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合并格林- 巴利综合征1 例

2019-01-07 01:23陈耀凯吴玉珊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巴利双下肢神经病

何 坤,陈耀凯,刘 敏,吴玉珊

作者单位: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重庆 400036。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性多发性神经病变已成为HIV感染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是世界范围内发生神经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因此,HIV被视为神经疾病患者的潜在原因。根据感染阶段,HIV感染可见多种类型外周神经病变。格林-巴利综合症(Guillain-Barré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急性炎症性免疫介导的外周神经系统疾病。现就我院收治1例艾滋病合并格林-巴利综合症的病例进行报道,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56岁,已婚,既往体健。因2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麻木,伴小腿部、双侧膝关节、腕关节疼痛,1周前出现咳嗽、咯少许白色泡沫痰,伴气促、胸闷不适,无发热、头痛、头晕、腹痛、腹泻,无晨僵等不适入院。外院确诊艾滋病,未进行抗病毒治疗。

入院查体: 轮椅推入病房,氧气袋带入,T 36.3℃,P 82次/min,R 21次/min,血压154/99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稍促,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腹未发现异常。双上肢肌力、肌张力均正常。双下肢皮温略低,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痛觉略减退,无法站立。双下肢无水肿。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双侧腕关节、膝关节X线平片未呈现明显异常。头颅MR平扫+增强:考虑双侧基底节区、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多发缺血灶可能性大,脑萎缩。脊柱MR平扫:颈腰椎轻度退行性变。胸部CT:双肺支气管血管束增多增粗,左肺舌段少量斑片状影。实验室检查结果:血气分析pH7.39,PaCO241 mmHg,PaO267 mmHg,HCO3-24.6 mmol/L,BE -0.2 mmol/ L,SpO293%。血常规、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流式细胞:CD4细胞数119/μL,CD8细胞数563/μL,CD4/CD8为0.21。自身免疫抗体(MCV42轻度升高、抗CIQ、核小体、ANA及自身抗体谱异常,DS-DNA无异常)。抗链球菌溶血素、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均阴性。3次痰抗酸杆菌涂片阴性。结核潜伏感染阴性。EB病毒、巨细胞病毒阴性。

病情发展及治疗方案:入院后根据血气分析及临床症状,患者存在低氧、血压高,予以吸氧、监测血压,同时止咳、祛痰、平喘,营养神经治疗。但患者下肢麻木情况逐渐加重,肌力减退,仅有Ⅲ级,腱反射减弱,同时出现呼.困难、 吞咽 困难,入院.第3.和第6 天分别进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CSF)压力分别为190 mmH2O(1 mm H2O=0.098 kPa)、170 mmH2O,CSF生化结果均提示细胞-蛋白分离。结合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考虑艾滋病合并格林-巴利综合征。入院第7天予以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0.4 g·kg-1·d-1,连续5 d。同时继续营养神经,预防并发症。治疗5 d后患者双下肢麻木症状明显缓解,双下肢肌力Ⅳ级,腱反射可引出,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症状明显缓解,再次行腰椎穿刺检查显示颅内压正常,CSF生化提示蛋白值较前明显下降。入院第15天患者可坐立、可进流质,启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替诺福韦 /拉米夫定/依非韦伦)。入院后第29天患者可站立、搀扶行走。

2 讨论

HIV感染可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感染不同阶段,引起外周神经病变类型不同。格林-巴利综合征和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主要发生于HIV感染血清转化时或疾病早期。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是HIV感染患者中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有文献指出,在艾滋病患者中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高达30%[2]。而格林-巴利综合征往往发生在HIV感染早期。查阅文献,一名57岁女性,出现腰部向腿部放射疼痛,行动不便,感肢体无力,发病前4 d有病毒感染史,最初被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治疗后出院。17 d后,患者因出现进行性上下肢无力、腱反射消失和感觉丧失而重新入院,被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并且意外发现其HIV阳性。该病例强调了在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中考虑病毒诊断的重要性,包括HIV。因此,英国艾滋病协会(BHIVA)指导方针指出,应该对患有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患者进行HIV感染筛查[3]。因为该综合征往往是患者感染HIV的首次表现[4-5]。当然,格林-巴利综合征也可在慢性HIV感染中出现[6-7]。据文献报道,在1例慢性病例中,患者在停止了ART 3个月后出现肢体无力症状。另一例慢性HIV患者在开始ART 2个月后出现格林-巴利综合征症状。

对于艾滋病患者,体内HIV破坏自身免疫系统,同时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有直接和间接的神经毒性作用[8-10]。神经传导研究揭示了与HIV阴性患者类似的模式。HIV相关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史,检查和临床疾病过程与非HIV相关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类似。治疗方面同样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0.4 g·kg-1·d-1,5 d后适时启动ART。HIV感染期间,神经系统症状与CSF中高水平的HIV RNA相关,血液中HIV RNA水平与CSF中HIV RNA水平相似。这些症状通常随着数周内HIV RNA水平降低而自发消失[11]。因此,ART药物应选择透过血脑屏障率高的药物,利于疾病转 归。

本例中,患者发病前已发现感染HIV,随后出现进行性四肢麻木、肌力减弱,腱反射消失、感觉障碍,最严重时出现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实验室检测血电解质显示血钾正常,可排除周期性瘫痪。患者有感觉障碍,血清肌酸激酶或乳酸脱氢酶均正常,排除多发性肌炎。行头颅、颈椎MR检查排除脊髓受压及颅内肿瘤等病变,腰椎穿刺抽取CSF化验结果显示蛋白明显升高,细胞数正常,出现 “细胞-蛋白” 分离现象可排除急性脊髓炎,故作此诊断。予以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5 d,启动ART。患者症状明显缓解,预后良好。

综合我院病例及相关文献研究后发现对于艾滋病患者,发病初期出现周围性神经病变概率高达50%,大多数患者出现轻度神经系统表现包括认知障碍、运动受限和神经病变,并倾向于与治疗同时症状缓解[11]。极少数会出现严重神经系统病变如格林-巴利综合征,其严重程度与CSF中HIVRNA水平有关,诊断明确后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5 d,同时应尽早启动ART,随着CSF中HIV-RNA降低,神经系统症状可逐渐缓解或消失。但HIV阳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长期结局证据不足。有人提出,与HIV阴性个体相比,HIV相关格林-巴利综合征可能更频繁的反复发作[12]。对于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艾滋病合并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在对症处理同时,也应完善CSF HIV-RNA,尽早启动ART,追踪临床症状与CSF中HIV-RNA相关变化、预后及疾病复发情况,从而延长生命,改善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巴利双下肢神经病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中医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老年人防跌倒要当心周围神经病
股骨颈截骨时保留残端的长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评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越测越开心
请您诊断
你是“神经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