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杨:成为大师这一路,这一年!

2019-01-05 07:10Annie蔡金萍凌江婵
葡萄酒 2018年12期
关键词:葡萄酒跨界大师

文|Annie蔡金萍 编|凌江婵

“你是有机会走到顶的!Corinne跟我说……”是的,他是中国葡萄酒圈最早登顶的华人,亦是全球首位华人侍酒师大师。

一位真正的大师,绝不可能是一日登顶,一夜成名。在登顶的这条漫漫长路里,有多少人知道这背后的磨砺和坚持?有多少人有机会亲身体验过这个孤独的旅程?而登顶之后的这一年,他又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You have a chance to the top! Corinne told me..." Yes, he is the first Chinese reach the top, and is also the first Chinese Master Sommelier in the world.

You can never become a real master just in one day or become famous through one night. It's a long way to the top. How many of you clear about the persistence and effort should be with this? How many people have been trying for this lonely journey? And what has been changed during the year he had be a Master Sommelier?

2017年8月20日夜里,他通过侍酒师大师考试的消息从伦敦传来,朋友圈立即火速传开,中国时间8月21日凌晨,新媒体第一时间发布后,业内几大平台陆续跟上,一下刷爆了整个葡萄酒朋友圈,这样抢新闻的节奏简直堪比明星上热搜的热点事件,在葡萄酒这样重度垂直的媒体真是难得一见。他叫吕杨(Yang LU),想必酒圈不知道他的人很少。

我做的最正确的一个决定,就是去学葡萄酒

新疆出生长大,初中回上海,高中转往美加求学,从曾想当科学家到因迷茫而转学葡萄酒。2005年转学葡萄酒的他,两年后就成为中国大陆有史以来考取ISG侍酒师认证的第一人,隔年又考取CMS侍酒师认证,此后一路过关斩将,回国成为一名青涩的侍酒师,更拿下多个冠军头衔。就连WSET Diploma考试也拿下3门Distinction和3门Merit的极佳成绩,大部分人有一两个Merit,1个Distinction就很好了,简直是“考神”般的存在。2012年前往香港履职,成了双城公民之后,他仍利用年假和周末休假,往返上海教课……这样的节奏,不管怎么看,都是一个大写的忙,正如朋友所说,“他好像总习惯把人忙到濒死的状态,然后在交通工具上补觉”。

从开始侍酒师考试,到摘取侍酒师大师桂冠,这一路,他走了十年,谈起当初父母并不同意他转换专业去学葡萄酒,他觉得父母除了不了解这个行业以外,更多是不希望他轻易放弃,但他却轻描淡写地感慨了一句:“我做的最正确的一个决定,就是去学葡萄酒。”

2005-9-05加拿大 开始学习葡萄酒

2008-9-22上海 拿到人生第一个侍酒师冠军

2007加拿大 国际侍酒师行会ISG侍酒师文凭课程,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国际侍酒师行会文凭的中国人

2008成为首位获得认证侍酒师资格(CS)的中国人

2009-7-23上海 担任半岛酒店首席侍酒师。

2011-3-30中国第一批获得WSET 4级认证,紧跟赵凡和李晨光之后。取得了3门Distinction和3门Merit的极佳成绩。吕杨也是中国大陆首位获得葡萄酒大师候选人资格的人士。

2012-8-06香港 担任香格里拉集团葡萄酒总监

2012-10-04伦敦 通过高级侍酒师(Advanced Sommelier,简称AS)的考试,同样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2015伦敦 首次参加了侍酒师大师考试

2017-7-27上海 归普葡萄酒与烈酒教育机构成立 出任校长2017-8-20伦敦 成为全球第一位华人侍酒师大师

很早就看到侍酒师的天花板

他是中国最早一批为公众所知的侍酒师,从参加第一个侍酒师认证开始,他就坚定地选择了一直走向MS的路径,这样清晰的目标,至少我在圈内是很少见的,十年坚定不移的坚持,更是少之又少。

跟他聊起半岛酒店求职的经历,他跟我谈起当年上海世博会前酒店行业的发展:“因为金融危机,好多酒店没开出来,半岛按时开,但要到2009年,所以我以半岛为第一目标,想申请半岛。”对于很多人来说,在选择回国第一份工作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很少,还能在回国之前就对当时的经济环境和前景作出这样清晰的分析,更少!然而,更让你想不到的是,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直接求职,反而很清楚自己的现状:“我不想走HR这条路线,因为当时我没有在国内工作的经验。”于是,他独辟蹊径联系上上海半岛酒店的总经理,直接面见了餐饮总监,最后回到上海半岛,成为了一名侍酒师。

了解侍酒师工作的人都知道,常常一天12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就已是个极大挑战,但他却在还一直坚持学习,并参加了国内外至少6场侍酒师比赛,拿了不下4个冠军,直到2014年10月23日在“大中华侍酒师大赛”中拔得头筹,才遂了这桩心愿。但与此同时,他似乎还干了很多不务正业的事情,比如说跑去教授WSET课程,比如说翻译和撰稿。

