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药业史研究方向 促进药史学科发展△

2019-01-05 15:58张晓红靳士英刘莹
中国现代中药 2019年12期
关键词:药业药学中药

张晓红,靳士英,刘莹

1.广州中医药大学 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006;2.南方医科大学 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 广州 510315

药业是从事药品生产经营的行业,通常又称为医药行业、医药产业,它通过生产、销售等产业活动,实现药物的组织、流通、调度、分配和消费。中国应用传统药物对抗疾病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此过程中,药品生产、供应、销售等经济活动伴随着行业发展的始终,体现中国医药行业的宗旨理念,有丰富的内涵和优良传统,值得发扬与继承。当前药史研究中,存在着重视学术史却忽视产业史的现象,而事实上,中国传统医药学术上的发现与成就,很多时候都是通过药业的生产、流通、服务等产业活动来实现的,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并得以不断验证和持续发展,因此,药业是医学与药学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药学与药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才是一部完整的中国药史。中国药史研究中,必须将药学史与药业史研究并重,才能完整地勾勒出国人利用药物与疾病对抗的整个历史轨迹。

1 药业史研究现状

笔者于2018年3月18日在中国知网以“药业史”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检出相关论文5篇,皆为博硕士学位论文,其中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薛文礼[1]的博士论文《中国传统药业史论:兼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药业的关系》(2006)分为上下2篇,上篇对自原始社会以来的中国传统药业进行梳理,展示其发展的历史图景;下篇从中国传统药业的产业形态进行分析,阐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药业的模塑,并提出新时代的发展战略模式,有史有论。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曹春婷[2]的博士论文《民国上海国药业研究(1927年—1949年)》则以当时上海的国药行业(丸散膏丹业、药材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国药行业的发展轨迹、经营模式、贸易网络和行业群体的地缘特征等,并探讨这些因素在行业发展乃至上海的行业经济中的作用。吴建征[3]的《近代安国药业述论》、周鸯[4]的《试论四大药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刘春华[5]的《中药老字号产业兴衰史论》3篇学位论文则分别着眼药都与老字号。此外,还检出主题明确为药业史研究的期刊论文1篇,为苏东铭、薛绍达[6]的《我国中药行业发展简史》。

2001年,唐廷猷[7]的《中国药业史》一书出版,全面梳理了自上古药业孕育形成起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药业史的发展历程,并明确提出药业史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等重要问题。该书于2007年和2013年两次再版,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部药业史专著。虽然直接以药业史、中药行(产)业史为题的论著比较少见,但是药业史相关研究成果及史料并不匮乏,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1 药史专著中的药业史研究

因为药学与药业紧密联系,研究药学史不可能回避药业史内容,如陈新谦《中华药史纪年》序言中指明:“我国古近代特别是古代药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主要记述本草、方剂等方面著述的历史,因此在古近代特别是古代史中,有较多篇幅用以叙述本草方剂著作及其撰著者,是难以避免的,但这并未妨碍作者尽量把其他重要史实一一列入,以求尽可能反映历史的全貌”[8]。正文中收载了上古至现代大量有关药业发展的史料。特别是近代药物制造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其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表现得日益突出,因此在一些药学通史著作中占到相当比重。如薛愚主编的《中国药学史料》近代部分,旧中国中药概况与中国近代的制药工业两节都是关于药业史的内容[9]。《中国近代药学史》则在序言中指明:“中国近代药学史是一部科学技术史,它反映了1840年以后百余年间,我国传统的中药业在内外反动势力重压之下不断斗争的历史,也反映了我国近代的医药事业从无到有、几经曲折、挣扎前进的历史”[10]。正文十五章中,有九章为药业经营与管理相关内容,如西药商业兴起、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等,可见该书虽名为药学史,实则很注重药业史的研究。

1.2 厂店史

自1983年起,《中成药研究》连续4年设置有“厂店史”专栏;1995年9月,中国药学会药史专业委员会、亳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中药材交易中心联合举办的全国药厂药店史学术研讨会在安徽亳州市召开。药业史研究中,对于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制药厂、药店的发展历史研究一直是主要的研究方向,研究较为深入,多有专著出版。

1.3 地区药业史

上海、杭州等药业比较繁荣的地区,其药业史研究较为成熟。谈玉林、程功章、洪光祥、陈新谦等学者对上海药业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上海西药商业的发生与发展》[11]《上海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12]《解放前上海新药业在全国占优势的原因分析》[13]《建国前的上海中药零售行业》[14]《上海西药商业的发展过程及特点》[15]《简记解放前上海及内地的制药业》[16]等一系列论文。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近代西药行业史》[17]《杭州医药史》[18]《杭州医药商业志》[19]等专著的出版,系统地记述了上述地区药业形成、发展的历程。其他地区药业史研究成果还有《解放前贵州中药行业发展的调研概述》[20]《光复前东北药史片断》[21]等论文。地区药业史中关于药都的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开先河,如赵燏黄的《祁州药材之观察》、郑合成的《北方最大之国药市场安国县调查》。1983年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会成立后,曾经在药都樟树、安国组织专门的学术会议,有意识地引导与组织对药都进行研究,使研究进一步蓬勃开展,产生了《药都安国》《百泉药材交流大会发展史略》《樟树药业发展史》等论著[22]。同时,对于地方药业行帮的研究也开展起来,如建昌药帮、樟树药帮等。此外,各地方志中的医药志为地区药业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4 其他

