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意蕴探析

2019-01-04 03:54王建国
关键词:中央文献出版社文明生态

王建国,包 安

人民性是贯穿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的一条红线。其深刻体现为:坚持以“生态系统论”为理念引领,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生态民生论”明确目标指向,让良好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以“生态发展论”指明践行路径,让人民共享生态保护带来的发展红利;以“生态主体论”明确依靠力量,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以“生态制度论”强化根本保证,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制度基础;以“生态全球论”凸显国际关怀,为增进人类共同福祉注入中国动力。这几个方面的逻辑铺展,构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特征的完整逻辑框架。准确把握这一特征,是我们深入理解和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关键“钥匙”,对于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不断开创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系统论: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近百年来,全球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9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但也有许多地方、许多领域为追求经济增长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被割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成为明显的短板。习近平对此高度重视,明确指出“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1.。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目标。这不仅是面临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形势所作出的战略抉择,更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由之路。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关系,为此必须坚持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人类永续发展之路。对于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党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认识和实践过程。邓小平很早就主张人类应该摒弃人与自然之间的“主仆”观念;江泽民明确提出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进入新世纪,胡锦涛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我们的建设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从大的方面统筹谋划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坚定不移加快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湖泊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等等,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指明了方向与路径。在看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同时,习近平还多次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宏阔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纳入其中,表明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指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一再表明,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觉遵循自然规律时,得到的往往是大自然的加倍回报和恩惠;而当人们肆意违背自然规律,盲目地向自然掠夺资源时,得到的往往是无情的惩罚和报应。恩格斯早在《自然辩证法》中就作出明确警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科学认识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治国理政的深刻总结,习近平明确提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2.。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03.。2015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61.。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强调了遵循农村发展规律的基本原则路径,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7)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 2017-12-30(01).。这些论断表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是手段,“共生”是目的,其最终价值指向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

二、生态民生论:保障人民生态权益,让良好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民生建设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公开宣布,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自始至终得到人民信赖、拥护和支持的最重要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民生保障力度,采取一系列利民惠民重大举措,推动我国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在看到我国民生领域巨大进步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且更加广泛。邓小平曾断言,“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1364.现在看来,这些问题在生态环境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习近平深刻洞察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明确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要求下决心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创造更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切实保障民众热切渴望的生态民生权益。

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具有很大的政治性。如前所述,当前我国人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一些地方的雾霾天气、地下水污染等问题集中暴露,社会反应强烈,严重影响了人民幸福感的提升。在习近平看来,如果不能有效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发展下去也必然是重大政治问题。2013年4月,他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强调:“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实事抓紧抓实抓好,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才能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对于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习近平明确提出“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84.,从影响群众生活最突出的事情做起,营造更加宜居的城乡环境。健康是幸福的起点,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坚持把人民身体健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过去那种重发展、轻保护,重速度、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的发展模式不仅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而且也有悖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频繁到地方考察调研,每到生态问题突出的地方,他都重点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7.。这些重要论断,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努力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特征的集中体现。

三、生态发展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人民共享生态保护带来的发展红利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问题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甚至人为地割裂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结果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国内环境形势却每况愈下,我们无奈地陷入一边大力发展经济一边耗费巨大的经济成本进行环境修复的“发展悖论”之中,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实,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意识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内在统一性。他在谈到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时指出:“我们先种草后种树,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就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人们就会富裕起来,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很好的变化。”(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33.如何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寻求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习近平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主政浙江时期,习近平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他谈到,“如果能够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14)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3.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生态环境的生产力本质属性,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二者辩证关系的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反复强调“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15)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 闯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路[N] .人民日报, 2016-05-26(01).,提出要“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3.,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让老百姓切实体验到生态保护带来的经济发展效益。

优良的生态环境不会自动产生价值。在明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如何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就成为重中之重。习近平指出,这“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17)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N].人民日报,2013-04-11(01).。从我国现实状况看,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粗放的发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由此也导致了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习近平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指出,“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可以放开手脚大开发、快发展。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难以承载高消耗、粗放型的发展了。”(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43-244.正是基于对我国发展现状的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与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脉相承,勾画出未来五年发展的崭新路径,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成为新形势下指导发展的基本遵循(19)王建国,包安.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体系的构建[J] .社会主义研究, 2018(1):64.。其中,创新发展旨在全面激发社会发展动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旨在通过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正如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所说:“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而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必须是可持续发展,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相互提高。”(20)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N].人民日报,2013-04-11(01).

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关键要在思想上扭转过分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的政绩观。习近平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3.过去一些地方政府只顾发展经济,一味追求GDP,不重视绿色GDP,更不管百姓身体健康,群众对此反应强烈,给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不仅出台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大气十条”“水十条”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管理和规范地方政府,而且开展了全国范围的环境督查,督促地方领导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担负起应尽的环境保护责任。2013年9月,习近平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明确指出:“要给你们去掉紧箍咒,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当前,扭转政绩观不但是一种理念,而且要求各级干部落实在行动上。习近平提出“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23)建设宏大高素质干部队伍 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N].人民日报, 2013-06-30(01).。这就为各级各地领导干部转型经济发展方式树立了标杆,进而为加快构建服务型政府、真正让人民体验到生态保护带来的发展效益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四、生态主体论: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

