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PG I系统的贵州石松类及蕨类植物

2019-01-06 22:12
种子 2019年7期
关键词:亚科亚热带热带

(贵州中医药大学, 贵阳 550025)

蕨类植物系统学的研究已经历了好几个世纪,研究者们采取各种方法来研究和绘制蕨类植物的系统进化关系图。早期主要依靠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来推测其系统进化关系。随着科技的发展,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仪器的出现及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兴起,蕨类植物系统进化关系的研究也逐渐融入了细胞学、孢粉学、植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所建立的分类系统也更加趋于客观和完善。中国蕨类植物分类系统也逐渐从主要依据性状特征建立的“秦仁昌系统”过渡到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现代石松类及蕨类植物系统(PPG I系统)。

随着蕨类植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分类系统的建立,传统分类学中一些科属的范围及分类学术语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蕨类植物研究的伟大先驱秦仁昌先生将中国蕨类植物处理为5个亚门,即松叶蕨亚门Psilopytina、石松亚门Lycophytina、水韭亚门Isoёphytina、楔叶亚门Spheinophytina和真蕨亚门Filicophytina,共63科223属[1]。Kramer[2]将世界蕨类植物处理为拟蕨类fern allies和蕨类ferns,记载世界蕨类植物共38个科,包括松叶蕨类whisk ferns、石松类lycopods、木贼类horsetails和真蕨类ferns。通常把松叶蕨类、石松类和木贼类称为拟蕨类fern allies,而把其余的蕨类植物称为真蕨类ferns。真蕨类又包括厚囊蕨类、原始薄囊蕨类和薄囊蕨类。近年来,分子系统学认为,蕨类并非单系类群,Pryer et al.[3-4]提出用石松类lycophytes和蕨类植物monilophytes两个概念。Smith et al.[5]综合了近来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成果,将现存蕨类植物分为4个纲,11个目,37个科,该系统得到了普遍认可。Christenhusz et al.[6]将蕨类植物分为石松类和蕨类,其中石松类3个科,蕨类45个科,同时也正式将蹄盖蕨科Athyriaceae肠蕨属Diplaziopsis和轴果蕨属Rhachidosorus上升为肠蕨科Diplaziopsidaceae X. C. Zhang & Christenh.和轴果蕨科Rhachidosoraceae X. C. Zhang。刘红梅等[7-8]和张宪春[9]分别对中国蕨类植物分类系统进行修订。2013年 Flora Of China(FOC)[10]正式出版,该巨著无疑是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研究的又一里程碑。尽管蕨类植物系统正不断趋于完善,但还是有部分科属的界限存在争议。鉴于此,94位蕨类植物研究者于2006年共同发表了PPG I分类系统[11],将蕨类植物处理为2纲,14目,51科,337属。

贵州省的石松类lycophytes和蕨类ferns植物异常丰富,物种数量仅次于云南省和四川省。王培善和王筱英教授2001年出版的《贵州蕨类植物志》[12]记载贵州蕨类植物有53个科151个属,770种,全书基本上按照秦仁昌系统编写。该书首次较为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贵州蕨类植物资源,并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对蕨类植物的研究和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通过对贵州蕨类植物进行深入研究,相继发现并发表了道真卷柏Selaginelladaozhenensis[13]、渝黔耳蕨Polystichumnormale[14]等新物种,以及水蕨属Ceratopteris[15]、乌木蕨属Blechnidium[16]、鳞蕗蕨Mecodiumlevingei[17]等及许多地理分布新纪录属和种,为贵州蕨类植物的分类及区系等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近30年来,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蕨类植物成为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加快了蕨类植物系统学和分类学的发展。科、属,甚至更高等级分类群的概念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些类群合并的同时,新类群不断产生。一个普遍接受的事实是过去被称为“拟蕨类”的松叶蕨类和木贼类现在归入蕨类植物,而石松类(包括石松科、水韭科和卷柏科)是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姊妹群,因此,《贵州蕨类植物志》需要修改、充实并重新排列。得到王培善教授和王筱英教授的指导,在《贵州蕨类植物志》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专著及文献,重新排列了贵州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科、属等级。

