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湄合作农业科技交流协作组成立
——农业科技合作道路越走越宽

2019-01-05 13:21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19年9期
关键词:科技交流湄公河南亚

第三届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创新研讨会在昭通举行。会议期间,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理事会宣布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基础上成立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牵头的“澜湄合作农业科技交流协作组”,在更高层次上打造澜湄国家农业科技交流与联合研究合作平台,进一步促进澜湄次区域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云南省农科院牵头与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缅甸有关研究机构合作,在昆明成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10 余年来,该合作组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促进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结出了丰硕成果。

1 构建完善平台

作为澜沧江—湄公河地区唯一的非政府间农业科技多边合作机制与平台,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科技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通过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促进了国际科技人员交流与联合创新,共同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

10 余年来,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先后组成了陆稻、大豆、甘蔗、马铃薯、植保和农经6 个工作组,召开了10 届理事会,约770 人次各国农业科学家进行互访,参加培训、研讨会,国内外专家开展500 多次学术报告,共同交换和筛选试验相关作物栽培品种543 份,初步选育出适宜各国品种124 个。

以“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为基础,云南省农科院先后牵头成立了“云南农业走出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南亚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一系列合作机制与平台,先后获云南省委批准建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业研究所”,云南省政府批准加挂“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联合研究中心”牌子,云南省科技厅批准建设“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辐射中心”,为农业科技“走出去”提供支撑。

据了解,此次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牵头的“澜湄合作农业科技交流协作组”将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平行运行,进一步发挥云南省在澜湄合作中的优势,促进澜湄流域国家更多农业科研、教学以及私营部门科研机构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农业科技交流合作。

2 开展技术合作

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这一平台的日趋完善下,澜湄流域国家形成了农业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通过多年来的务实合作,引领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向着支撑粮食安全、消除贫困、保护环境的目标迈进。

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成功运行以来,初步选育出适宜各国的陆稻35 个、大豆59 个、甘蔗14 个、马铃薯16 个。合作组对51 个适宜品种(组合)及相应的栽培技术作了一定规模的示范,其中柬埔寨6 个、老挝6 个、缅甸11 个、泰国 9 个、越南 10 个、云南 9 个。筛选试验显示,云南提供的陆稻适宜品种比当地对照平 均 增 产 31.1%,“ 陆 引 46”最 高 增 产 达 到146.8%;云南提供的大豆适宜品种比当地对照平均增产11.1%,“滇86-5”最高增产达105.3%,引进越南的大豆品种“VX93”在云南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12.7%;云南提供的甘蔗适宜品种比当地对照平均增产33.3%,“云蔗99-91”增产49%,“云蔗98-46”糖分比对照增加0.9 个百分点;云南提供的马铃薯适宜品种比当地对照平均增产10.5%,“云薯 301”在 4 个国家表现增产,在越南增产达20%以上。

在此次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创新研讨会期间,“中国—南亚小麦工作组”2019年度工作组研讨会也在昭通举行。来自各国的专家对云南省农科院在小麦双单倍体技术研究与应用上取得的成果给予肯定,并建议各国可筛选育种材料,通过相互交换、杂交聚合,再借助中国(云南)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DH 技术,快速、高效创制一批优良品系,逐步提高各国的小麦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育种水平。

3 促进区域发展

数据统计显示,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成立以来,云南选育的陆稻、大豆、甘蔗、马铃薯适宜新品种在次区域各国累计推广约 2.7万 hm2,出口马铃薯种薯 8 000 多 t。

在前期筛选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选育的新品种在次区域各国通过审定并逐渐进行大面积推广。陆稻新品种“陆引46”于2017年获越南国家陆稻新品种审定;陆稻新品系“云陆111”“云陆126”完成缅甸田间多点试验及农户生产试验,进入官方审定程序。大豆新品种“滇仓2 号”近期在缅甸、柬埔寨等国进入国家新品种审定(认定)申报程序,有望通过两国审定,同时在越南、泰国也进行了大面积生产示范。

经过各国专家10 余年的联合研发,筛选的优良新品种、新技术将区域内秋大豆的平均单产提升到1 672.5 kg/hm2,已超过我国大豆的平均单产水平,为南亚东南亚地区水稻、玉米收获后大规模发展秋大豆生产奠定了品种基础。目前,云南省从缅甸引进的甘蔗品种“Phil74-64”和“PMA96-48”表现良好;输出到缅甸的“云蔗89-7、99-91”已在缅甸多点示范和推广,深受当地蔗农和企业欢迎。

此外,在植保合作方面,合作组组织各国专家对水稻、蔬菜、水果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病、虫、草开展了合作调查,充分掌握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主要病虫草害发生、为害与防控情况,也促进了多边的合作与技术交流,特别在境外迁入我国云南的稻飞虱虫源路径、稻瘟病菌株收集及其在抗病单基因材料上的致病性分析研究、稻田杂草群落结构及入侵有害生物的分布特点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猜你喜欢
科技交流湄公河南亚
揭示世界文明演进的一种推力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 “加盟”中国南南合作网
中国热科院南亚所 研发成功菠萝机械化种植机
浅谈林芝地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
文明对话从未止步 科技交流源远流长
走近湄公河
《南亚》教学设计
系在湄公河上的七色霓裳
在维护司法公正中推进传播创新——湄公河“10·5”惨案跟踪报道的做法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