲染更加强烈的是电影《勇者行动》,作为电影要着重表现的情感之一,《勇者行动》在对于整个海豹小队友情方面的描绘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影片的最后,整个小队深入墨西哥追缉企图制造大规模恐怖袭击的恐怖分子。在室内追缉的过程中,一颗手雷从天而降,为了避免更大的伤亡,上尉扑向手雷,用身体阻挡了爆炸的冲击波,挽救了队员们的生命,英勇牺牲。在影片的结尾,队员们用海豹部队的传统——将自己的海豹徽章钉在逝者的棺木上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寄托自己对兄弟的思念和珍重,战士们担负起了照顾上尉遗孀和遗子的重任。整个队伍中深厚的兄弟情义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现代美国战争电影中,电影《护送钱斯》的地位十分的特殊,它深刻地表现了美国人民对于军人的尊敬,以及崇高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护送钱斯》并没有激烈的战争场面和战场描写,它主要讲述的是美国海军陆战队麦克中校护送在伊拉克阵亡的士兵钱斯的遗体回家乡的故事。19岁的海军陆战上士钱斯牺牲在伊拉克前线,他的遗体按照美国官方的规定要运送到家乡安葬,麦克·史特伯尔中校自愿申请护送他钱斯的灵柩回家。在钱斯的遗体回归故里的过程中,那些与麦克素不相识的路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阵亡战士的缅怀。返程途中,麦克填写护送报告,记录沿路的美国民众对逝者的尊重,最后划去了“报告”一词,将题目改为“Taking Chance”(即“护送钱斯”)。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钱斯的遗体被送回怀俄明州的故乡之后,所有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看到護送着钱斯灵柩的车时,都纷纷打开前照灯,自觉的并为一列为钱斯开道,照亮他回家之路。整部电影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钱斯的真容,整个故事也只是麦克中校在护送钱斯的路上的所见所闻,并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甚至说不上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故事,更像是一部纪录片。但是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美国人民对于自己军队、自己的军人的尊重,很大意义上是对于服务国家的人的尊重,对于自己国家的热爱。

毛泽东曾经说:“战争的本质,从军事的角度看,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战争本质都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它是一切战争行动和战争原则的根据,一切战术的、战役的、战略的原理原则,都要体现这个本质”。作为战争的一个方式,现代战争电影一定是凸显它所要记录的战争的本质——战争胜利者的自我利益。

在世界局势风云变幻的今天,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在世界诸多地区拥有着自己的核心利益。为了维护这些利益,在近些年美国卷入了数场战争,在这些战争中的一些故事被现代美国战争电影记录了下来。纵观现代美国的战争电影我们可以发现,当今美国的战争电影越发的重视对于美国的主流价值精神的表现和渗透,即战争胜利者的利益。在手法上,此类影片更偏向于对战争的真实记录,少了主观渲染,运用更平实、更客观地镜头替代了宏达而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还原了战争的原貌。

美国的电影工作者们一直努力在用自己平实的风格和语言,向我们展现战争的残酷,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唤醒人们对于战争的思考。现代战争中,科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突出,机器对人们的屠杀、技术的压倒性胜利、无差别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于平民的杀戮都是新时代战争的突出特点,也是现代美国战争电影所关注的焦点。在战争机器的轰鸣声中,人们的生命被无情地毁灭。

注释:

①彭钰涵,任志明:《浅谈电影<拆弹部队>的创新与突破》,《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年第4期。

②刘丕勇:《全球文化战略视角下的美国战争电影》,《电影文学》,2014年第7期,第12页。

③丁罗男:《电影观念史》,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10年,第235页。

④宋平锋:《从<勇者行动>看当今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电影文学》,2013年第12期,第98页。

猜你喜欢
海湾战争
浅析国外国民经济动员
海湾战争中美军战区联合情报中心功能分析
海湾战争以来约旦伊拉克关系研究
“悍马”的接班人
上世纪海湾战争对中东格局的影响及启示
“海湾战争”商标大战终审判决
金牌新兵预警机
BBC在过去几十年与英国政府在政治事件上的摩擦
科威特海湾战争胜利纪念馆(一)
扑朔迷离:海湾战争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