1 材料和方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石松类及蕨类植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参照PPG I系统对贵州石松类及蕨类植物的科、属进行重新排列。

2 结果和分析

基于PPG I系统的贵州石松类及蕨类植物的科属排列

Ⅰ. 石松纲Lycopodiopsida

A. 石松目 Lycopodiales

1. 石松科 Lycopodiaceae(包括原来的石杉科 Huperziaceae)

1a. 小石松亚科Subfam. Lycopodielloideae

垂穗石松属PalhinhaeaFranco & Vasconcellos,本属约15种,主要分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2种,贵州1种。

1b. 石松亚科Subfam. Lycopodioideae

笔直石松属DendrolycopodiumA. Haines,本属有4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与北美的温带和寒带地区;我国2种,贵州1种。

扁枝石松属DiphasiastrumHolub,本属20种,主产北温带;我国5种,贵州1种。

藤石松属LycopodiastrumHolub ex R. D. Dixit,本属仅1种,主要分布亚洲热带、亚热带,向东达巴布亚新几内亚。

石松属LycopodiumLinnaeus,本属15种,广布温带和热带地区;我国5种,贵州1种。

1c. 石杉亚科Subfam. Huperzioideae

石杉属HuperziaBernhardi,本属约55种,世界性分布;我国27种,贵州9种。

马尾杉属Phlegmariurus(Herter) Holub,本属约250种,泛热带分布;我国22种,贵州2种。

B. 水韭目 Isoёtales

2. 水韭科 Isoёtaceae

水韭属 Isoёtes Linnaeus,本属超过250种,世界性分布;我国5种,贵州1种。

C. 卷柏目 Selaginellales

3. 卷柏科 Selaginellaceae

卷柏属SelaginellaP. Beauvois,本属约700 种,世界性分布;我国70余种,贵州42种。

Ⅱ. 蕨类植物纲Polypodiopsida

D. 木贼目 Equisetales

1. 木贼科 Equsetaceae

木贼属EquisetumLinnaeus (包括原来的问荆属Hippochaete),本属15种,世界性分布;我国10种,贵州4种。

E. 松叶蕨目Psilotales

2. 松叶蕨科 Psilotaceae

松叶蕨属PsilotumSwartz,本属2种,分布于世界热带和暖温带地区;我国1种,也产贵州。

F. 瓶尔小草目 Ophioglossales

3. 瓶尔小草科 Ophioglossaceae(包括原来的阴地蕨科 Botrychiaceae)

瓶尔小草属OphioglossumLinnaeus,本属约25~30种,几为世界性分布;我国9种,贵州4种。

蕨萁属BotrypusMichaux,本属约10种,世界温带广布;我国8种,贵州2种。

阴地蕨属SceptridiumLyon,本属约10种,北温带广布;我国8种,贵州4种。

G. 合囊蕨目 Marattiales

4. 合囊蕨科 Marattiaceae(包括原来的莲座蕨科 Angiopteridaceae)

莲座蕨属AngiopterisHoffmann,本属约30~40种,旧大陆热带分布;我国28种,贵州1种。

H. 紫萁目 Osmundales

5. 紫萁科 Osmundaceae

绒紫萁属Claytosmunda(Y. Yatabe. N. Murak. & K. Iwats.) Metzgar & Rouhan.,单种属;分布于亚洲和北美温带。

紫萁属OsmundaLinnaeus,本属约5种,主产北半球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2种,贵州1种。

桂皮紫萁属OsmundastrumC. Presl,本属1种,产北温带,在亚洲向南达印度北部及越南。

革叶紫萁属PlenasiumC. Presl,本属约5种,分布于世界温带至热带;我国4种,贵州2种。

I. 膜蕨目 Hymenophyllales

6. 膜蕨科 Hymenophyllaceae

假脉蕨属CrepidomanesC. Presl(包括原来的团扇蕨属Gonocormus),本属约30种,分布于旧大陆热带、亚热带;我国11种,贵州5种。

毛边蕨属DidymoglossumDesvaux(包括原来的单叶假脉蕨属Microgonium),本属约19种,世界热带、亚热带分布;我国5种,贵州1种。

瓶蕨属VandenboschiaCopeland,本属约35种,世界热带、亚热带分布;我国8种,贵州4种。

膜蕨属HymenophyllumJ. Smith (包括原来的蕗蕨属Mecodium),本属约250种,热带至温带地区均产;我国22种,贵州4种。

J. 里白目 Gleicheniales

7. 双扇蕨科 Dipteridaceae(包括原来的燕尾蕨科 Cheiropleuriaceae)

