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逆反心理成因与改善

2019-01-06 06:38欧阳青
新一代 2019年21期
关键词:逆反心理中学生

欧阳青

摘 要:世卫宣言说:“健康是一种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能保持完全和谐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症。”科技革命带来了深刻的人类学变化,处在身心成长关键时期的中学生,他们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一些新现象,例如,逆反心理,叠加社会变化的不确定性,会加剧行为偏差,极端则可能向犯罪心理和变态心理转化。本文探讨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特点,对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路径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青少年身心发展有其自有的规律,12、3岁-18、9岁的青少年,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期。①是一个人成长的较为特殊的时期,是一个人身心变化、心理成熟和建设的的关键时期,是形成人一生的思维模式、情感模式、行为模式,个体成熟,由依附家庭走向社会独立,形成社会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心理波动较大,是最显著特征,身心发展路径不可预测性增加,心理健康问题集中爆发,心理建设的问题突出,也容易形成群体性的行为特征,进而在社会稳定层面产生影响。因此,这一时期的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需给予特别关注。

在我国,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又恰好是在中学期间,学校是他们最主要的生活场域,某学校根据我国修订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584名在校学生,就人格倾向八个方向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习焦虑43%、人际焦虑36%、孤独倾向13%、自责倾向9%、过敏倾向2%、身体症状9%、恐怖倾向2%、冲动倾向7%。

再看2011年山东高密985名不同年级学生的《中学生逆反心理调查问卷》测评结果,68.9%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29.5%的学生“经常存在”逆反心理。②在中学阶段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逆反心理现象的存在又犹为突出。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逆反心理(Reversal Mind)在心理学上又叫控制心理,它是指行为主体按照特定的标准或社会规范对人们进行引导和控制时,行为客体产生的反向心理活动。表现为人们对某事物(内容和形式)持对立、抵触、反对态度的心理状态。在个体成长的不同时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和叛逆行为,逆反心理不唯青少年所独有,但确为青少年最彰显,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最为强烈。

遗传、环境、教育是影响心理发展的三要素,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同样来自于其个体身心成长、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极端的逆反,也必然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中学生本体视角来看,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向。

(一)主观因素

中学阶段,青少年生理发育激变,成人感促其心理“断乳”,自我意识异常强烈,探索自我和发展个性,是这一时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因素,集中表现在他们心理发展的不平衡状态:1.因年龄和经历的局限,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是不全面的,自尊心虚荣心又强,易固执己见,走极端钻牛角尖;2.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据主导地位,思维批判性有所发展,但感性、主观性经验仍然是其思维的主体方式,感情用事、情绪反应时常代替理性认知;3.生理突变,自我探索显得非常急迫,对变化及新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过强,则易导向“禁果逆反”,越禁止则越想尝试。“早恋”就是典型问题;4.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高级需要增多,交往的需要、理解成就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等等发展较快,但隘于客观环境的阻碍,意志品质不够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还处于建设时期,易产生挫折感,导致易怒、情绪低落、抑郁等消极心理,消极情绪的持续扩大,则导致“反控制情绪”的膨胀,以达到自我的心理防御和保护。

(二)客观因素

中外研究表明,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而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比较系统的影响活动,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向和速度。家庭教育和学校环境是学生心理成长的核心环境,不良的家庭教育、不当的学校环境是中学生极端逆反心理形成主要因素。

家长制思想长期存在于中国家庭中,对子女的教育专制武断简单粗暴,缺乏民主意识,孩子犯错,无处倾诉,父母的责骂甚至成了惩罚的帮凶;望子成龙的期望值过高,对孩子要求过严,时常超出了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孩子独立意识渐强,若家长应对孩子变化的能力和意识没能同步,或因工作繁忙鲜与子女思想交流,或所谓交流只不过是家长单方面的指点、教育,都会引起青少年的反抗。

学校不良因素,有的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不当,教学活动脱离了教育的本质,只重知识的传递,而漠视了教育身心发展的功能,使学生对教育本身产生反感;有的教师不尊重、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体验,一味强调师道尊严,使学生对教师缺乏情感上的认同;“分数至上”严重压缩了学生人格成长空间,除了分数,其它都被教师苛责,破坏了学生对教师的基本信任。长期和重复的负面情绪,必然导致学生厌学逃学,不断为维系自尊而产生反抗的心理。

青春期学生与父母的感情联系会减轻,他们希望独立,倾向伙伴交往,对同辈群体产生依赖,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烈度就非常高。而青少年群体因其心理发展的特点,趋向于提供反权威的支持;为表自己的独立性,追求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在课堂上以“忤逆”老师为荣,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而在群体内,又倾向于接受群体权威的领导,盲目追随,一旦核心人物的言行偏差,群体也误入歧途,那些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都是根植于学生群体的不良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网络生活时间、空间占比加大,通过网络接受信息和知识的数量巨增,媒体宣传影响力空前加大,而大众传播媒介在内容选择、内容制作、内容传播时,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中學生辨识复杂信息的能力又有限,接受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加剧;媒体对利益的追求,不断强调新奇,势必带来非主流甚至异端的宣传,中学生好奇心强,就极易让一些中学生形成反文化心态、反文化意识。

三、改善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路径

首先,要科学认识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存在,是客观的,按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青春期是人们心理成熟的第二个关键期,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探索自我和发展个性的时期,此时青少年遇到各种成长的心理困惑并表现出各种防御行为,逆反心理是他们用来应对自己成长所需的一种自我防御、自我保护的手段。中学生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特征,是青少年心理特征的一个较为突出的表现,是青少年伴生性特征,是有其积极性和合理性的,是需要我们采取正视和接纳的态度来进行研究,而不应该肤浅地以心理问题的定位来批判它。

正确的态度,正确的指导思想,才可能形成正确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中学生要学习了解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强化自我认知,增强主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培养多向思维,学会从多方面去认识事物;二是学会宽容,适当反思,懂得过分看重自己的内心体验、过分敏感自己的情绪是需要自我调节的;三是注重培养自己的意志力,有意识地运用辩证思维、逻辑思维方式,客观分析社会现象,多思多看,不盲目下结论,不冲动作决定。

而家庭、学校、社会,要提供有效的保障。老师和家长,也要注重学习,要学习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科学理论,学习符合时代要求新的教育理念,坚持用情、用爱、用智、用心来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特别要注意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尊重学生自主、独立性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自尊、被认可的成长需求;二是,教师和家长要注重沟通教育方式的转变,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认真的分析,冷静对待,对于青少年不同的看法,要平等地与他们谈心,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他们一起分析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更要宽容有耐心,允许学生逆反的反复;三是,培育逆反学生成长良性环境,从同辈群体的教育入手,组织优秀学生形成团体动员小组,用积极阳光正能量的活动感染带动问题学生,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的作用,运用组织优势,提供有效的支持;四是,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在全社会加强对媒体的管控力度,完善网络立法,建设清朗网络环境,减少对中学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美]埃里克森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年12月出版.

[2]《关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测评及教育建议》王玉兵《教育与测评》2011年4期.

猜你喜欢
逆反心理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例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减轻与消除
补课风波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影响及对策研究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