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促陪伴,破解“多动症”

2019-01-06 02:19瞿春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35期
关键词:亲子关系陪伴

瞿春红

〔摘要〕很多青少年走上歧途都是因为父亲或是母亲的缺席,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他们更需要父母的陪伴。帮助问题青少年的方法就是“陪伴”。文中用“陪伴”法展开对一个问题儿童及其家人的心理辅导,唤醒家人的“心灵陪伴”:通过“亲子悦读”认知疗法,改变一家人认知上的偏差;通过班主任以身作则的“家教指导”,改善家庭亲子关系;通过“焦点解决取向”,帮助家人从“失败”的角度转到从“希望”的角度来看待事情,提升孩子的学习动机,最终成功地让他摘掉了“多动症”的帽子,变成他和家人们向往的模样。

〔关键词〕陪伴;问题儿童;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5-0066-03

每个家长都曾经是一个孩子,长大之后为人父为人母,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陪伴孩子成长。有一项事实是不容忽视的:很多青少年走上歧途都是因为父亲或是母亲的缺席。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他们更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的陪伴可以给他们带来安全感以及心灵上的抚慰,给他们一定的指导,稳定他们的情绪。

四年级刚接班时,我遇到了一名特殊的学生——小易(化名)。报名那天,他暑假作业一份都没交,我问为什么,他说:“我有多动症,不用做作业的。”和他家长联系,他外婆告诉我:孩子父母离异,孩子妈忙着赚钱养家,没空管孩子。最重要的是,医生诊断孩子是多动症,孩子的确不是读书的料,只要在学校不出事就行了。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对他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中,我提取到一些积极的因素:从前任班主任口中,我得知那三年中,只要老师一刻不停地盯着,小易能够完成作业,基本的记忆力也没问题;期末考试中,除了语文的阅读、数学的应用之外,其他都考到了合格。与小易母亲的通话中,我听到了她一千一百个“无法照顾孩子”的苦衷,但我还是从她一个劲拜托我多照顾孩子的请求中看到了希望——母亲还是在意孩子的,内心深处,她非常希望孩子能变好,只是一来自己常常在外没有时间管孩子,二来难得管一次又几乎看不到效果,索性破罐子破摔了。从外婆口中,我得知小易放晚学后,经常逗留在外和小伙伴们玩游戏,很晚才回家吃饭。班里的学生反馈,小易颇有同学缘,不管男生女生,都喜欢与小易合作。也就是说,小易不但不存在人际关系障碍,而且人际关系很有可能会成为改善多动症的一份助力。

全面透析小易的人际网络后,我决定用“陪伴”法展开对小易及其家人的心理辅导,唤醒小易家人的“心灵陪伴”:通过“亲子悦读”认知疗法,改变小易及家人们认知上的偏差;通过班主任以身作则的“家教指导”,改善小易的家庭亲子关系;通过“焦点解决取向”,帮助小易及家人从一个“失败”的角度转到从“希望”的角度来看待事情,提升小易的学习动机,最终成功地让小易摘掉“多动症”的帽子,变成他和家人们向往的模样。

一、“悦读”陪伴,潜移默化调整认知偏差

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我们发现亲子悦读活动是开展课外阅读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其功能却远不止此。亲子悦读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阅读活动,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不仅能让孩子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品格,也能促进亲子沟通,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有鉴于此,我在班里启动了“亲子悦读”班本课程,通过这一课程的全面实施,变“隐性陪伴”为“心灵陪伴”。

