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构筑生活的富足

2019-01-03 02:02卢庆林邓丽云
荣誉杂志 2019年11期
关键词:印章艺术创作篆刻

卢庆林 邓丽云

李玉生先生

鍾爱藏品收藏工作,沉浸在由艺术铺就的精神世界之中,收获了一份渗透到生活最里层的富足。他以对老物件的迷恋,及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行走在广阔的收藏品市场之中,发掘着艺术品的价值。通过对美的感受,他还钻研着书画印章领域的艺术创作。他於收藏活动、艺术创作中提炼出相同的美,体味着二者为他的生活所共同营造的丰富之感。

诗书画印 触及艺术之美

以瓷器的经营作为起点,李玉生先生在收藏的道路上走过了近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体味着工艺的风韻,提炼着文化的价值,他沉浸在由藏品妆点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收获的是一份由内而外的艺术熏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经久的艺术熏陶同样对李玉生先生有着影响,见证了他逐步在书画印章领域中展开的钻研。“艺术是相通的,”他说,“掌握其中一个领域的窍门,便能找到通往其他领域的快捷方式,在创作中使不同形式的艺术互为协调、互相补充,直至创造出整体的和谐。这正是艺术之美打动人心的魅力之所在。”

在李玉生先生系统性的艺术活动中,书法是他最早开始涉猎的领域。书法於他而言,不仅是一项完整的艺术创作,在涉及绘画活动时,还扮演着那道画龙点睛的关键之笔。他说,图像是一幅画作中引人注意的焦点,但有时衡量一幅画作之价值的,反而是画上的题跋或印章。而从小处着眼,一幅题字的书法所表现的风骨,和内容所表达的情感,也同样能作为绝佳的调剂,成为画作有机的组成部分。书法可以作用於任何地方,这正是其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

循着书法的脈络,李玉生先生继而系统性地接触起绘画和篆刻艺术。在他的画作中,他以乾湿浓淡的水墨和疾徐折转的行笔,遊走在写意和工笔的艺术风格之间,並以对待细节的执著态度,细究着如何表现一抹海浪中白色的浮沫或一片雪地上泥土的痕跡。他说,从一个概念开始,到在纸面上将概念描摹成实际,画家需要的不仅是创作上的热情,还需要不断揣摩画作的神韻,雕凿画面的细节。他也正是这样,在对同一主题的反复描绘中,追求最完美的那一幕画作。这份锲而不捨的反复,彰显的正是他在创作时对尽善尽美的追求。

对待篆刻艺术,李玉生先生同样秉持着一份有增无减的耐心和热情。在他看来,篆刻的精妙之处,正是在於线条错综复杂的交叉与延伸,创作者唯有以立体的视野,才能在印章狭小的空间中勾勒出一方丰富的天地。动辄消磨着超过十个小时的镌刻时间,李玉生先生打磨着他的一枚枚小小印章,並如此,在刻刀描绘的“迷宫”之间,剖析出蕴含规律的艺术之美。而他对篆刻艺术的推崇还不止於此,他说,艺术同介质是挂钩的,一枚印章蕴含的价值不仅与“艺术”的主题相联繫,更因其特有的身份信息,而孕育了一道鮮明的文化特徵——一枚印章,正是一个人身份的载体。

李玉生先生就这样,在笔墨刀石的陪伴之中,体味着诗书画印的精妙;他通过完整地参与着一幅画作诞生的过程,使画面、题跋和印章彼此遥相呼应,互为衬託,直至营造出作品整体的和谐。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体味美,体味艺术创作为个人的精神生活所营造的丰足之感,李玉生先生已然成为了一名成熟的艺术家。而在他的成熟背後,他的艺术之路卻是在最近一个五年的时间里才逐渐开始的。

收藏之路 品位工艺韻味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儘管终日与各类藏品所代表的美术符号相处,儘管结交着本港和内地逾百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朋友,但“艺术创作”之於李玉生先生,卻好像发生在地球另一端的一则小报新闻一般,遥不可及而又事不关己。而从李玉生先生後来的活动轨跡上看,他与“艺术创作”结缘的过程卻没有丝毫的偶然色彩,一切就像水到渠成一般。至於投身艺术创作的经过,一切还要从李玉生先生踏上收藏之路前後的经历开始说起。