药业史研究领域中,唐廷猷、陈新谦是卓有建树的学者,除有专著问世,还发表了很多有影响的论文,如陈新谦关注到不同历史时期的药业发展,发表了《中药界在旧中国受到的迫害及其抗争》[23]《太平天国药史拾零》[24]《鸦片战争以前的药店和药市》[25]等文章;唐廷猷则关注药业史领域的不同专题与领域,有《中国古代的药市与当代的药交会》[26]《中药业的行会组织》[27]《古今药市一千年》[28]等论文问世。药业史中的中药农业史研究,成果有郭巧生和王长林[29]的《我国药用植物栽培历史概况与展望》、卢先明[30]的《中药栽培的历史回顾与展望》、袁利等[31]的《地黄栽培史考》等。

2 当前药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1 重药学史而轻药业史

由于学术界长期以来将有关药物的重大发现与发明创造作为古代医学成就的一个侧面加以研究,因而药史一直没有发展成为独立学科。1983年,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会才成立。其后,陆续有《中国药学史料》《药学发展简史》《中药学史》和《中华药史纪年》等药学通史著作出现。时至今日,提及中国药史研究现状,很多学者都会用“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来表述。所谓年轻的学科,是指其发展还不够成熟,学科体系还不够完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对其学科属性及内涵、外延的定位尚不够明确。虽然已有很多药史学专著与论文面世,但关于药史学科的定义、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归属等根本性问题的认识尚不清晰。

目前,药史尚无被广为接受的定义,薛愚将中国药学史定义为:“用史学的方法,研究中国药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作系统的、概括的叙述”[9]7-8。这体现了药史研究的一个特点,将研究重点集中于药学知识,注重学术成就与技术手段的研究与整理,而忽视产业的发展与变迁。药史一般被认为是药学与医学史的分支学科,更多的人认为研究药史主要目的是提高药学研究水平,而不是丰富历史学研究成果,因此,在药史研究过程中,更注重对传统技术的挖掘,学术成就的整理,将药史与药学史等同起来,而对药业史研究不够重视。正如唐廷猷所说:“医药文科学知识,主要由医学史、药学史、药业史三块组成,前二者研究古已有之,新中国时期成果更丰;后者的系统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可能与对药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7]466。曹春婷也指出:“国药作为商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其研究已经进行了千余年,但几乎都是从医药学的角度来研究,对其行业和行业群体的研究并不充分”[2]。而薛文礼则将药业史研究成果较少的原因归纳为:“专业性较强,通史学者难以承担;史料浩繁,找寻起来事倍功半;悬壶济世,医药学者不屑于此种小术”[1]。

事实上,医药产业的发展与学术的进步是不能分割的,中药产业对于中药的开发与贡献,内容广泛,成就巨大,产业从业人员在经营与生产实践中,勇于创新,不断发明出新的配方与医药产品,寻找并利用新的药物,以及挖掘出传统药物新的功效。中药产业中的药材炮制、成药生产,都有一套复杂的生产技术,这些也丰富了中医学内容。中药产业以“济世活人”为理念,在经营中形成了很多优良的传统,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等诚信自律的经营宗旨,体现了更为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涵。中医学与中药学学术上新的发现,也要通过中药产业的实践得以不断验证、修正与发展。开展药业史研究可为药史研究提供更多的选题和素材,也更能彰显药史研究的意义与作用,因此,在药史研究中药学史与药业史二者并重,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科发展。

2.2 药业史研究方向尚未明确建立

此外,如前所述,虽然开宗明义以“药业史”为题的论著屈指可数,但是实际上药业史研究成果并不匮乏,而正是由于对学科本身的定位与认识不清,研究者们才没有将“药业史”确立为药史学科中一个独立而明确的研究方向,特别是没有建立统一的学术名词,使同一方向的研究分散为不同的主题。对于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同学者用不同的主题和术语加以概括。如《中国药学年鉴》将此类研究概括为“药业、药厂(店)与药市”[32],《药学史学科在当代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中概括为“医药工商业史”[33],宋之琪[22]在《中国药学史研究60年》概括为“中西药工商业史研究”。此外,《岭南医学与文化》有一章专门论述岭南药业史,命名为“岭南中药经济文化”[34]。2014年创刊的《岭南药学史》杂志,鼓励开展“中外药物交流史、药厂药店史、名优成药史、地方药事史、药商发展史、药材集散史”等研究,实则均与药业史相关,而纳入“药企发展史专栏”。没有统一的学术名词,不仅影响研究人员对这一方向的重视,也限制了同类型研究的集中与交流,限制了学术队伍与学术平台的形成,从而导致至今未能形成明确的研究方向。因此,药业史研究当前最为迫切的是研究方向的确立,并努力争取研究者达成共识,从而团结研究队伍,促进研究的繁荣。

