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用大数据强化精细管理

2019-01-04 15:31冷熙亮
中国卫生 2019年1期
关键词:病种社区卫生公立医院

自2016年启动全国省级综合医改试点以来,上海市依托卫生信息化支撑,聚焦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化健康大数据应用,构建卫生全行业创新监管体系。上海市推进信息互联互通,打造健康大数据中心,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积极推进“健康+互联网”发展深度融合、“制度+科技”管理模式创新,建立架构科学、运转高效、管理精细、发展可持续的卫生健康全行业监管体系,有力支撑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健康服务模式转型、政府管理方式转变。

近年来,上海市加强顶层规划系统整合,实施“上海健康信息网”工程,整合卫生信息网、人口计生网、医联网、医保网、医药网,构建了“1+18”架构(1个市级平台、1个公卫平台、1个医联平台、16个区平台)的健康信息平台。通过大力推进健康大数据中心建设,为应用大数据方法决策、强化精细管理,持续深化医改奠定了坚实基础。

信息化驱动业务协同和行业监管

通过信息化驱动,上海市实现人人享有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做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促进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之间业务协同。建设“健康云”平台,实现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重点疾病的自动识别、筛选推送、有序分诊,支撑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智能化的特点,建立肿瘤危险因素筛查和高危人群干预系统,提高社区肿瘤病人早发现率。

以改善就医体验为核心,上海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优化服务流程,实现信息惠民。在上海健康信息网建立信息惠民服务门户和健康云平台,开发移动医疗应用,为居民提供网上预约挂号、智能分诊、在线支付、报告查询等便捷服务。各区普遍建立了基于信息技术的区域性影像、心电图、实验室诊断中心,方便居民就医,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建立临床辅助决策、家庭医生转诊、合理用药等知识库,为临床诊疗提供技术支撑。

“制度+科技”支撑医改纵深推进

对社区卫生改革、公立医院改革等医改重点领域,在出台一系列改革文件的同时,开发和应用相应的管理系统,推进医改政策实施和落地。

依托大数据探索社区卫生综合改革,深化云管理App应用。将1个普通门诊作为1个标化工作量,其他工作量按照工作强度、技术含量、责任风险分别进行标化,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化工作量核定与应用指导模型,实施服务综合评价;开发了市、区、社区三级适用的社区卫生综合改革云管理平台和App,从签约服务、业务活动、运行机制、绩效评价4个维度推进监管创新,动态客观反映改革进展,形成“自我督导、透明倒逼”的机制。

创新公立医院监管评价工具。建立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产出评价的“度量衡”即基本标准——病种组合指数(rw),用大数据建立政府管理标准和医院运行标准,用标准开展评价,用评价结果配置资源,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客观可量化的公立医院监管评价体系。

深化病种组合指数应用。上海市以病种组合指数指标体系为核心,开发公立医院监管评价云管理平台与App,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全市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医院绩效考核、床位资源分配等,与财政、医保资金投入、医院绩效评价等挂钩,探索建立资源配置机制及评价体系。

以引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为例,通过监测分析,2017年,上海市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9.7%(2016年13.6%);住院病种指数费用单价同比下降 2.84%;出院人数增幅为 7.56%;总量指数增幅为12.72%,总量指数增幅与出院人数增幅之比为1.68。通过这些数据,卫生健康部门发现部分医院的门急诊费用增幅高于门急诊人次增幅。据此,对不合理医疗费用增长控制不力的8个区、9家三甲医院开展约谈,督促其遏制不合理医疗行为,推动医院落实功能定位、优化病种结构、合理控制费用、强化成本管理,引导医院按标准运营。

猜你喜欢
病种社区卫生公立医院
北京某公立医院合同管理与控制的实践探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防、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探索
湖南省:按病种收付费新增胃息肉等54个病种
社区卫生服务应再上层楼
“新病种”等十五则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探讨
看病花钱,心里“有数”
我国全面推进按病种收费改革
试析公立医院采购工作的内部控制
上海推“1+1+1”基层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