双扇蕨属DipterisReinwardt,本属8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南达澳大利亚;我国3种,贵州1种。

燕尾蕨属CheiropleuriaC. Presl,本属3种,分布于东南亚,北达日本;我国2种,贵州1种。

8. 里白科 Gleicheniaceae

芒萁属DicranopterisBernhardi,本属约10种,热带、亚热带分布;我国6种,贵州3种。

里白属Diplopterygium(Diels) Nakai,本属约20种,世界热带、亚热带分布;我国9种,贵州4种。

K. 莎草蕨目 Schizaeaceae

9. 海金沙科 Lygodiaceae

海金沙属LygodiumSwartz,本属约26种,世界泛热带分布;我国9种,贵州6种。

L. 槐叶蘋目 Salviniales

10. 蘋科 Marsileaceae

蘋属MarsileaLinnaeus,本属约52种,世界性分布;我国3种,贵州1种。

11. 槐叶蘋科 Salviniaceae(包括原来的满江红科 Azollaceae)

槐叶蘋属SalviniaSéguier,本属约10种,世界性分布;我国2种,贵州1种。

满江红属AzollaLamarck,本属约7种,世界热带至温带地区分布;我国2种,贵州也产。

M. 桫椤目 Cyatheales

12. 瘤足蕨科 Plagiogyriaceae

瘤足蕨属Plagiogyria(Kunze) Mettenius,本属约15种,主产东亚和东南亚;我国超过10种,贵州9种。

13. 金毛狗科 Cibotiaceae(原属于蚌壳蕨科 Dicksoniaceae)

金毛狗属CibotiumKaulfuss,本属约11种,分布于东亚,东南亚,中美洲,夏威夷;我国2种,贵州1种。

14. 桫椤科 Cyatheaceae

桫椤属AlsophilaR. Brown,本属约230种,泛热带分布,向南达处于亚南极区的新西兰奥克兰群岛;我国12种,贵州4种。

N. 水龙骨目 Polypodiales

15. 鳞始蕨科 Lindsaeaceae

乌蕨属OdontosoriaFée,本属约20种,泛热带分布,北达朝鲜;我国2种,贵州1种。

香鳞始蕨属Osmolindsaea(K. U. Kramer) Lehtonen & Christenhusz,本属2(6)种;分布于旧大陆热带、亚热带,向东北达日本、朝鲜;我国2种,贵州也产。

鳞始蕨属LindsaeaDryander ex Smith,约200种,世界热带、亚热带分布,北至日本,南达巴西南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我国13种,贵州4种。

16. 碗蕨科 Dennstaedtiaceae(包括原来的稀子蕨科 Monachosoraceae、蕨科 Pteridiaceae及姬蕨科 Hypolepidaceae)

稀子蕨属MonachosorumKunze (包括原来的岩穴蕨属Ptilopteris),本属6种,分布南亚及东南亚、日本;我国3种,贵州均产。

蕨属PteridiumScopoli,本属约13种,世界广布;我国6种,贵州有3种。

栗蕨属Histiopteris(J. Agardh) J. Smith,本属约 7种,产世界泛热带地区;我国1种,也产贵州。

姬蕨属HypolepisBernhardi,本属近50 种,世界泛热带地区分布;我国8种,贵州1种。

碗蕨属DennstaedtiaBernhardi,本属约70种,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我国8种,贵州3种。

鳞盖蕨属MicrolepiaC. Presl,本属约60种,主产亚洲热带、亚热带;我国约30种,贵州15种1杂种。

17. 凤尾蕨科 Pteridaceae(包括原来的裸子蕨科 Hemionitidaceae、水蕨科 Parkeriaceae、中国蕨科 Sinopteridaceae、铁线蕨科 Adiantaceae、车前蕨科 Antrophyaceae、书带蕨科 Vitariaceae)