李玉生先生与瓷器生意的初次接触发生在1992年,到1999年时,他在将景德镇陶瓷转运台湾销售的交易中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並就此正式开始了与瓷器有关的经营活动。到2000年时,资本的积累已使李玉生先生有足夠的能力开拓事业的边界,他在将瓷器生意打造的基础做为出发点後,做出了进军收藏品市场的决定。他就在这一时期创办了集粹轩,将经营的思路由批发转向高档路线,做起了包括玉石、瓷器和古玩的收藏生意。以後,他凭借着收藏品精湛的工艺和独到的价值,在行业中积聚起良好的口碑;另一方面,他又依靠着“以玉养瓷”等灵活的手段,不断丰富着集粹轩的藏品价值,直至打造出了今日的收藏版图。

“收藏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只有依靠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才能不断锤炼眼光,发掘出富有价值的藏品。”李玉生先生说。而在对藏品价值的讨论以外,他坦言:“我喜欢收藏旧东西,玉器、陶瓷和古玩等名贵的工艺品虽说是我的藏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但事实上,无论是旧酒旧茶、挂钟怀表,还是富有时代意义的报纸和出版物等,都是我感兴趣的收藏对象。”对旧物的迷恋,这正是李玉生先生的收藏情怀。

另一方面,随着李玉生先生创办了集粹轩並在收藏品市场站稳脚跟,他逐渐在收藏的乐趣以外,发掘出了另一项属於行业的附加价值——结识了众多来自香港本土和内地的、聚焦於不同创作领域的艺术家。以此为开始,他在集粹轩塑造的文化氛围和艺术家朋友的耳濡目染之间,自发性地迈出了尝试艺术创作的第一步。以後,经过介绍,他先後在雷少华和林坚璋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起书法艺术,通过卢清远和杨建法老师的课程掌握了水墨与绘画的要义,並於香港西泠学堂在邓昌成和林墨子老师的指导下习得了篆刻的技巧。

在独立摸索时期已经凭借着自身艺术上的天赋打动了友人,面对这份难得的天赋,李玉生先生没有表现出丝毫懈怠——在开始系统性地接触起书画篆刻以後,他最为引以为豪的便是自身的勤奋了。他用一年的时间,追赶着同学三年的成绩。“两次上课之间老师佈置的练习,同学画一张,我会画五张。这是我学习的态度。”他说。每一个细节都是关键的,对自身严格的要求,以及热衷挑战的性格,就这样不断使李玉生先生精进着手下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使他在基本功的锤炼中,源源不断地挖掘到了艺术创作的积累和结晶。

收藏与艺术的双重情怀

在对收藏和艺术的双重热爱当中,李玉生先生收获的是一份渗透到生活最里层的富足。他在集粹轩的一角开辟了一方工作台,当店铺中有客人在时,无论是与人交流,还是商业活动,於他而言都是令人感到愉悦的;而当他只身一人与店铺独处时,工作台的存在使他得以尽情地拥抱艺术创作,得以在镌刻或书画活动中自由驰骋,享受随之而来的另一份愉悦。他把集粹轩称作他的“安乐居”,正是在这里,他品味到了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双重富足。

在李玉生先生的藏品名单中,透过琳琅满目的玉石和瓷器等名贵工艺品,几块用料讲究、做工精细的鞋拔自侧面反映了他对收藏的理解——在挖掘藏品价值的同时,对美的发觉才是於收藏者而言最愉悦的收穫。这份愉悦不仅充实着李玉生先生的藏品队伍,还在他投身艺术活动以後,成为了铺就他创作之路的基石。“过去我从没想过自己会画画,从没想过有一天会被称之为画家,也从没想过会将我的书法张贴在店铺的门口,把画作装裱在居室的墙上。所有的一切都是过去的我没有想到的。”李玉生先生总结说,而这,正是他今昔生活之间最鲜明的对比。

猜你喜欢
印章艺术创作篆刻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我们有印章咯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篆刻
瑩波篆刻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自制橡皮印章
庞说篆刻(十一)说临摹
《三十六计》篆刻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