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瞿维《花鼓》的成功之因

2019-01-06 02:35李素昕
戏剧之家 2019年33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花鼓

李素昕

【摘 要】中国当代知名作曲家瞿维在1946年创作的钢琴曲《花鼓》,是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本文着重探究这部作品成功的原因,通过总结其创作特征,引发笔者作为一个音乐学人对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推广方式的思考。对传统音乐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是我们年轻音乐学学子的使命与责任。

【关键词】瞿维;花鼓;花鼓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推广方式

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3-0041-03

中国著名当代作曲家瞿维(1917-2002)一生共创作了四十多部大、中型作品。他的音乐偏好爱国主义题材,常借鉴中国各地区民间音乐素材加以创作。其中,鋼琴作品、交响曲与歌剧是瞿维最为重要的创作领域。其赴苏联进修的经历使得他在专业技巧上得到了较深的造诣,尤其是在和声与复调的运用技巧上。他在进行创作时,将中国传统音乐素材赋予西方现代音乐的技术处理,这种借鉴与融合并不是单纯的移植和组合,而是表现出他创作思想中具有民族风格音乐的特质。此外,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人民群众的生活境况,其创作之源来自真实的生活体验,这也是他的音乐能成为广大听众所接受的现代音乐之一的重要因素。

音乐作品是时代的产物。《花鼓》这一作品是产生在解放区的最成功的钢琴作品之一,受到了中国音乐学术界及表演界的一致关注。目前国内与瞿维《花鼓》相关的主要研究文献有:于倩的《钢琴曲<花鼓>的创作特点分析》[1];李虻、唐粒齐的《钢琴曲<花鼓>赏析》[2],这些是对音乐本体进行了详细的技术分析。还有一些普及性较强偏音乐赏析类的文献,例如赵静、石征的《谈钢琴曲<花鼓>的艺术风格》[3]等。杨劲松的《花鼓文化视野下钢琴曲<花鼓>与<湖南花鼓>的比较研究》[4] 则将瞿维《花鼓》与同时期其他以“花鼓”作为核心材料的钢琴曲进行比较研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硕士论文和散落在不同期刊的作品从历史走向、时代意义发展的角度进行专题性研究。[5]由此可见,作曲家及作品《花鼓》都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记得最早接触《花鼓》是笔者幼年学习钢琴时,《花鼓》是规定的钢琴考级曲目之一[6] 。后来更为深入地研究这首钢琴曲是在武汉音乐学院本科学习阶段,老师在课上仔细分析了这首作品的创作技法与音乐特征。《花鼓》是武汉音乐学院《曲式》和《音乐分析》课程教材中的分析范例,同时也是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音乐院校教授《曲式》与《音乐分析》课程的作品实例[7]。

虽然,国内大多数音乐分析类教材内容多以西方作品为主。但是,《花鼓》作为少数的中国作品被收录其中。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作品才能受到如此重视呢?本文首先探究这部作品成功的原因,通过总结其创作特征,引发笔者作为一个音乐学人对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推广方式的思考。

一、《花鼓》的成功之因

(一)具有时代意义。研究《花鼓》的创作语境,必定要和抗日联系在一起。“卢沟桥”事件爆发后,大批的音乐工作者走上了斗争的前线,与原有的文艺工作者携手共同开辟了抗日文化运动。在此期间,大量的音乐人才得到发掘及培养,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音乐建设中的重要骨干,瞿维便是其中之一。在受到延安“鲁艺”精神的影响后,他特别注意提炼民间音乐的精华,寻觅群众内心深处所渴望的音乐语音。1946年创作的钢琴曲《花鼓》便是在民族危难的大环境中谱写出来的。[8]

全曲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题材新颖独特,内涵丰富生动,性格明快开朗,感情真挚淳朴。其作为瞿维钢琴音乐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二)创作素材选择恰当。我们都知道,瞿维《花鼓》虽然是一首钢琴独奏作品,但是作品标题与主要主题源于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素材——花鼓。花鼓又称地花鼓、打花鼓、花鼓子、花鼓小锣等。是中国民间的一种歌舞形式,通常是一男一女对舞,男的持锣,女的背鼓。伴奏以锣鼓为主,边敲打,边歌舞。花鼓的曲调都是根据当地的山歌和小调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鲜明的节奏,流畅的曲调,极其富有舞蹈性和歌唱性。不同的地区,花鼓的曲调、风格也各不相同。[9]

花鼓主要流行于湖南、安徽、山东、四川、山西、湖北、河南等省。有湖南花鼓、安徽花鼓、山东花鼓、四川花鼓、山西花鼓、湖北花鼓、豫南花鼓等多种类型。其中,安徽花鼓中的凤阳花鼓是所有分类中流传最广,同时最具代表的一个分支。瞿维先生的《花鼓》便是选用凤阳花鼓作为核心材料进行发展,并贯穿全曲。

(三)中西音乐文化的完美融合。《花鼓》使用中国民间凤阳花鼓的旋律素材,同时结合西方音乐的传统曲式加以结构处理。作品是一个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具体的结构图示如下。

整首作品按照快-慢-快的三部性原则进行呈现。开头14小节的引子,让左右手交替演奏连续进行的顺分型节奏和声音程及柱式和弦,与真正花鼓的双人间歇对敲产生呼应,渲染出喜庆红火的音乐氛围,烘托了主题热烈的气氛。同时,这一节奏型,贯穿了主题的呈示、转换、再现,直至结束。

谱1 引子部分:“锣鼓”节奏型(1-6小节)

全曲共由两个主题组成,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发展而成。第一主题在第15小节进入,《凤阳花鼓》的旋律分别在高低两个不同音区声部呼应奏出,仿佛听到秧歌场上的男女在欢欣对唱。同时,在和声层面追求中国民族五声调式与西方大调之间的交融,并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复调对位手法,明晰了旋律的走向性,也营造出闹秧歌的红火氛围。

