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研究

2018-12-30 04:05刘翠萍李春华
关键词: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思政

刘翠萍,李春华

(1.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安徽 阜阳 236031;2.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核心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教师)要“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充分利用教学载体引导大学生形成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习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的时代价值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历史方位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是青年大学生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清晰地规划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间表”,而青年大学生是这一新征程中的主力军。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完成祖国赋予的伟大使命,“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6,而这个理论思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才能筑牢青年人生的精神堤坝,形成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才能更好地激励他们在伟大历史奋斗中砥砺前行。

(二)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诉求

青年的时代责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凭借过硬的专业本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此,他们需要努力“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2]6,只有具备高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的大学生,才能自觉地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以正确的政治方向、较高的政治站位、宽广的政治眼界在任何环境中保持冷静,才能成为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三)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用中国的伟大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作为一门科学,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2]3。“具时而变,具时而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质,新时代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

(四)高等教育的新使命

随着国际交流频繁而不断深入,针对青年的意识形态争斗也更加复杂化和隐秘化。在汹涌而入的各种意识形态斗争的环境中,青年只有在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培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基础上形成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才能抵制住各种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侵蚀。这就需要高校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出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挥应有作用。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现状的制约

当前,多数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总体上存在“整体素质、职业空间、队伍发展”[3]等方面的不均衡现象,而这种情况在高职高专院校思政教师队伍中更加突出。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中,思政专家深入1 305所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堂,听取了1 365节思政课。发现高职高专院校没有独立设置“直属校党委领导的思政课教学部门”占比29.5%,高职院校“教师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不足”[4]。张莉在对广西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调查时发现:高职院校思政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师资水平亟待提高、教师队伍业务能力欠缺,职业能力有待提升、教师队伍保障机制尚未健全,从教积极性有待提高”[5]。

聚焦于教师层面,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的因素主要表现在理论学养不厚、课前调查不足和问题意识不强、教学语言高冷等方面。思政教师是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动力之源,要提高学生理论素养,教育者就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学养。“05”方案实施以来,更多的一线教师把注意力放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研究上,相对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储备,导致课堂上出现了“高冷的教学语言”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质量。课前对学生真实理论学习情况和思想实际调查不足导致教学内容缺失“针对性”,无法实现在教学中“精准施教”,缺失调查的课堂教学无力催生青年思政理论学习的“内生动力”。不少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中忽略了教学语言的转化,不能以学生的话语体系来进行真理及其价值的阐述。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内驱力不足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导致生源结构的多样化,这样的生源现状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整体提升带来了不少困难。多样化生源结构给思政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增加了难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思政理论学习需求。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进而催生他们自觉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内生动力是一件十分不易之事。

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的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应试思维未能得到根本扭转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内生动力不足。教学中发现,不少大学生依然把高校思政课叫作“政治”课,这种大学前阶段思政应试学习思维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功利性”倾向明显。第二,大学专业性学习组织结构误导了思政课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地位认知。大学期间的学习往往是以院系为单位的专业性组织结构,在这样组织生态下,不少学生认为“专业好一切皆好”,这种片面认知致使学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上,从而挤占了思政课外学习及实践时间。第三,专业课程教师有意无意间对思政课的挤占弱化了学生思政理论学习动力。尽管许多高校开始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思政教育生态环境的形成仍然需一个过程。

三、MOSO助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

(一)MOSO教学在思政教学中的实践

1.MOSO教学平台基本功能。MOSO即蓝墨云班课英文缩写,即“移动环境下即时互动教学新模式”[6],其基本板块由资源、成员、活动、消息和详情等部分组成,是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教与学有机衔接的移动智能教学软件,是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到移动互联时代的产物,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分离弊端。