3 药业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3.1 研究对象

药业是从事药品生产经营的行业,药业史研究是运用历史资料,去研究、阐明药物生产经营活动发生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药业史的研究对象应是药品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及规律,以及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生的互动关系。

3.2 研究内容

相较其他产业类型,中国药业的情况比较复杂,主要体现于它是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结合。在中国,生产与应用的药品分为西药与中药两大类,而中药产业又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于一体,中药产业的生产与经营对象可分为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三类,中药材生产属于农业范畴,中成药生产属于工业范畴,中药饮片处于中药产业的中间环节,承上启下,在社会分工不十分精细的时期,有时由其他两者兼营。药品进入应用领域,又需要经过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商业环节,以及医疗卫生行业的诊断、处方、治疗等服务环节,因此,产业链大致可分为中药农业(第一产业)、中药工业(第二产业)、中药商业与服务业(第三产业),实际经营中又有产销一体等情况。药业发展除了遵循产业经济学的一般发展规律,受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及产业资源、人力、资本等基本因素影响,还要受到医学理论体系发展水平制约和社会文化影响。其产业链长,影响因素多,故其研究题材也比较丰富。

根据历史上中国药业产业链的各组成部分,综合有关药业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影响因素,初步可归纳出药业史主要研究内容:中药农业史、中药工业史、中药商业史、西药行业史、药业交流史、行业管理史、药业文化史等。

当前药业史研究中,有时将药业与制药业(成药业)等同起来,因此,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中药工业、商业史,药业文化史和药业交流史也得到较多的关注,而中药农业是中药产业的起点和基础,发展历史最为悠久,而中药农业史研究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利用天然药物资源的历史悠久,随着医学发展,药物需求不断扩大,逐渐由单纯依赖天然资源,转变为人工栽培某些重要品种,从而发展出中药农业。以兼有药用价值的农产品、地方物产或经济作物为主的中药材生产经营活动一直被载入正史的《货殖传》《食货志》和《地理志》里。中药农业为中国医药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中药农业史对道地药材研究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中药农业史应该成为医学史和药史研究的重要分支。

3.3 研究意义

3.3.1 完善医学史研究 长期以来,中国医学史研究中,注重对医学自身学术发展脉络的总结与整理,而对于医学密切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没有足够的关注,例如何小莲所指:“传统的医史著作大多都围绕着医学人物、典籍、事件展开,从而导致医史研究的内容处于自身系统的封闭状态,而不能深入到医学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35]。21世纪以来,形势已逐渐转变,出现了疾病社会史、医疗社会史的研究热潮,改变了单纯以技术和医家为中心的传统医史研究模式。而药业正是沟通医学与社会的桥梁,中医药治病救人的功能,要通过药物生产、流通、贮存、销售等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医药的一切文化理念、精神价值,也只有通过药业经营活动才得以体现”[7]466。进行药业史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全面认识中国医药学的历史成就与贡献,更可促进医学史研究与社会历史的密切结合。同时,医药行业的生产、供应、销售和商业服务,作为一种社会生产活动,与各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联系更为紧密,开展药业史研究,有助于更全面的认识中国医学史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

3.3.2 丰富史学研究成果 医药与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密切相关,药业的生产经营对象——药品,是保障国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不可缺少的物资[7]11,药业的发展,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此外,药业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在促进经济进步,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均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国计民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货殖传》《食货志》等史料中都有药业的记载,因此,在社会史、经济史、地方史等专史研究中,药业史是极有意义的选题。药物是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品类之一,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香药之路”,经此而来的海外药物丰富了中国药物学的内容,肉桂、樟脑、大黄等药材也向海外输出,药业的对外开放,互通有无,时间之长、品种之多、数量之大、地域之广,远超其他社会门类[7]5。在商贸史、中外交流史研究领域中,很多学者已经关注到药业举足轻重的地位。

3.3.3促进当代医药产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明确提出“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中药产业发展受到国家重视。中国药业历史源远流长,很多老字号如同仁堂、庆余堂、雷允上、陈李济等,自开创以来,经营从未中断,新中国成立后经合并改组,成为当代医药产业的基础。当代医药产业,是传统药业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药业传承下来的经营理念与行业传统,对当代医药产业仍有值得借鉴之处。开展药业史研究,研究中国药业的产生、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有助于把握中国药业的发展脉络;总结中国药业的发展经验与宝贵遗产,挖掘中国药业的传统技艺,可为当今医药产业提供借鉴;总结中国药业诚信经营、救世济人等产业文化与优良传统,可帮助当代医药产业重建价值观,发挥历史文化背景优势。总之,开展药业史研究,对促进当代医药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药业药学中药
首爱药业
广西医科大学药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康洁药业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悦康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