小易没有父母支持,我先行一步,成为小易的代父母,每天放晚学后留小易一小时,和他一起读书四十五分钟。最后十五分钟,我都会和小易分享一下读书感受,拍下照片或视频,上传到班级群。一方面,作为“亲子悦读”范例,引导或是激发家长们更有效地开展亲子悦读。另一方面,我也期待这是对小易家人的无声提醒,希望用我的行为唤醒他们的陪伴,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每隔两周,我通常都会通过“刻度化”激励小易:“1代表多动控制了自己,10代表自己控制了多动。”让小易自己给自己打出分数,并设定第二天能达到的数字,当他达到时表扬他,同时引导他谈谈自己是怎么做到的,鼓励他继续前进。一段时间内数字没有变化,那么,至少肯定他没有退步;当数字出现下滑趋势,我就引导他想一想之前是怎么做到的。有一次,小易提出,比起看书,他更喜欢听我讲故事,说我讲得生动。于是,我和他约定,只要数字保持稳定,每周奖励一个故事;如果数字有提升,根据提升幅度添加故事。到了四年级下学期,小易在课外阅读时,“多动”症状已经消失了。

二、家教指导,循序渐进渗透正面管教

通过“亲子悦读”,小易的家人对于“多动症”的迷信已经有所松动,他们也愿意相信小易的“多动症”是可以治愈的,但是他们更需要小易的家庭作业也能像阅读一样自主积极地完成,而不是外公全程监督,期间还要不停地催、骂,甚至打。这样的过程太痛苦了,难怪外公更喜欢外出打麻将了。但是,小易已经习惯了大人陪做作业,只要旁边督促力量消失或是减弱,小易的笔会自动停掉,陷入无法自控的“多动”状态。

对此,我决定借助小易的人际关系网,向家长传达正面管教理念。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积极运用尊重与合作管理,培养孩子的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刚开始,我全程督促小易杜绝一切与学习无关的小动作,促使他尽快完成作业。完成后,我适当表扬,同时组织他喜欢的活动——篮球、手指游戏、枪击游戏等,让他尽情享受与同伴的相处时间。下一次作业,我会事先提醒他:“好玩的游戏等着你哦,你的伙伴们等着你哦!加油,把时间省出来活动啊!”学生们在我的影响下,也会在旁边给小易打气加油:“小易,我们等你哦!”如此监督了一段时间后,我不再全程监督,而是根据小易快要完成的情况从五分钟开始放松,一旦小易在无人督促的情况下按时完成,我就热情表扬:“你太棒了,你居然能够控制困扰你的能量五分钟!”同时问他怎么才能做到比困扰“能量”更强大,鼓励他一分钟一分鐘地拉长自我控制和管理的时间。通过这样的方式,我让小易自己意识到:老师督促他做作业,就是为了帮助他管理时间,让他学会做时间的主人,能够自己主动安排好学习和娱乐,每天都有自由的时间和同伴一起游戏。

另外,在管理过程中,我发现,只要是简单的抄写类作业,小易的自控力会比较好。于是,对小易的家庭作业我尽量安排练字、抄写、听写等基础作业,便于小易的外公能轻松管理。

作业“小秘方”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小易家人明显感觉到了小易的变化,他们也有了新的希望——希望小易不仅正常,还要向优秀进军。但弊端也出现了,在充分信任与配合的基础上,他们变得更依赖我了,他们认为,是我的介入才使小易产生了向上的力量。只有我继续这样管理小易,小易才会“脱胎换骨”。但这不是我的目标,我的介入绝不是为了与小易捆绑在一起,用班主任的威信迫使小易听命于我,达到我的要求。恰恰相反,我的介入是为了让小易停止将自己视为失败者,去发现自己的潜力,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变化是由自己创造的,而不是老师给予的。那样,他才会变得更有动力去改变自我,从而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换言之,当我的辅导方案一和辅导方案二产生效应后,我开始考虑,如何在一个恰当的时机结束我的心理辅导,同时让这次结束变成教育小易的新转机,促使小易往我预期的方向发展。

三、“信”好有你,焦点取向提升学习动机

按照焦点解决取向进行思考时,我们会发现,解决之道正蕴含在学生本人身上,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胜任能力”而非缺陷,学生一旦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支持,教师就可以获得学生更多的合作性行为,从而使学生成为自己的专家,一手创造自己的成功。这样的方法同样适合于获取家长的合作。我决定找到这样的“胜任力”,一方面顺利结束我的心理辅导,另一方面帮助小易和他的家人们提升自我功能和信心。