17a. 珠蕨亚科 Subfam. Cryptogrammoideae

凤了蕨属ConiogrammeFée,本属约25~30种,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非洲,北美;我国22种,贵州11种。

17b. 水蕨亚科Subfam. Ceratopteridoideae

水蕨属CeratopterisBrongniart,本属约6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我国2种,贵州1种。

17c. 凤尾蕨亚科 Subfam. Pteridoideae

凤尾蕨属PterisLinnaeus,本属约250种,世界泛热带分布;我国约80种,贵州34种。

翠蕨属AnogrammaLink,本属约6种,主要分布于世界热带、亚热带;我国2种,贵州1种。

金粉蕨属OnychiumKaulfuss,本属约10种,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我国8种,贵州4种。

17d. 碎米蕨亚科 Subfam. Cheilanthoideae

碎米蕨属CheilanthesSwartz,本属超过100种,主要分布于中、南美洲,其它各洲也有;我国17种,贵州7种。

粉背蕨属AleuritopterisFée(包括原来的中国蕨属Sinopteris、薄鳞蕨属Leptolepidium和 隐囊蕨属Notholaena),本属约40种,世界热带、亚热带分布;我国约30种,贵州12种。

金毛裸蕨属ParagymnopterisK. H. Shing,本属5种,分布于旧大陆温带、寒温带;我国都产,贵州有3种。

17e.书带蕨亚科 Subfam. Vittarioideae

铁线蕨属AdiantumLinnaeus,本属超过200种,分布于温带至热带;我国34种,贵州19种。

车前蕨属AntrophyumKaulfuss,本属约40种,旧大陆热带分布;我国9种,贵州3种。

书带蕨属HaplopterisC. Presl,约40种,世界热带、亚热带分布;我国约15种,贵州5种。

18. 冷蕨科 Cystopteridaceae

羽节蕨属GymnocarpiumNewman,本属约8~10种,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及亚洲亚热带山区;我国5种,贵州2种。

亮毛蕨属AcystopterisNakai,本属3种,分布于东南亚和东亚的热带和温带地区及新西兰;我国3种,贵州1种。

冷蕨属CystopterisBernhardi,本属约20种,世界广布;我国11种,贵州3种。

19. 铁角蕨科 Aspleniaceae

铁角蕨属AspleniumLinnaeus (包括原来的水鳖蕨属Sinephropteris、过山蕨属Camptosorus及巢蕨属Neottopteris),本属超过700种,大体上为世界广布;我国90种,贵州41种。

膜叶铁角蕨属HymenaspleniumHayata,本属超过30种,泛热带分布;我国18种,贵州9种。

20. 肠蕨科 Diplaziopsidaceae

肠蕨属DiplaziopsisC. Christensen,本属3种,亚洲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分布;我国3种,贵州2种。

21. 岩蕨科 Woodsiaceae

岩蕨属WoodsiaR. Brown (包括原来的膀胱蕨属Protowoodsia),本属约38种,广布于北温带及热带美洲和非洲的高海拔地区;我国20种,贵州4种。

22. 轴果蕨科 Rhachidosoraceae

轴果蕨属RhachidosorusChing,本属约7种,东亚和东南亚分布;我国5种,贵州3种。

23. 球子蕨科 Onocleaceae

东方荚果蕨属PentarhizidiumHayata,本属2种,东亚分布;我国2种,贵州也产。

24. 乌毛蕨科 Blechnaceae

乌毛蕨属BlechnumLinnaeus,本属30种,泛热带分布;我国1种,贵州也产。

乌木蕨属BlechnidumT. Moore,单种属,分布于台湾、云南西北部、缅甸北部和印度东北部,近年发现贵州有分布。

荚囊蕨属StruthiopterisScopoli,本属5种,主产北温带,南达澳大利亚;我国2种,贵州1种。

苏铁蕨属BraineaJ. Smith,本属1种,热带亚洲广布。

狗脊蕨属WoodwardiaJ. E. Smith(包括原来的崇澍蕨属Chieniopteris),本属约10种,分布于亚洲,中、北美洲及欧洲的温带至热带地区;我国7种,贵州3种。

