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定痰瘀并治眩晕验案2则*

2019-01-06 00:58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上海200062
中医文献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瘀血川芎赵国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上海,200062)

罗家祺 刘淑清 指导 赵国定1

赵国定教授,是上海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师从袁家玑教授,杏林悬壶四十余载,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擅长于治疗胸痹,对眩晕的治疗亦颇有心得。赵国定在眩晕的辨治方面,一贯注重痰瘀并治,调理脾胃。我有幸跟随赵老临证学习,有所心得与大家分享如下。

眩晕的病因病机

眩晕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眩指眼花,晕指头晕,一般伴有视物旋转,不能站立,还可以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用和《严氏济生方·眩晕门》说:“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至于病因病机方面,早在《灵枢·卫气》已经指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而《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了“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观点。后世医家渐有发挥,张仲景以“因痰致眩”之说开创新意。后世《丹溪心法·头眩》开始认识到:“头眩,痰扰气虚并火,无痰则不作眩。”张景岳则强调“无虚不作眩”。后人虞抟提出“血瘀致眩”学说,而王清任以“通窍活血汤”发展了血瘀致病理论。故而,眩晕论治目前多归于风、火、痰、瘀、虚五个方面。

眩晕的痰瘀论治

刘红梅[1]对眩晕的文献进行研究发现,痰浊中阻是最常见的证型。许国敏[2]对300例眩晕病人进行研究发现瘀血是最常见的兼证。赵国定[3]临证对眩晕病人特别重视痰瘀互结之证,常常强调痰瘀同源之论。他指出痰浊为津液输布代谢障碍后出现的病理产物,瘀血是血液流通不畅,瘀滞不通产生的病理产物。《灵枢·决气》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邪客篇》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可见津液和血液是可以相互转换化生,先人所谓“津血同源”,因此也可以由此推而论之“痰瘀同源”。所以临床上也强调痰瘀并治,治痰不忘行瘀,治瘀不忘化痰。

赵老认为,痰瘀互结所致眩晕,病机复杂,应谨慎辨证,审证求因,分清虚实。正如徐慧[4]指出,痰有风痰、痰饮、热痰、湿痰;而瘀有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瘀阻络。赵国定[5]认为:痰浊的形成,或者是脾虚不能健运,湿浊内生,久而成痰;或者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灼液为痰。而瘀血的形成也有两种:一为气行不畅,血流不利,瘀滞不通;二为气虚无力,无以推动血液运行,血停为瘀。所以当临床上见到痰瘀互结的患者辨证起来甚是复杂,不可不谨慎辨证,分清原因及主次。如果脾虚生痰,应该考虑使用苓桂术甘汤、二陈汤等温化痰浊;而肝火灼液为痰,则应该用二陈汤加竹沥、胆南星、天竺黄、石菖蒲、远志、枳实、竹茹等。至于瘀血,如果是气滞血瘀,务必强调先疏肝理气,针对病因,再加活血通络之剂,不宜一味破血攻逐;若是气虚血瘀,则应该补气为要,以大剂量补气药为主,再以活血通络之品并进。由此可见痰瘀互结的眩晕病证,其病机有多种可能存在,在临床上只有仔细辨证,分清痰和瘀的病因病机与演变虚实,才能采取合理的方药化解痰瘀交阻之势,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验案一:患者李某,男,69岁,2018年4月17日初诊,因“反复头晕1月加重2天”住院就诊。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头晕阵作,视物旋转,近2天明显加重,故至本院。急诊查体:神清,气平,两肺呼吸音粗,未及明显干湿罗音。心率88次/分,律齐,无杂音。血压:160/90mmHg。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四肢肌力正常。NS(-)。查头颅CT:老年脑改变,蝶窦、左侧上颌窦炎症。颈椎CT:C4- 5椎间盘右后突出伴椎管周围性狭窄,颈椎退行性变伴椎管骨性狭窄。其余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均在正常范围内。患者有高血压病史3年,平素服药不规则。3年前有脑梗死病史1次,无明显后遗症。2017年曾有右下肢静脉栓塞,血管外科手术植入滤网。2017年有“肺栓塞”病史。今年2月胃镜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目前头晕阵作,视物旋转,头部活动时头晕加重,腰背酸痛,面色黧黑,平素耳鸣眼花,口苦口干不欲饮,胃纳欠佳,但常有饥饿感,夜寐一般,大便日行1次,质偏软,舌淡,苔白厚腻,脉弦细。辨证:痰瘀互结,肝风扰动。治以活血化痰,平肝通络。方药:白蒺藜12g,羚羊角粉0.6g,党丹参各15g,赤芍12g,苍白术各9g,淮山药12g,生黄芪30g,川芎12g,桃仁10g,红花6g,莪术15g,地龙12g,水蛭6g,青葙子12g,蔓荆子12g,川楝子12g,炙甘草12g,天麻12g,钩藤10g,石菖蒲12g。