转机出现在“三八”妇女节,我要求孩子们在这一天给自己的女性家长送出一份惊喜。“三八”前夕,小易的情绪就一直不怎么稳定,总是静不下心来看书,连他喜爱听的故事也听得心不在焉。我放下书本,笑道:“小易打算送什么惊喜呢?”他不吭声,过了一会说“我不想送。”我一怔:“为什么?”他又不吭声了,不过眼圈慢慢红了起来。联系他的家庭情况,我隐约猜到是他家里出了什么事。于是我蹲下来,望着他的眼睛道:“不送给妈妈,也可以送给外婆啊!外婆那么疼你,你送给她惊喜,她一定会很开心的。”“她和外公吵架了。”小易抽抽搭搭地哭了起来,“这几天两个人都不理不睬的,我怕他们也离婚,我就没有地方住了。”我听得心都酸了,任由他宣泄了一下,待他有点平静下来,才继续说道:“看来,这次外公外婆也需要有人帮他们一下了。”小易点点头,但随即又沮丧了:“可我想不出办法呀!”“别着急,让我们来列张表,把我们两个人能想到的办法都写下来,然后讨论一下,你看好不好?”

我们列出了几条办法,最终决定用写信的方式,我指导小易给外婆写一封信,信里写着:“外婆,我不懂事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离了婚,到现在为止,我都不知道爸爸长什么样子。妈妈呢,为了把我养大,每天辛辛苦苦地外出工作,有时候我一个月都难得见到她一面。我最亲的人,就是你和外公。可是现在,连你们都吵架了,如果你们也离了婚,我就真的无家可归了。外公,外婆,求求你们和好吧,不要再互不理睬了。”但是外婆不识字,所以就要拜托外公读给外婆听。小易呢,动手做了一间温馨的小房子。我们把写好的信放在小房子里,由小易送给外婆。第二天,八点多,小易姗姗来迟,他站在教室门口,脸上还是那副酷酷的表情,但是整个人却是放松的。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后来他告诉我,外公读着信的时候,三个人都流泪了,外公外婆也和好了,他们不会离婚了。

关于“三八”节送惊喜的事,我指导孩子们写成了作文,小易一反以前忙着做小动作不写作文的常态,握着笔洋洋洒洒写了两面多,写到动情处,还不时地抹着眼泪。我把他这篇情真意切的作文修改了一下,投稿到《萧山日报》,结果被刊登出来了。拿到报纸和稿费的时候,我郑重地交给小易,让他一定要交给他的妈妈。几天后,我接到了小易妈妈的电话,她在电话里一边感谢一边哭,说自己对不起小易,还说真没想到小易能进步到这样,并保证自己再忙也要抽空多陪陪小易,管管小易。她说到做到,接替了“亲子悦读”中我的位置,尽管依然经常外出,但她会通过手机听小易谈书。有时候,两人还会开通视频,母子一起身处两地静静地读书,偶尔目光交流一下,这样的画面很温馨。

我的“陪伴”落幕了,小易的“多动症”也没有复发:课堂上不但能够静下心倾听,还会时不时地举手发言;课堂作业碰到困难时,也会主动问老师或同学。至于我播下的那颗故事的种子,也在悄然成长,小易从爱听故事发展到爱上阅读,除了男孩子的打仗游戏,他最爱的就是看书。

小易进步最大的就是写作,后来,他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萧山区青少年宫征文比赛,并获得了三等奖。在学校收获节那天,我们邀请了小易家长参加,当小易家人目睹小易从校长手里接过奖状和书券时,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真正的亲子陪伴,绝不是人在心不在的隐性陪伴,而是父母跟随孩子,陪同孩子做适合孩子年龄发展需求的事情,親子互动,既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支持,同时又不断反观自己,实现父母的自我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一实验小学,杭州,311202)

猜你喜欢
亲子关系陪伴
陪伴
朱丽仙:用爱陪伴,一路成长
一只狗的终生陪伴
“陪伴”等十二则
陪伴
陪伴,是我能给你最好的礼物
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屏蔽父母现象探析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亲子关系解读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