25. 蹄盖蕨科 Athyriaceae

蹄盖蕨属AthyriumRoth(包括原来的安蕨属Anisocampium、拟鳞毛蕨属Kuniwatsukia、假冷蕨属Pseudocystopteris和角蕨属Cornopteris),本属约230种,主要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山地;我国约140种,贵州44种。

对囊蕨属DepariaHooker & Greville (包括原来的假蹄盖蕨属Athyriopsis、蛾眉蕨属Lunathyrium、介蕨属Dryoathyrium和网蕨属Dictyodroma),本属约70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及温带地区,北达日本、朝鲜、俄国东部,西达喜马拉雅,热带非洲也有分布;我国53种,贵州23种。

双盖蕨属DiplaziumSwartz (包括原来的短肠蕨属Allantodia、毛子蕨属Monomelangium和菜蕨属Callipteris),本属约350种,世界性分布;我国86种,贵州33种。

26. 金星蕨科 Thelypteridaceae

26a. 卵果蕨亚科Phegopteridoideae

卵果蕨属Phegopteris(C. Presl) Fée,本属4种,广布于北温带;我国3种,贵州2种。

紫柄蕨属PseudophegopterisChing,本属约20种,主产亚洲热带、亚热带,东达太平洋岛屿,西至非洲;我国12种,贵州6种。

针毛蕨属Macrothelypteris(H. Ito) Ching,本属约10种,亚洲热带、亚热带,澳大利亚,太平洋岛屿分布;我国7种,贵州3种。

26b 金星蕨亚科 Subfam. Thelypteridoideae

金星蕨属Parathelypteris(H. It) Ching,本属约60种,分布于东亚的热带、亚热带,东南亚至太平洋岛屿;我国20余种,贵州8种。

凸轴蕨属Metathelypteris(H. It) Ching,本属约12种,亚洲热带、亚热带,马达加斯加;我国11种,贵州4种。

钩毛蕨属CyclogrammaTagawa,本属约1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亚热带;我国9种,贵州5种。

方杆蕨属GlaphyropteridopsisChing,本属12种,分布于亚洲热带、亚热带;我国11种,贵州3种。

假毛蕨属PseudocyclosorusChing,约30种,泛热带分布;我国27种,贵州8种。

毛蕨属CyclosorusLink,本属约250种,泛热带分布;我国40种,贵州16种。

溪边蕨属StegnogrammaBlume (包括原来的茯蕨属Leptogramma和圣蕨属Dictyocline),本属约2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亚热带;我国约17种,贵州8种。

星毛蕨属AmpelopterisKunze,单种属,产旧大陆热带、亚热带。

新月蕨属PronephriumC. Presl,本属61种,亚洲热带,亚热带;我国18种,贵州6种。

27. 肿足蕨科 Hypodematiaceae

肿足蕨属HypodematiumKunze,本属约16种,主产亚洲和非洲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我国12种,贵州5种。

28. 鳞毛蕨科 Dryopteridaceae(包括原来的柄盖蕨科 Peranemaceae、实蕨科 Bolbitidaceae和舌蕨科 Elaphoglossaceae)

28a. 鳞毛蕨亚科Subfam. Dryopteridoideae

复叶耳蕨属(芒蕨属)ArachniodesBlume(包括原来的毛枝蕨属Leptorumohra和黔蕨属Phanerophlebiopsis),本属约60种,主要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的热带、亚热带;我国40种,贵州21种。

肋毛蕨属Ctenitis(C. Christensen) C. Christensen (原属三叉蕨科成员),本属100种以上,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美洲、非洲、亚洲及澳大利亚;我国约10种,贵州3~4种。