从大学时期,他就开始翻译英国著名酒评家Jancis Robinson的著作《品酒》,至今已重印了8版,此后他还跟酒友一起合作,翻译了《世界葡萄酒地图》,并在多家媒体平台上写作专栏。即便2012年前往香港履职,成了双城公民之后,他仍旧利用年假和周末休假,往返上海教授WSET课程,飞赴各地参与或讲授各种不同主题的课程和活动……

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忙还一直坚持教课,他说:“教课对我很重要。我很早就看到侍酒师有瓶颈。”他认为当一个不错的侍酒师,好处是想转行很容易。可以转做销售、买手、酒庄代表,甚至是记者,但如果不转行,想一直做下去就会有瓶颈,因为没有那么多酒店或餐厅让你管。“当我认识到这点,就想多方面发展一下。我喜欢教书,觉得教书是个很好的让你多元化的一个方法,我当时也写东西,现在也写,但写得很少,写东西也是多元化嘛。”

因为我不是一个很上进的人

“这一切,是你一开始学酒就自己查,规划好,还是你看到别人的路径是这样的。”说真的,很少人能一开始就那么清晰自己未来的路径。他告诉我:“比赛是一定要比的,这个是我一早就认清楚了,但翻译是另外一回事。翻译是时我大学学葡萄酒第二年的时候,我们的老师罢工,正好那段时间没事干,觉得我当时学葡萄酒那本书挺好,就翻译着玩。然后翻译完,觉得这本书很好,挺有用的。”到后来翻译《葡萄酒世界地图》时,已经来香港了。这本书他翻译了法国和中国的部分,因为学习必须要看,他翻烂过两本。谈起这本书,他觉得这对行业是有贡献的,眼里闪烁的光,充满了感情。

至于比赛,“说实话,比赛是我一直有打算的,包括考试。我的目标很明确,刚学葡萄酒,就知道我一定要考MS,这个我是看到这一天的,比赛也是,我一直想去。”他第一次参赛是2008年,当时还在加拿大,因为赛制的原因,他回国参赛,也拿了人生中第一个冠军。“肯定要比赛,因为我知道一个比赛能逼着你去更专注一点,学更多东西,推着往前走,谁都不想丢人嘛,对吧?”

然而,我好奇:“是什么支撑你,不断地这样奔忙?”“因为我不是一个很上进的人啊。”他说是强迫症推着他一直往前走,因为害怕辜负或对不起大家,不管是他的团队、学生或是工作。“说实话,我有强迫症,自制力我不强,这和强迫症是有区别的。我做的东西都是团队的。如果做不好对不起大家,(会)拖累大家,这也是一种责任感。跟自制力相比,这可能是我更大的动力。”

“做这么多事情,不累吗?”

“累肯定很累,说实话,我们刚开始做这个行业都是对酒的热爱,对不对?但,酒真的是我唯一认真学过的东西,可以说是我生命中除了人以外最重要的东西。除了家人和朋友最重要的东西,那么努力想去学得更多,天天在看书,天天去品酒,那真是为了(对)葡萄酒的热爱。但你说做到这个阶段,这种热爱很多时候已经被现在的劳累、责任和工作消磨光了。不能说我现在比以前更安心了,不可能!是因为怕辜负别人而支撑下去,有很多东西都是工作、责任。”

这样支撑背后的压力和心酸,我也有过切身体会。他坦言,也有撑不住的时候。2014到2015年间,因为太过忙碌,他一度感觉到崩溃。“有段时间我喝什么酒都没味道,喝什么酒都不开心,再好的酒也觉得提不起来兴奋点,身边的人能明显感受到。那段时间该做的工作还是在做,该进行的课也还在讲。很多东西比较得心应手了,不会做得太差,但当时状态是不好的。明显感觉到自己学习状态不够好,精神不够集中,喝酒也有点食肉不知其味那种感觉。”幸好,他都撑过来了。不对!可以说,你发现所有厉害的牛人,在赢得掌声之后,永远都还觉得自己不够努力。他们把这归结为不够上进,其实是谦逊使然。

侍酒师大师,没有想象中那么意义重大

我问他拿到MS以后对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影响?他说:“没什么影响。工作还是在(忙)。”“出差更多了吧?”我追问。“出差以前就很多,2014-2015年最夸张,是最忙的时候。2016年和2017年我减了很多东西,要集中精力去复习嘛,去攻。2014-2015年还没意识到出差那么多,一年52个周末,那年我只有10个周末在香港,平时都在出差,在飞在讲课等。所以一直很忙,拿完MS以后也会很忙。”

