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构建

2019-01-02 07:29黄川林盛国军鲁艳霞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信息与商务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8年23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校企

黄川林,盛国军,鲁艳霞(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信息与商务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116023)

近几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企业信息化管理已经进入后ERP时代,企业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信息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计算机、管理与信息服务。ERP是一个管理平台,基于信息技术和系统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和员工提供决策运营手段。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已成为现代企业的运作模式。[1]目前世界ERP市场占有率第一位的是SAP,80%世界500强企业都在使用SAP系统。

在“优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要求下,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缩写为OBE),立足 ERP/SAP特色,通过产学合作一体化良性互动,研究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企业信息化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从而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提高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从供给侧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

一、指导思想

随着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教育和人才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任务和新要求。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 “努力加快实体经济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并曾多次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李克强总理也指出,人力资源培训和发展属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2]2017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在“校企协同,合作育人”的总体原则上,进一步提出了“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等主要要求。因此,在不同层次深化产教融合,以结构调整促进质量提升,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本科院校需要积极转变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的融合。

深入开展企业研究,分析OBE特征中的角色构成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实现大学与企业之间协同创新的共同发展,构建面向OBE的以产业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的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构建思路

二、基于OBE构建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OBE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指导下,依靠校企合作和产学协同,提高学生信息管理工程实践能力,ERP工程师专业性、综合素质和ERP顾问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跨越式发展、开放式创新”的战略方向,实现“学生培养”、“教师培养”、“校企合作”、“持续改进”的相辅相成。从企业信息化、ERP行业、SAP方向三个层次,调研典型信息化企业和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创新人才需求,以应用型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从企业、社会、高校、毕业生等多方面调研利益相关者需求,深入教学改革,紧密跟踪行业发展趋势,制定信息化人才培养能力指标体系,并将创新能力指标层层分解,映射到相应的课程、项目、专题、活动。基于OBE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OBE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产业及专业利益相关者的调研明确了信息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基于OBE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精神和能力。同时,依托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基地,整合 SAP金牌合作伙伴的丰富资源,结合信息管理类专业建设及产业对ERP人才的迫切需求,不断打造ERP/SAP专业特色。围绕ERP/SAP商务解决方案,将培养方案、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实验环境、实训方式及就业渠道构成有机整体,培养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信息管理和ERP系统应用、开发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以SAP为特色的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如图3所示。

以构思-设计-实现-运行为指导思想,采用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需求。将学生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与能力细分为三级能力指标,并相应地将指标贯穿到课程中去,建立专业与素质一体化的人才能力培养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分析课程相关度;通过对教师课程知识和能力接口的调查分析,确定专业课程知识学习的路径和时间,建立基于ERP/SAP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3]

图3 以SAP为特色的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1.面向产业需求设计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明确的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体系,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围绕专业预期“学习产出”,逆向设计每门课程,建立并实施以“ERP/SAP”为代表的校企合作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引入企业的项目、案例;及时跟踪行业进展,并将“五新”技术——新理论、新技术、新工具、新产品和新应用纳入课程/项目教学内容。

在OBE教育模式和创新创业改革理念的基础上,通过ERP/SAP人才培养路径的动态调整,重构理论与实践体系。通过课程、项目、专题、活动的一体化设计,制订校内校外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如图4所示。

图4 面向产业需求设计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2.根据社会需求设计ERP/SAP特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从信息管理基础知识、ERP基础知识、ERP专业知识、ERP专业实训四个方面构建课程群,结合Bloom分类法,从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培养学生创新实践意识、基本创新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根据社会需求,设计以ERP/SAP为特色的信息化创新人才能力培养架构,如图5所示。

图5 符合社会需求的信息化创新人才能力培养架构

确定的课程体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完成,将企业的项目、案例引入课程体系,并将相关的专业认证引入课程体系。[3]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基地强大的信息化培训和研发平台,构建以ERP/SAP为代表的产学合作信息化专业课程体系。在理论与实践课程中,整合ERP/SAP知识体系,培养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

3.面向五级项目教学设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实训体系

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采用“3+1”人才培养,有序地实施基于理论教学、企业实践的课程体系和培训体系。即三年学校理论教学,一年企业项目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前,有将近一年的企业实践工作经历,填补了学生就业之前工作经验的不足。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和深度整合,将具有多年ERP实战经验的企业教师引入专业教学体系,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建立项目库、案例库等教学资源。

这种培养方式实用、有效、可操作性强,打破了常规的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地与企业应用需求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大学第四年就进入企业,顶岗带薪参加实际工作,能够实现从学生身份向企业工程师的转变。在明确行业定位的基础上,采用逐级递进的方式,深化单元、单元组、课程、课程群及专业综合实训的“五级”项目的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培养精通信息化知识体系及熟练应用能力的信息化人才。

三、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建设互动机制

依托ERP/SAP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学合作模式目标及需求,在面向ERP产业需要的人才能力培养创新体系下,设计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产学合作流程。[4]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结合专业特色,拓展以需定学、以学助产、以产促学的循环发展体系,实现产学合作一体化专业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5]

1.以需定学,满足企业定制化需求

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教学和共建实验实训基地等形式,实现双方共赢,促进共同发展。[5]通过企业与社会调查,以拉动式信息获取方式及时得到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并通过双向的信息交流了解校企各自的需求,理解合作双赢的模式并按此快速行动。在柔性的管理中充分发挥特长,建立人才快速响应机制,形成“校中有企”、“企中有校”的格局,促进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可提供真实的SAP业务实践岗位,在外派实习过程中,每名学生都按照企业正式员工的标准进行要求和考核。同时企业针对每名学生进行入职前职业导入培训、工作过程中企业导师指导以及特定技能培训,学生在顶岗期间接触真实的企业系统和工作环境。企业这种因材施教、因岗培养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和应用型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实现学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2.以学助产,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

构建以ERP/SAP为代表的校企合作信息化专业课程体系,充分运用SAP强大的信息化培训和研发平台,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中将SAP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培养出了大批ERP/SAP信息化专业人才。在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中直接采用企业真实案例进行项目实施和课题研究,既让学生接触到了市场前沿的最新技术,又帮助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

同时,学校需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合作业务可定位在全球化信息在线服务支持、ERP/SAP项目管理、大数据环境下ERP的协同服务外包等几个方面。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产业、教学和科研的共同发展。在合作的基础上,加强信息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产学研成果的转化。

3.以产促学,推进产学互动合作

运用企业导师、教师外派等灵活多变的机制促进产学互动,使产业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锻炼“双师型”教师和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积极跟企业合作,把教师外派到企业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制定校企合作项目管理流程,使校企合作工作做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检查与总结。

以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抓住企业信息化人才需求,建立产业联盟,通过学生选拔、培训,向企业输送提供研发和实施服务的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同时,通过精英学生的培训,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实现创新型人才的高效率、大规模培养。

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联动,提升卓越人才培养导师的实践技能,培养大量的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同时,运用灵活多变的机制促进产学合作,使学生真正从做中学、从学中做,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6]

四、结束语

如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大学生人才,已成为全国大学乃至全社会最核心的问题。基于OBE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信息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培养路径。通过高质量的校企合作,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全面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的职业技能,使高校教学改革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