人民创造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301.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建立了鱼水般的密切关系,成为真正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政党,并在理论上不断进行总结,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340.的经典概括。我国的改革开放大业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恰恰是由于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26)李包庚,周康林.论”中国梦”视域下的人民主体地位[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2.。习近平对人民的力量和作用同样有着极高的评价,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2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的文献,2016(4): 4.“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28)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4-01-01(02).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论述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时,突出强调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群众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主体作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建设美丽中国,把美丽中国建设化为亿万人民的自觉行动。2014年2月,他在北京考察时指出:“要深入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使节约用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16.2015年4月,他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重申“要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努力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19.,从而为依靠广大人民共创美丽中国的壮丽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主体力量。习近平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娃娃抓起,使广大少年儿童从小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2013年5月29日,习近平在同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代表共庆“六一”国际儿童节时语重心长地说:“大自然充满乐趣、无比美丽,热爱自然是一种好习惯,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少年儿童要在这方面发挥小主人作用。”(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16.只有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础工程,使青少年从小树立环境意识,才能真正把美丽中国建设化为人民自觉行动,凝聚起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凝聚起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合力,核心是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经济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被动承受者,同时也会由于自身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活动对环境造成各种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多局限于生产领域,认为是生产活动造成了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消费者是环境的承担者和受害者,这一认知的局限性导致各种消费行为造成的环境影响被忽视或低估。实际上,我们正在遭受的许多环境问题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导致的,尤其是广泛存在的“非绿色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水、废物等垃圾,甚至不亚于生产领域所造成的环境危害。因此,倡导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习近平对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极为重视,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意识,使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32)习近平.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 2010-04-11(01).。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环境保护作为一种社会共识被重新唤醒和树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发生重大转变,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逐渐转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浙江丽水莲都的“小荷”项目、昌平辛庄的“垃圾不落地”等鲜活案例不断涌现,美丽中国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五、生态制度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制度基础

生态环境的公共性、整体性特征决定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无法仅依靠个人的自觉来实现。同时,在当前这个环境问题高发且人民生态需求空前强烈的阶段,局部的阶段性的生态治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高层次生态需求。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必须从整体的、制度性的顶层设计入手,制定配套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发挥政策的驱动力、引导力与规制力,建立起与人民美好生活意愿目标一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党的历史上,邓小平最早提出生态建设必须依靠立法建制来长远规划、全局引导。他主张应尽快制定出一些必要的法律,“例如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3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46.,这样才能保证该项工作的长期稳定推进。不可置否,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固然有着历史的、自然的因素,但根本上还是因为缺少规范性制度体制的硬性约束,是一些重要领域制度缺位造成的。因此,只有突破制度“瓶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真正实现制度为人民所用,为人民服务。

在系统总结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习近平尤为重视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99.,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补齐生态文明制度短板,为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态环境需要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根本是要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目前来看,我们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针对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具体制度、法规不够完善;各项制度之间的衔接不足,不能发挥制度的最大效用;制度的约束性不够,很多制度规范难以落地等。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且持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3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01).,为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指明了方向。随后,《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共同形成了关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和制度构架。2015年7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生态文明体制“1+6”改革方案,构建起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在此基础上,习近平要求重点增强制度建设的系统性、耦合性,确保各项体制机制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制度基础。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制度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公信力和生命力。习近平指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我们已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和相关制度,要像抓中央环境保护督察一样抓好落实。”(36)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2):13.提高制度执行力,首先要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增强人民的法律意识和制度观念。习近平强调要广泛宣传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环境督查工作力度,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3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7.,以严格的制度执行力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党和人民的各项活动在生态制度框架内运行。制度执行不力、落实不好,究其原因是领导干部责任意识缺乏。习近平要求建立完善的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0.,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人民的获得感是改革不变的价值指向,习近平对此曾有过深刻论述:“我们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3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98.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当然也不例外。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才能真正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成果为人民服务,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六、生态全球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为增进人类共同福祉注入中国动力

中国共产党历来有着广阔的人民情怀,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科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为国内绿色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也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方案,从而赋予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和深厚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指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4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32.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也开始从过去的“崩溃论”“威胁论”转化为“责任论”,在全球环境保护方面亦是如此。对此,习近平积极回应国际社会期待,他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郑重承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在这方面,中国责无旁贷,将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41)习的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 2015-09-29(01).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积极履行负责任大国承诺,以应有的大国责任和敢于担当的精神积极参与推动全球环保事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一系列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的提出,充分展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也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习近平始终强调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积极承担同自身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合的国际责任,提出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4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697.,并承诺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气候友好型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2015年12月,习近平在中非企业家大会上明确提出“我们将为非洲国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及生态保护项目,为非洲国家培训生态保护领域专业人才,帮助非洲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37.,给非洲人民的民生改善和生态美好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出访太平洋岛国期间,习近平郑重承诺“中方将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为岛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向岛国提供节能环保物资和可再生能源设备,开展地震海啸预警、海平面监测等合作”(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8.,为岛国的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危机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不仅仅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更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领跑者、实践者。目前,中国已是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2017年,中国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试点,探索以市场机制实现减碳,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已批准加入50多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多边公约和议定书,在推动全球气候谈判、促进新气候协议达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2015年9月,中国宣布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并于2016年启动了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十百千”项目,以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发展中国家民众的生态权益。总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正“响当当”地践行自己的承诺,以“中国行动”不断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中国动力”,同时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绿色福音。

猜你喜欢
中央文献出版社文明生态
主题类图书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
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