服用本方5剂之后,头晕基本缓解,腻苔逐渐转清,胃部不适明显减轻。故再以本方续进,共服1月,巩固疗效。本例患者气虚血瘀为先,再则脾虚生痰,而痰瘀互结,兼有肝风上扰。故赵老抓住患者气虚血瘀的要点,以益气活血为主,佐以健脾化痰,兼以平肝熄风,方以补阳还五汤化裁为主,平胃散健脾化痰,再以羚羊角粉、天麻、钩藤之属平肝熄风。药中重用黄芪、党参益气,以桃仁、赤芍、川芎、红花、莪术、地龙、水蛭、川楝子活血通络。其中赵老常川芎、桃仁、红花三药联用,取川芎活血行气之效,为“血中气药”,桃仁、红花则行血而不动血且养血,实为活血化瘀要药。[6]

验案二:患者王某,女,76岁,2018年5月16日因“反复头晕半月”住院就诊。入院查体:神清,气平,精神软,血压120/70mmHg,心率73次/分,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不肿。患者诉半月来无明显诱因突发头晕,呈阵发性,有摇晃感,自觉行走时如踩棉花,喉中自觉有痰,偶有咳嗽咳痰,量一般,痰白黏,时有胃脘不适,胃中痞满,多食则胀,舌淡暗,苔薄腻,脉细涩。患者既往有“腔梗”病史1次;1周前患者西医内科门诊诊断为高血压病,口服玄宁 2.5mg qd ,自诉血压控制平稳;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史20余年,定期医院随访。辨证:痰瘀互结,气阴两虚。治以活血化痰,益气养阴。处方:丹参15g,赤芍12g,生黄芪30g,苍白术各9g,地龙12g,水蛭6g,川芎9g,红花6g,南沙参15g,麦冬15g,天花粉15g,陈皮9g,制半夏12g,天麻12g,珍珠母30g,柴胡9g,八月扎12g,炙甘草15g,川楝子12g,玫瑰花6g,藤梨根12g。

本例患者脾胃不运,痰凝气滞,瘀血阻脉,气阴两虚。赵老分析患者脾胃症状明显,脾虚气滞,故而痰瘀相生,治疗上以理气健脾化痰为先,再兼以活血益气养阴。处方以二陈汤合平胃散化痰为主,再以柴胡、八月扎、川楝子、玫瑰花、藤梨根等通畅气机,佐以丹参、水蛭、红花、地龙等活血,兼以黄芪、南沙参、麦冬、天花粉等以益气养阴。患者服药1周后脾胃胀满减轻,咳痰减少,2周后头晕逐渐改善,症情向好。

从上述2个验案可见,痰瘀互为因果,因“脾为生痰之源”,临床所见痰瘀致眩的患者病机上多为脾虚生痰,因此治应健脾燥湿化痰,而痰浊阻络,气血不畅,而瘀血自生。所以从痰瘀论治眩晕,治疗上也强调痰瘀同治,治痰不忘行瘀,治瘀不忘化痰。另外,正如陈伯平[7]指出,治疗上也应该注意行气,因气血相生,气滞血瘀互相循环,若能行气则血能畅,则瘀当消。

猜你喜欢
瘀血川芎赵国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把你戴在胸前
希望在肩上
川芎茶调散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举隅
红花续断胶囊中当归、川芎及大黄的薄层鉴别
3种钝化剂施用下川芎主要部位生长和镉积累情况初探△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古法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