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9-01-07 00:59王娟英
中兽医学杂志 2019年9期
关键词:幼龄茵陈病畜

王娟英

(甘肃省灵台县什字镇畜牧开发服务站,744404)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属微生物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多呈急性经过,以黄疸、血尿、粘膜和皮肤坏死及短期发热、迅速衰竭为特征。

1 病原

钩端螺旋体非常纤细,具有浅而密的螺旋,菌体两端呈钩状弯曲,形如“C”、“S”、“X”,有时呈“8”字形,能运动。

在家畜致病的钩端螺旋体较重要者有:黄疸出血性钩端螺旋体,犬钩端螺旋体,黄疸贫血钩端螺旋体和猪钩端螺旋体等,此外,尚有其它许多血清类型,因地区而有不同的分布。菌体对各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大,日光照射能在0.5-2h内将其杀死,加热至56℃可于半小时内死亡。菌体对低温有抵抗力。在尚未腐败的尿内,钩端螺旋体能生活数天。本菌在许多化学药剂的作用下迅速死亡,如20%酒精、2%盐酸、0.5%石炭酸、0.25%福尔马林、0.1%升汞,均可于5 分钟内使其死亡。

自然感染本病者除人外,还有银狐、灰狐、牛、绵羊、山羊,其次为马、驴、骡、猪、犬、水牛、猫、鸡等。实验动物中,幼龄豚鼠、仔兔等均甚敏感。野生鼠类也易感,并能长期带菌。

2 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生于春、夏和夏秋之间,但有些地区全年都可发生,虽地方流行性。地方流行的严重程度与动物的简养管理条件以及使役情况有关。各种年龄的家畜均可以得病,但以幼龄者居多。在土壤及水呈碱性或中性的亚热带、温暖的低洼沼泽地区或潮湿地区,更有利于病原体的存活,故多发生本病。

传染来源为患病身及带菌的动物(许多患病动物,可以成为长期的带菌者,如牛体内120d,马体内102d),它们主要从尿中排出病原体。啮齿类(包括家鼠和野鼠)在本病的传播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们同被污染的水源可形成自然疫源。

自然感染多经消化道,由污染的饮水及饲料而传染。也可经皮肤、精膜传染。食肉动物(狐、犬、猫等)常由于食病肉或捕食带菌的鼠类而感染。

3 临床病状

本病的潜状期随不同的动物而异:马2-20d,绵单及山羊4-5d,狐2-12d,犬10-20d。犊牛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8d,自然病例可能略长些。

钩端螺旋体病多为急性经过,主要见于幼龄动物。病畜不食。体温仅在初期升高,体温减轻,贫血。黄疸和血尿并不常见。常有全身水肿,便秘,尿深黄或橙红色,孕猪流产,胎儿多于胎内死亡后流出。流产动物卧地不起,食欲不振,经1-2周后才能复原。

4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可见粘膜贫血、发油脂样光泽。有的粘膜染成不同深度的黄色。常见到皮肤坏死。口腔中可见坏死性溃疡。剖检尸体时,皮下胶样浸润及出血。肠道粘膜及浆膜有大量出血,胸、腹腔内有黄色液体。肝通常肿大、松软,呈黄色或色调不匀,质脆弱。胆囊均可膨大,常充满粘稠暗绿色胆汁。肾脏增大数倍,被膜很易剥离,组织柔软脆弱,切面髓质与皮质界限不清,有灰色小班。肺微肿。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肺染成黄色。血液稀薄,血凝不良。

5 诊断

急性钩端螺旋体病具有比较典型的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特点和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最后确诊,须进行血清疑集试验。病畜血液中的抗体在病后3-8 天出现,于第12-17 天时滴度最高,动物痊愈后,抗体在血液中可存留较长时间(500 天以上)。此外,尚可进行补体结合反应诊断;病的早期可采取血液或尿,病畜死后可取肝、肾,进行病原体的镜检和分离培养。

6 治疗

本病采用抗生素治疗有较好疗效,除用大剂量抗菌素外,还要结合对症治疗。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毒、健脾利湿为治则,中药方剂举例如下:

6.1 处方一:茵陈汤:茵陈30g、栀子10g、大黄10g、泽泻25g、猪苓15g,煎汤候温灌服。

6.2 处方二:茵陈黄连解毒汤:茵陈30g、大黄10g、黄连10g、黄芩15g、黄柏20g、栀子15g,煎汤候温灌服。

7 预防

平时应禁止将病畜和痊愈动物输送到安全的地方,从发生过本病的地区购入家畜时,须隔离检疫30 天。不许健畜进入发病的牧地和饮水处。禁止用患畜及带菌者的生肉以及其它未经无害处理的产品饲喂肉食动物。

改善饲养管理,派专人管理专设的饮水处。被污染的畜舍、运动场及用具等,用3%来苏儿、2%苛性钠溶液或20%石灰乳等进行彻底的消毒。粪便收集起来堆积发酵。污染的水源要严格控制。病畜厩舍内及其附近应注意消毒和灭鼠,以防病菌的传播。由病畜、可疑病畜或痊愈动物取得的肉及乳,必须无可见变化并充分煮熟后才准食用。工作人员必须遵守个人卫生,以免受到感染。

猜你喜欢
幼龄茵陈病畜
基于多光谱图像的幼龄白木香含锌量无损诊断
浅谈幼龄动物的营养与免疫
不负春天
湿热黄疸有茵陈
牛羊急性瘤胃臌气的治疗
牛羊急性瘤胃臌气的治疗
浅谈微生物制剂在幼龄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家畜疾病可用蒸气疗法
家畜疾病的合理辅助疗法分析
二月茵陈最为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