教师在资源模块上发布教学资源后,学生便可随时在线自由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资源学习的时空限制,同时教师在该模块上随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如上传资源被多少学生查阅以及何时查阅,还有哪些学生尚未查阅。活动模块给教师开展个性化头脑风暴、答疑讨论、投票问卷、小组活动及作业测试等互动教学活动提供网络空间,对学生表达的观点进行“即刻反馈,即刻点评”;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举手或抢答”方式获得回答问题机会,还可以通过随机选人、手动选人或者小组评价方式回答问题,真正实现“我的课堂我做主”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和主导性。消息模块分班课通知和私聊两部分,方便教师及时通知学生和与单个学生沟通交流。成员模块为教师提供了“课堂签到、学习报告及学生角色设置”三个功能,课堂签到为教师“秒点名”提供可能,一键便知谁来谁没来,且手势签到还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学习报告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教育指导,还可以通过学生角色设置把积极学习的学生设置为助教,以便更好地发挥学生思政学习“头雁效应”。教学大数据记录了每位学生的学习行为,为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和评价、过程性考核、教学改革及教学研究提供了最基础的分析数据。

2.MOSO教学模式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2015年秋学期,我校思政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尝试利用MOSO教学,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及学生对思政课满意度都有了明显提高。2016年开始在全校思政教学及其他课程教学中推广MOSO教学模式,同时组建“思政移动教学研究团队”,申报以MOSO为依托的教科研项目。3年多的教学实践探索,教师移动教学意识和能力都得到明显增强,通过MOSO教学,还构建了网络思政教学共同体,学生对思政理论的学习兴趣和思政课获得感都有显著提高。

(二)MOSO助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升

MOSO作为连接两方载体,在助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以MOSO为媒介构建教学共同体,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优化“供给侧”师资队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要充分发挥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关键性作用,切实提升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只有施教者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掌握青年成长规律,拥有科学教育方法,在教学中才能够接地气、有温情、富营养,才能引导学生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激发其提升积极性,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通过MOSO平台构建教学共同体,能够实现教育优势互补,完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育目标。

以MOSO为媒介构建教学共同体主要通过“课程圈”和“墨圈”实现,教师成为MOSO用户后,可通过“课程圈”及“墨圈”分享自己成功的教学思路、教学案例、互动专题或教学资源等内容,也可以发表教学日志和上传自己及他人教科研成果,这些资源客观上为同行学习借鉴引用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可以学习、借鉴、引用他人发布的优质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互动,或者对他人分享的教学故事进行点评,从而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教学共同体弥补了教师各自教学短板,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打下了良好基础。

2.以MOSO为载体组建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催生“需求侧”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内驱力。生源的多样性、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及学习态度的多维性制约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的总体质量,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学和悟当做一种生活习惯,使其成为青年的精神需求。教师以MOSO为载体,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共同体,引导青年深度学习,催生素养提升动力。

学深悟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的基础,通过专题化的“头脑风暴”和常规化的“答疑讨论”组建一个网上网下、课内课外互联的学习共同体,引导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深度学习,进而提升其理论素养。如在MOSO平台设置“新闻有态度”专栏,请学生把平时所关注的新闻以“新闻来源+新闻内容+新闻发生时间+新闻发生地点+您对新闻态度”格式上传,其他同学在阅读的同时加以点评。设置“新闻有态度”目的有三,一是培养大学生索取新闻习惯,二是提高其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为教师及时发现学生价值体系中存在问题加以针对性教育引导提供场域。

课前调查为课堂提供数据支撑,利于精准施教。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的主战场是课堂,这里的课堂是有形“实体课堂”和无形“虚拟课堂”完美结合。利用MOSO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不同学生的思想现状、学习需求及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上传学习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以“我形我塑”“我的核心价值观践行”为媒介,充分发挥日常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中作用。“我形我塑”“我的核心价值观践行”专栏设置,为大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提供网络平台。实践是提升的有效途径,通过师生上传“随手公益”事件营造了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态环境,也催生了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的内驱力。专题化“资源库”为深入持久系统学习提升提供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永远在路上,这就要具备“咬定青山不放松”韧劲,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不断地进行营养输送。利用MOSO建立“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温度”的专题化学习资源库,为学生全面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资源支持。

四、结语

大学阶段,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是教师和学生两方共同努力的结果。MOSO作为专门化的移动教学工具,能够很好地链接教与学两端,通过“教学共同体”,提高教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学习共同体”,为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度学习和日常践行提供了良好平台。

猜你喜欢
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有效提升初中英语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三个支点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语文教师应具有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