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学生生活处理教材内容

2019-01-06 03:37袁军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爸爸妈妈教材生活

袁军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时必须源于生活,反映孩子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展开互动对话,在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获得发展,以提升孩子的生活。

情景:课堂对话交流,感知父母辛劳

师:我们的爸爸妈妈一天中都做了什么?大家课前都调查了吗?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爸爸、妈妈一天中都做了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说。

师:你有什么话想对爸爸妈妈说吗?他们为了我们这样操劳,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爸爸妈妈呢?

生:自主思考,组织小组讨论。

生:全班交流。

师相机引导:能具体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吗?你刚才说的能做到吗?

体会:笔者认为,本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两大特色:

1.立足当地儿童的生活、学习实际,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教学前,我结合本地打工人员多,有许多学生跟着老人生活等实际情况,对教材中不适合学生生活、学习实际的典型事例、话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删除、更改,使之更贴近当地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发。师生成了教学资源的创生者,教材真正成了学生进行思想活动所凭借的话题和范例,给学生活动以启迪。

教材中原来设计了这样几个话题

1.如果我能自己洗衣服,爸爸妈妈就可以__________________;

2.早晨,如果我能学会梳头,妈妈就可以(干什么)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我能自己上学,爸爸上班就不用绕路,就能__________;

4.如果我能早点起床,爸爸就可以在家喝碗热粥,就能_______。)。现在被我改成了:

1.如果我能自己洗手帕、洗红领巾,_______就可以_______;

2.如果我能早点起床,能自己上学,_______就能______________;

3.早晨,如果我能学会梳头,_______就可___________________。”我这样做有以下四点考虑。考虑之一:在现在的家庭中,让三年级的小学生洗自己的衣服根本就不现实,将洗衣服换成洗手帕,洗红领巾就更有生活性,就更能体现该德育课程的针对性。考虑之二:第3、4两个话题,学生在讨论时往往会有雷同交杂之处,于是,我将之合并成了一个话题。考虑之三:我校有部分同学爸妈在外打工,孩子是跟随爷爷奶奶等人生活的,如果就用教材中的話题引导学生替爸爸妈妈着想,那这部分孩子在上课时去说什么,为谁着想?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该课程学习活动的主体,都有话可说就成了一张“空头支票”。于是,我将每个话题后的“爸爸妈妈就可以怎么了”去掉,留出了更多的“空白”来让学生尽可能地少受限制,大胆讨论,说真事,道真情。考虑之四:这三个话题应引导学生去明确“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两个层面,即:会做的坚持做,不会做的学着做。调整了话题的顺序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

对教材“自己的事自己做”部分有关“晚上”和“早晨”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话题,我也调了序。引导学生先讨论“早晨”的话题,再讨论“晚上”的话题,也有我自己的思考。其一,从早到晚,顺应了我们每个学生的生活规律;其二,在学生讨论“晚上”的话题时,利于老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学生生活其中的情境:夜幕降临了,月牙露出了笑脸,星星也向我们眨着眼睛呢!在这样的情境中再让学生讨论“晚上,如果我的作业做得又快又好,________就能_______________。”学生就可以从体谅爸爸妈妈等人的角度出发,找家中的事做,为他们分忧解难,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引导学生将自己能做到的事写在“星星”上,并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样做,非常有利于学生养成对父母、家庭和自己生活的初步责任感。

教学至此,如果按教材思路,是让学生想想“哪些自己的事是你自己做的?还应该做什么?”然后完成相关表格。我认为按教材思路教学,学生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重复前面的内容。于是,我将之更改为“为爸爸妈妈他们着想,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对于教材“不做小麻烦”部分的四幅图,我选取了学生中经常发生的“挑食”“打电话叫妈妈送红领巾”“在外乱吃东西,肚子疼了”三个内容组织学生讨论,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道德,学会更好地生活。而对于“小朋友打架,告诉对方家长”这种情况,在我们小学生中一般较少出现。我们都知道,小朋友打架一般都是你打了我一下,我立即打你一下,自己决不能吃眼前亏。故此删除了这一内容。

2.转变师生角色,创新教学方式,促师生德行共进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自己的事自己做”环节设计了“设身处地地为父母想想”这个环节,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真实思想的交流、沟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如在讨论“晚上,你还做了哪些自己的事”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引导不会做这些事的学生向做到了这些事的同学请教,进行生生间的交流。再如教学“不做小麻烦”这个环节,在学生讨论明白了图上孩子的妈妈等人的麻烦后,我做了这样的引导:“你有什么话想对图上的小朋友说吗?”“你们同意他(前面说的同学)的说法吗?为什么?还有补充吗?”“学了这三幅图,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学生你对我的发言给予肯定,我对他的看法发表见解,在思维的碰撞中、情感的体验中学会了怎样去体谅父母长辈。

讨论“设身处地为爸爸妈妈想想”这个环节的前三个问题时,学生对于“会做的坚持做,不会做的学着做”这个道理的得出是个难点。此时,教师不妨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道讨论,尽可能多地启发大家谈自己的体会、收获。学生实在得不出了,教师再以学生的身份说:“这些自己的事,我会做了就________”,将后半段话留给学生。在学生明确了后,教师接着向学生求助:“如果我不会做,那怎么办呢?谁来帮帮我?”有了老师的提示,再加上老师真心地向学生请教,谁都乐意去帮老师解决问题。“听了你的话,我明白了:不会做的要学着做。你们认为呢?”师生的德行在这种“你、我、他”的互动式对话中得以共进。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爸爸妈妈教材生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面对爸爸妈妈的期待
我想让爸爸妈妈吵架
我和爸爸妈妈比童年
我的爸爸妈妈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