贯众属CyrtomiumC. Presl(已不包括叶片顶端羽裂的种类),本属约35种,主要分布于东亚,以我国西南为演化中心;我国31种,贵州19种。

鳞毛蕨属DryopterisAdanson(包括原来的假复叶耳蕨属Acrorumohra、肉刺蕨属Nothoperanema、轴鳞蕨属Dryopsis),本属约400种,广布两半球,主产亚洲,尤其自喜马拉雅至中国、日本、朝鲜;我国有4亚属167种,贵州4亚属,73种。

耳蕨属PolystichumRoth(包括贯众属Cyrtomium顶端羽裂的种类),本属约500种,世界广布,主产我国华南、西南、喜马拉雅、日本及越南;中、南美洲也极富多样性;我国208种,贵州现知约81种。

28b. 舌蕨亚科Subfam. Elaphoglossoideae

实蕨属BolbitisSchott(包括原来的刺蕨属Egenolfia),本属约80种,泛热带分布,主产亚洲及太平洋岛屿;我国25种,贵州4种。

舌蕨属ElaphoglossumSchott ex J. Smith,本属超过400种,分布于世界温暖地区,尤其南美洲热带;我国6种,贵州2种。

29. 肾蕨科 Nephrolepidaceae

肾蕨属NephrolepisSchott,本属约20种,多数分布于世界热带;我国6种,贵州1种。

30. 三叉蕨科 Tectariaceae

牙蕨属PteridrysC. Christensen & Ching,本属7种,亚洲热带分布;我国3种,贵州2种。

叉蕨属TectariaCavanilles(包括原来的轴脉蕨属Ctenitopsis和地耳蕨属Querciflix),本属约230种,泛热带分布;我国35种,贵州16种。

31. 条蕨科 Oleandraceae

条蕨属OleandraCavanilles,本属约20种,泛热带分布;我国6种,贵州仅1种。

32. 骨碎补科 Davalliaceae

骨碎补属DavalliaSmith(包括原来的假钻毛蕨属Paradavallodes、小膜盖蕨属Araiostegia和阴石蕨属Humata),本属约6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亚热带;我国18种,贵州8种。

33. 水龙骨科 Polypodiaceae(包括原来的剑蕨科 Loxogrammaceae、槲蕨科 Drynariaceae、雨蕨科 Gymnogrammitidaceae、睫毛蕨科 Pleurosoriopsidaceae和禾叶蕨科 Grammitidaceae)

33a. 剑蕨亚科 Subfam. Loxogrammoideae

剑蕨属Loxogramme(Bleme) C. Presl,本属30余种,泛热带分布,主产亚洲;我国12种,贵州8种。

33b. 鹿角蕨亚科 Subfam. Platycerioideae

石韦属PyrrosiaMirbel(包括原来的石蕨属Saxiglossum),本属约60种,主产亚洲热带、亚热带;我国32种,贵州13种。

33c. 槲蕨亚科 Subfam. Drynarioideae

连珠蕨属AglaomorphaSchott(包括原来的槲蕨属Drynaria和崖姜蕨属Pseudodrynaria),本属约30种,分布于旧大陆热带、亚热带;我国12种,贵州5种。

节肢蕨属Arthromeris(T. Moore) J. Smith,本属约20种,产亚洲热带和亚热带;我国17种,贵州6种。

修蕨属SelligueaBory(包括原来的假瘤蕨属Phymatopteris),本属约70种,分布于旧大陆热带、亚热带;我国48种,贵州11种。

雨蕨属GymnogrammitisGriffith,本属1种,主产东亚。

33d. 水龙骨亚科 Subfam. Polypodioideae

棱脉蕨属Goniophlebium(Blume) C. Presl(包括原来的篦齿蕨属Metapolypodium、水龙骨属Polypodiodes和拟水龙骨属Polypodiastrum),本属约47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我国17种,贵州7种。