谱2 第一主题首次出现(15-22小节)

第二主题在第78小节进入,由激烈的快板变为舒缓的行板,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性格对比,民歌《茉莉花》的音调在流动的十六分音符中时隐时现。作曲家在这里通过变奏手法对其进行运用,旋律虽有些变化,但其旋律骨干音得到了较完整呈现,因此原曲中的风格特色依然保留,体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谱3 第二主题首次出现(78-85小节)

再现部分作曲家通过复调形式将两个主题整合在一起,增强了旋律的丰富性和可听性。首次再现时第一主题在上,第二主题在下;第二次再现时两者互换位置。最后收尾采用引子中的锣鼓节奏,有指引舞者退场之意,统一全曲,同时也让听众得到听觉上的满足。

作曲家在创作中借鉴和应用了西方传统的音乐创作技法,同时着眼于民间音乐的主题旋律中,探索其中能与人民大众审美相适应的创作形式。如:对各种打击乐器的模仿、中国五声调式的应用,以及和声的民族化处理等手法,使整个作品具有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明显的民族风格。此曲无论是在瞿维个人的作品中,还是在中国钢琴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10]。

(四)作品的实用推广性。《花鼓》不仅是规定的钢琴考级曲目之一[11],也是各大音樂类专业高等院校所使用课程教材中的必备实例[12],由此可见,其本体所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除此之外,在中国作品钢琴独奏音乐会中也多选为演奏曲目,其较高的欣赏性得以体现。演奏者中不乏一些钢琴名家,如朗朗、陈萨等。

从该曲的创作可以看出,没有人可以否认民歌曲调在音乐创作中所起的关键作用,而瞿维的音乐创作观恰恰来自于此。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在动荡不安的战争变局中披荆斩棘,依旧保持着强有力的发展态势,作曲家们进行了更多样的创作实践,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推向更深广的领域。[13]而在这特殊时期,《花鼓》的出世绝非偶然,是历史沉淀发展的必然结果。作品中的核心是对“花鼓”这一中国民间音乐元素的使用,这一尝试,是对花鼓艺术表演形式的一种高度“描绘”与映射,一方面展现了作曲家对于花鼓艺术的正确理解和娴熟的作曲技巧;另一方面,也充分肯定了花鼓艺术中孕育着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在肯定和论证一个艺术家及其作品具有价值的同时,要深入思考并勇于提出其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14]那么,值得让人深思的是,就是这样一首享誉中外的钢琴音乐作品,为什么会在时光的旅程中逐渐消散呢?这一作品的逐渐黯淡是钢琴作品本身的消退,还是现今人们对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整体上漠不关心?

二、结语

音乐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它有着特定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而一个音乐作品由产生到流传,需要各个方面的沉淀积累。瞿维《花鼓》的成功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其蕴含的时代意义、选用的创作素材、对中西文化的完美融合,以及较强的实用推广性等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

在当下大环境的冲击下,大量的民间传统文化不断消逝,日趋灭亡,每个民族都面临着协调处理好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挑战。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拒绝现代化将导致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抛弃传统文化则将会没落。这就要求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思考如何在研究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做好传承保护工作。《花鼓》是一个作曲家通过创作作品达到保护、推广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目的,那么我们身处音乐学理论研究这一领域,又该如何去做呢?

据笔者调查总结后发现,音乐学学界目前主要采取民间艺人进校园、音乐文化展览、与现代化科技联姻,以及运用多媒体手段呈示等几种方式进行传承保护。笔者认为,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与市场相结合,激发大众群体的保护意识,加强整体性保护和个性自由发展相结合,注重艺术本体研究与自身发展并行,以更加科学创新的眼光去审视中国传统音乐。

对传统音乐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是我们年轻音乐学学子的使命与责任。想要让音乐理论在新世纪得到创新,就必须重新审视所研究的音乐现象、音乐作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去创新。精神层面的传承必不可少,但实用性的发展更为重要。市场经济的冲击越来越大,原生态的花鼓出现断层,近乎失传,中国传统音乐艺术需要市场成果化,适量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利用独有的特征打造专属品牌。要以现代社会所理解、所接受的方式进行创新和发展。同时,还可以发展更多国外的兴趣爱好者,让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10]于倩.钢琴曲<花鼓>的创作特点分析[J].科技信息,2008(20).

[2]李虻,唐粒齐.钢琴曲<花鼓>赏析[J].音乐课堂,2012(4).

[3]赵静,石征.谈钢琴曲<花鼓>的艺术风格[J].艺术教育,2008(1).

[4][8]杨劲松.花鼓文化视野下钢琴曲<花鼓>与<湖南花鼓>的比较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5.

[5]王乐乐.琴键上敲响的花鼓——瞿维<花鼓>与崔世光<花鼓>的演奏艺术上的对比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留钕铜.匠心独心,异曲同工——钢琴曲<牧童短笛>与<花鼓>的比较分析[J].齐鲁艺苑,2001(4).

谢皓珀.探析钢琴曲<牧童短笛>与<花鼓>的异同[J].音乐时空,2016(9).

[6][11]瞿维《花鼓》是老版中国音乐学家协会十级考级曲目之一。

[7][12]张璟.音乐作品分析实用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简明教程(上、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高为杰,吴春福.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9]窦端端.四首钢琴改编曲<花鼓>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13]袁月.瞿维钢琴音乐创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4.

[14]邢颖.琴键上的民族风——以瞿维钢琴曲<花鼓>为例[J].铜仁学院学报,2017(8).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音乐花鼓
淮岸花鼓情
姚锦新与《花鼓及其他中国歌曲》
幸福花鼓
花鼓灯小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