“我觉得拿到MS很大的改变是,它给你一个机会去认识其他行业领军的人物,无论是金融界,还是文化或艺术界等。当你在某一个行业做到顶尖,你可能更容易去认识其他行业顶尖的人,这其实是对你思想上的一个扩充,对你逻辑的一个延展,对你见识的一个增长,非常非常有帮助。所以这可能是我拿到MS以后,对我来说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他的小男友方丈曾说:“成为MS/MW远不如成为吕杨更让人觉得励志。”此刻细味更深,他没有对此作评价,只淡淡地说:“其实真的是个普通人了。”对话之间,我越来越深地感受到:对他而言,MS在一开始是一个相当明确的目标,但这个目标不过是照亮他一路要求自己做到最好,做得更多的一个灯塔。

我说:“其实这也意味着你前期就已经做好了很多。”“也许是这样,顶尖的定义很难说,但是至少从其他行业来看,可能拿到MS在葡萄酒行业是比较顶尖的。当你在某一个行业比较顶尖的时候,你有更多的机会去认识其他行业顶尖的人。至少是那个行业的人认可的,这对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抛开葡萄酒不说,这让你的眼界更宽广一点,让你想东西会更多一点,层次感会更强一点。这可能是拿到MS比较重要的一个变化。其实生活和工作没有什么变化,忙会更忙。但工作还是那些工作,还是我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对一个一直在坚持做到最好的人来说,到达一个终点的意义不过是证实他的选择和坚持,于此,我更能理解他所说的拿到MS以后对工作和生活影响并不大,因为,很多的变化,早已经发生在他走向侍酒师大师的这一路,潜移默化,一步一个脚印。

下一个目标在哪里?

如今,光环集中加身,他并不讳言谈及大家加诸于他的期待。他说起一次跟著名作家冯唐聊天,“他说你是有机会做到更高的人,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机会,所以你现在没有退路。冯老师说,你现在已经不能往回看了,无论有什么声音你都得往前边冲,你不能往回看。”但他也有纠结的地方,比如说是不是还要继续攻读MW这件事。“我不是个野心很强的人,所以有些事我也在纠结。”

“会不会也有可以稍微放松一下,或者放空一下,寻找下一个目标的念头?”我问。

“对!因为你走到下一条路,下个路口,只有下个山头,你才知道它下面的选择是怎么样,这里的风景跟前面不一样。有些机会是你以前想象不到的,但时间没有变,工作还是没有变。”紧凑的语速和敏捷的思维背后,我能感受到他的一丝疲惫。

2017年,他摘取了侍酒师大师头衔之后,一个叫“归普Grapea”的葡萄酒培训机构开始更多地活跃在大家的视线里,他也在10月亲自挂帅,完成了归普在上海总部的首次授课。“这个学校算是你下一个目标么?”他微微松弛了下双肩,“这个目标是我一直要做的。做学校做教育这个事情是我很早以前(就有的想法),因为我也在教书。为什么现在是校长呢?因为我考完试以后,有时间打理自己的事情,我可以召集到人才。讲课那么多年,你会发现很多的人才,考过这个试以后是个很好的时间点,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做这个事情。”但他认为这个愿景,这想法他以前就有了,所以不能算是一个新的目标。“只不过是我刚开始做,完成了一个阶段,然后把另一个想法落地,它是一个很早以前就立好的一个目标。一直就有这个想法。”

但很快,他又跟我谈起他跟其他行业顶尖人物在探讨的跨界,有时尚界的,有文化界的。比如今年3月,他就和怡园酒庄庄主陈芳、理想国的梁文道,还有高晓松、冯唐等一众文化界人士在北京做了一场沙龙。他说相比知识或文化领地,葡萄酒肯定是体量相对比较小那个点,这个点如果可以和其他更大体量的领域结合,才能影响更多人,让更多人关注和喜欢上葡萄酒,所以想多做跨界是他的一个目标。“刚我说的一个目标,就是能够附着更大跨界,而且是更紧密的跨界,是一个有交流的,有相互需求的跨界,而不是贴上去,那种跨界才会更紧密。”

“另外一个目标的话,我想发展一下其他的爱好,这是一个很好的愿景,它能不能发展出来我还不知道。”

采访结束,他送我赶赴回广州的路上,还继续跟我谈起他目前在做的一个线上侍酒师教育课程,他希望通过这样,更有效地打破地理的界限,能让更多人看得到,听得到……看着步履匆匆的他,听着他平稳、沉实却又语速极快的音律,这个跟我说“葡萄酒给了我想要的一切”的人,他的心里,他的愿景里,一直在考虑的都是如何回馈这个给了他想要的一切的“葡萄酒”。这才是真正配得上“大师”这个称号呀!

猜你喜欢
葡萄酒跨界大师
周鹏飞:大鹏展翅 跨界高飞
牙医跨界冬奥会裁判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罐装葡萄酒在美国销量迅猛上升 规模超过4500万美元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砸酒瓶
第九讲 教你如何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