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族元素”高三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2018-12-28 20:52董真山管松山
新课程·中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氧化二氧化氯情境

董真山 管松山

摘 要:通过以二氧化氯为知识情境,通过认知冲突,引入对二氧化氯的结构、制备、性质、应用的分析,并以此展开卤族元素的整合,建模含氯物质的分析思路,融入歧化、归中两类反应的在卤族中的应用。

关键词:二氧化氯;情境;氧化

【教学重难点】

1.能分析判断卤素中重要的两类反应(歧化、归中)。

2.认识重要的含氯物质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方法】

一境复习法、问题导入法、对比法

【课堂学习】

问题引入:实验室获得氯气采用如下原理:MnO2+4HCl(浓)■MnCl2+Cl2↑+2H2O。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理论,NaClO3的氧化性强于氯气,能与浓盐酸反应得到氯气,且反应不需加热,更易操作,为什么实验室没有采用氯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氯气呢?

投影资料卡1:二氧化氯的制法(Kestiog法)

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到橙色的气体,欧洲一些国家主要采用氯酸钠(NaClO3)氧化浓盐酸的制备方法,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ClO3+4HCl(浓)■2NaCl+Cl2↑+2ClO2↑+2H2O。

设计意图:通过认知冲突,佐以情境介入,将学生引入二氧化氯的学习。

活动1 二氧化氯的结构

投影资料卡2:已知二氧化氯的电子式为:■依据物质结构理论分析以下问题:

1.分子中共价键的类型除特殊的Π键外,还存在哪些类型的共价键?

2.判断氯原子的杂化类型?

3.依據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其空间构型?

4.已知二氧化氯在水中的溶解度是氯气的5~8倍,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由二氧化氯的结构出发,设计情境复习结构的相关内容,且为下面性质的复习做了知识准备。

活动2 二氧化氯的获得

1.采用氯酸钠与浓盐酸反应获得氯气,如何设计二氧化氯的发生装置?

2.该法工艺流程如下图。其过程是将食盐水在特定条件下电解得到的氯酸钠(NaClO3)与盐酸反应生成ClO2。

该工艺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有哪些?合成塔中生成的氯化氢与补充氯气的物质的量之比是多少?

设计思路:利用对比的方法,分析新情境下二氧化氯发生装置的选择,提供工艺流程的情境下,分析物料的分配与补充。

3.草酸还原法

科学家又研究出的一种新的制备方法,在酸性溶液中用草酸(H2C2O4)还原氯酸钠,化学反应方程式为:H2C2O4+2NaClO3+H2SO4■Na2SO4+2CO2↑+2ClO2↑+2H2O

设疑:此法的最大特点是由于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的稀释作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及储存、运输的安全性,为什么?

设计思路:通过设疑,为二氧化氯的性质学习做铺垫,为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再加温。

活动3 二氧化氯的性质与应用

问题引入:为什么国际联盟禁止采用氯气用于杀菌消毒,而选择二氧化氯来进行。

投影资料卡3.国外大量的实验研究显示,二氧化氯是安全、无毒的消毒剂,无“三致”效应(致癌、致畸、致突变),同时在消毒过程中也不与有机物发生氯代反应生成可产生“三致作用”的有机氯化物或其它有毒类物质。

1.二氧化氯的强氧化性

(1)ClO2和Cl2均能将电镀废水中的CN-氧化为无毒的物质,自身被还原为Cl-。处理含CN-相同量的电镀废水,所需Cl2的物质的量是ClO2的多少倍?

(2)ClO2的制备方法中,除了前面介绍的两种方法外,还可以通过下法制备:

2NaClO3+H2O2+H2SO4■2ClO2↑+Na2SO4+O2↑+2H2O

该法制备的ClO2相较于氯酸钠(NaClO3)氧化浓盐酸更适合用于饮用水的消毒,其主要原因是?

(3)用ClO2处理过的饮用水(pH为5.5~6.5)常含有一定量对人体不利的亚氯酸根离子(ClO2-)。当pH≤2.0时,ClO2-也能被I-完全还原成Cl-。

请写出pH≤2.0时,ClO2-与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若饮用水中ClO2-的含量超标,可向其中加入适量的Fe2+将ClO2-还原成Cl-,该反应的氧化产物是什么。

设计思路:二氧化氯具有强氧化性,此部分设计落实到训练环节,侧重训练新情境下信息型方程式的书写与分析,完成两类反应的建模。

参考文献:

[1]郑晓双.浅谈教材中三序结合原则的应用研究:以“氯气的性质”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7(46).

[2]许燕红.中学化学教科书探究性内容的编写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编辑 马晓荣

猜你喜欢
氧化二氧化氯情境
缓释型固体二氧化氯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二氧化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食场篇
护患情境会话
天然气处理厂导热油延长使用寿命方法探讨
不同氧化预处理对疏浚底泥干燥特性的影响
“氧化”少年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二氧化氯纯水溶液的制备
缓释型固体二氧化氯的制备及其释放通量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