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引领 质赢未来打造区域检验检测服务标杆
——广东省广州开发区加强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工作

2018-12-29 03:35文丨孟庆波肖凡陈波
中国质量监管 2018年9期
关键词:强区开发区示范区

文丨孟庆波 肖凡 陈波

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端环节,也是国务院明确的八个高技术服务业之一。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现代服务业,走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路子,形成有竞争力的增长极”等要求,自2014年4月获批筹建“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以来,广州开发区紧抓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面向全球集聚高端检验检测资源要素,坚持以产业、服务、品质为重点,以空间为载体、以标准为支撑、以品牌为特色,打造了高度集聚、覆盖全产业链的检验检测服务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为高端项目聚集再创新空间。2017年“广州开发区检验检测服务”区域品牌价值估值为113.36亿元人民币。

【主要做法】

围绕“集聚”这一本质属性:一是发挥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的主导作用。组织成立领导小组,成员包含主管部门、园区开发、骨干企业等,由国资公司高新区投资集团担任园区建设牵头单位;制定该区首个质量规划性文件《质量强区、标准强区、品牌强区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创新提出检验检测集聚区1平方公里核心区和覆盖开发区全区的辐射区概念,纳入广州市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一区三园”规划;出台实施“金镶玉”系列政策,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专项资助奖励金,鼓励辖区企业和机构开展质量提升活动;用活质量强区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双创发展平台建设资金,引入社会资本组建检验检测专项产业基金,已签署首期3亿元合作意向框架协议;5个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累计投入建设资金6.3亿元。

二是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上的引领作用。由49家骨干机构成立开发区检验检测产业联盟,推进示范区建设项目和技术服务合同38项,安排示范区专项工作经费500万元,行业骨干单位投入建设经费超7亿元;实施“五个统一”策略,即统一标识、统一形象、统一推广、统一服务、统一平台,建设检验检测服务区域性品牌。

三是发挥产学研机构在技术创新上的支撑作用。成立清华大学珠三角研究院等7个产学研协同创新机构,组建40个创新联盟,与国内外75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科技项目合作双向互动机制,与32家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建立研发资源共享机制,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全区集聚研发机构579家,建成6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总孵化面积达600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孵化器8家,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孵化器集群和孵化器创新发展的先行区域。

【主要成效】

一是集聚形成检验检测新高地。辖区科研路、尖塔山路自发集聚形成检验检测高端技术服务“经济走廊”;检验检测服务机构数量增至137家,较2014年创建之初的58家增长136.2%;拥有实验室认可资质的检验检测第三方机构增至83家,增长38.3%;2017年,行业营业收入达86.25亿元,较2014年54.64亿元增长57.85%;囊括通标、BV(必维)、天祥、莱茵、UL世界前五强跨国检测认证集团,涌现出金域医学、达安基因、禾信仪器等一大批细分行业“隐形冠军”;覆盖领域紧贴区域IAB、NEM产业发展布局,国家质检中心(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增至15家,增长50%,涉及机器人、智能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

二是标准助推检验检测新发展。高分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验收,积极创建国家级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区域试点;3家社团组织获批启动国家级团体标准试点,13家企业获得各级标准创新贡献奖19项,其中国家奖11项;现有国际TC/SC/WG 5个(包括目前广东省唯一的IEC国际秘书处),国家级TC/SC/WG共44个,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发布国际标准13项,国家、行业标准410项,位居全市之首。

三是品牌铸就检验检测新优势。举办全球生物产业发展的“达沃斯论坛”——官洲国际生物论坛;引导成立全国首个检验检测联盟“广州开发区检验检测产业联盟”,注册国内首个检验检测服务集体商标,制定首个检验检测联盟服务团体标准。省级名牌产品总数达83个,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一,其中检验检测行业服务业类名牌数量达到6个。

·官洲国际生物论坛永久落户广州开发区生物岛

·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在广州国际检验检测论坛上进行政策权威发布

·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落户广州开发区

猜你喜欢
强区开发区示范区
旅游兴区 产业强区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人才强区:杭州高新区“5050计划”
努力建设旅游强区
国办发文部署开发区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以南昌高新开发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