睫毛蕨属PleurosoriopsisFomin,本属1种,东亚分布。

33e. 星蕨亚科 Subfam. Microsoroideae

扇蕨属NeocheiropterisChrist,本属2种,均产我国西南,贵州1种。

盾蕨属NeolepisorusChing,本属约7种,主要分布东亚;我国5种,贵州4种。

瓦韦属Lepisorus(J. Smith) Ching(包括原来的丝带蕨属Drymotaenium),本属约80种,主产东亚;我国49种,贵州18种。

伏石蕨属LemmaphyllumC. Presl(包括原来的骨牌蕨属Lepidogrammitis),本属约9种,主产东亚;我国5种,贵州均产。

鳞果星蕨属LepidomicrosoriumChing & K. H. Shing,本属4或5种,东亚分布;我国华南及西南均产,贵州有4种。

星蕨属MicrosorumLink(包括原来的瘤蕨属Phymatosorus),本属约50种,主产亚洲热带、亚热带;我国约13种,贵州7种。

薄唇蕨属LeptochilusKaulfuss(包括原来的似薄唇蕨属Paraleptochilus和线蕨属Colysis),本属约25种,主产亚洲;我国13种,贵州9种。

33f. 禾叶蕨亚科Subfam. Grammitidoideae

滨禾蕨属OreogrammitisCopeland(包括原来的禾叶蕨属Grammitis),本属约110种,分布于亚洲热带至澳大利亚及太平洋岛屿;我国7种,贵州1种。

锯蕨属MicropolypodiumHayata,本属3种,分布于东亚和菲律宾;我国2种,贵州1种。

裂禾蕨属Tomophyllum(E. Fournier) Parris(包括原来的蒿蕨属Ctenopteris),本属约22种,分布于南亚至澳大利亚以及太平洋岛屿;我国1种,贵州也产。

3 结论与讨论

根据PPG I系统,中国产石松类及蕨类植物39个科165个属,贵州产36个科,114个属,其中莎草蕨科Schizaeaceae、藤蕨科Lomariopsidaceae和翼囊蕨科Didymochlaenaceae贵州不产,相比2001版《贵州蕨类植物志》54科152属减少了18个科41个属。

3.1 基于PPG I系统科的变化

基于PPG I系统,贵州石松类及蕨类植物在科等级的变化较大,其中合并了22个科(石杉科 Huperziaceae、阴地蕨科 Botrychiaceae、莲座蕨科 Angiopteridaceae、燕尾蕨科 Cheiropleuriaceae、满江红科 Azollaceae、稀子蕨科 Monachosoraceae、蕨科 Pteridiaceae、姬蕨科 Hypolepidaceae、裸子蕨科 Hemionitidaceae、水蕨科 Parkeriaceae、中国蕨科 Sinopteridaceae、铁线蕨科 Adiantaceae、车前蕨科 Antrophyaceae、书带蕨科 Vitariaceae、柄盖蕨科 Peranemaceae、实蕨科 Bolbitidaceae、舌蕨科 Elaphoglossaceae、剑蕨科 Loxogrammaceae、槲蕨科 Drynariaceae、雨蕨科 Gymnogrammitidaceae、睫毛蕨科 Pleurosoriopsidaceae及禾叶蕨科 Grammitidaceae)。产生了4个新科(合囊蕨科 Marattiaceae、金毛狗科 Cibotiaceae、肠蕨科 Diplaziopsidaceae、轴果蕨科 Rhachidosoraceae)。另外,分别在石松科 Lycopodiaceae、凤尾蕨科 Pteridaceae等设立18个亚科(石松科 Lycopodiaceae包括小石松亚科Subfam. Lycopodielloideae、石松亚科Subfam. Lycopodioideae和石杉亚科Subfam. Huperzioideae;凤尾蕨科 Pteridaceae下包括珠蕨亚科 Subfam. Cryptogrammoideae、水蕨亚科Subfam. Ceratopteridoideae、凤尾蕨亚科 Subfam. Pteridoideae、碎米蕨亚科 Subfam. Cheilanthoideae和书带蕨亚科 Subfam. Vittarioideae;金星蕨科 Thelypteridaceae包括卵果蕨亚科Phegopteridoideae和金星蕨亚科 Subfam. Thelypteridoideae;鳞毛蕨科 Dryopteridaceae包括鳞毛蕨亚科Subfam. Dryopteridoideae和舌蕨亚科Subfam. Elaphoglossoid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包括剑蕨亚科 Subfam. Loxogrammoideae、鹿角蕨亚科 Subfam. Platycerioideae、槲蕨亚科 Subfam. Drynarioideae、水龙骨亚科 Subfam. Polypodioideae、星蕨亚科 Subfam. Microsoroideae及禾叶蕨亚科Subfam. Grammitidoideae)。

3.2 基于PPG I系统属的变化

基于PPG I系统,贵州石松类及蕨类植物在属等级的划分也有较大变化,归并了51个属(问荆属Hippochaete、团扇蕨属Gonocormus、单叶假脉蕨属Microgonium、蕗蕨属Mecodium、岩穴蕨属Ptilopteris、中国蕨属Sinopteris、薄鳞蕨属Leptolepidium、隐囊蕨属Notholaena、水鳖蕨属Sinephropteris、过山蕨属Camptosorus、巢蕨属Neottopteris、膀胱蕨属Protowoodsia、崇澍蕨属Chieniopteris、安蕨属Anisocampium、拟鳞毛蕨属Kuniwatsukia、假冷蕨属Pseudocystopteris、角蕨属Cornopteris、假蹄盖蕨属Athyriopsis、蛾眉蕨属Lunathyrium、介蕨属Dryoathyrium、网蕨属Dictyodroma、短肠蕨属Allantodia、毛子蕨属Monomelangium、菜蕨属Callipteris、茯蕨属Leptogramma、圣蕨属Dictyocline、毛枝蕨属Leptorumohra、黔蕨属Phanerophlebiopsis、假复叶耳蕨属Acrorumohra、肉刺蕨属Nothoperanema、轴鳞蕨属Dryopsis、刺蕨属Egenolfia、轴脉蕨属Ctenitopsis、地耳蕨属Querciflix、假钻毛蕨属Paradavallodes、小膜盖蕨属Araiostegia、阴石蕨属Humata、石蕨属Saxiglossum、槲蕨属Drynaria、崖姜蕨属Pseudodrynaria、假瘤蕨属Phymatopteris、篦齿蕨属Metapolypodium、水龙骨属Polypodiodes、拟水龙骨属Polypodiastrum、丝带蕨属Drymotaenium、骨牌蕨属Lepidogrammitis、瘤蕨属Phymatosorus、似薄唇蕨属Paraleptochilus、线蕨属Colysis、禾叶蕨属Grammitis、蒿蕨属Ctenopteris),新认可了15个属(笔直石松属Dendrolycopodium、绒紫萁属Claytosmunda、桂皮紫萁属Osmundastrum、革叶紫萁属Plenasium、毛边蕨属Didymoglossum、香鳞始蕨属Osmolindsaea、膜叶铁角蕨属Hymenasplenium、东方荚果蕨属Pentarhizidium、对囊蕨属Deparia、连珠蕨属Aglaomorpha、修蕨属Selliguae、棱脉蕨属Goniophlebium、滨禾蕨属Oreogrammitis、锯蕨属Micropolypodium、裂禾蕨属Tomophyllum,包括在由于属范围的扩大而产生以前贵州不产的4个属(连珠蕨属Aglaomorpha、修蕨属Selliguae、棱脉蕨属Goniophlebium和骨碎补属Davallia)。

3.3 基于PPG I系统种的系统位置变化

由于系统的变化,以前贵州产的2个旱蕨属Pellaea成员归到碎米蕨属Cheilosoria。2个荚果蕨属Matteuccia成员归到东方荚果蕨属Pentarhizidium。贯众属Cyrtomium中叶片先端羽裂的种类归到耳蕨属Polystichum。江南星蕨Microsorumfortunei(T. Moore) Li Wang、显脉星蕨Microsorumzippelii(Blume) Li Wang归入盾蕨属Neolepisorus。

猜你喜欢
亚科亚热带热带
热带风情
伊朗臂茧蜂亚科、茧蜂亚科、甲腹茧蜂亚科和小腹茧蜂亚科的新记录(膜翅目:茧蜂科)
《亚热带农业研究》2019年征稿简则
热带的鸟儿
T 台热带风情秀
“神秘的北纬30”解密
户撒刀
亚热带黄心树树木蒸腾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
热带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