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俞穴刺血拔罐治疗癌性疼痛及对免疫调节的研究分析

2019-01-07 01:57张秀凤张龙王海滨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17期
关键词:癌性俞穴调节作用

张秀凤,张龙,王海滨

(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山东日照276800)

癌性疼痛是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针对癌性疼痛的主要治疗方案为三阶梯止痛疗法,可使90%癌性疼痛得到有效缓解,75%以上晚期肿瘤患者的疼痛得到较好控制。阿片类镇痛药作为癌性疼痛患者的常用止痛药,虽然疗效确切,但因其有严重的不良反应、成瘾性及耐药性等弊端,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通过对背俞穴进行刺血拔罐,不仅可以使肿瘤患者的疼痛得到显著缓解,而且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1 背俞穴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黄帝内经》阐述了五脏与背俞穴的关系:“胸中大俞,在杼骨之端,肺俞在三焦之间,心俞在五焦之间,膈俞在七焦之间,肝俞在九焦之间,脾俞在十一焦之间,肾俞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背者,胸之府也。《灵枢·卫气》云:“气在腹者,止之背腧。”脏腑的疾病可通过气血反映于背部,而通过刺激背俞穴,可治疗五脏六腑之疾。《素问·咳论》云:“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难经本义》载:“阴阳经络,气相互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图注八十一难经辩真》中也提到:“阳病行阴,当从阴引阳,其治在俞。”现代解剖学研究表明,背俞穴与脊神经和交感神经关系紧切,脊髓发出的神经分布于背部,背俞穴正是通过与之相对应的交感神经节、神经末梢来调节或阻断神经传导,以达到相应的治疗目的。

2 刺血拔罐疗法止痛

刺血疗法古称“启脉”“刺络”,拔罐疗法古称“角法”。《素问·调经论》云:“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刺血拔罐疗法的止痛范围较为广泛,其在治疗坐骨神经痛[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2]、原发性头痛[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痛经[5]等方面均有相关的临床报道。《针灸大成》中言:“盖针砭所以通经脉,均气血,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刺血拔罐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平衡脏腑阴阳,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中医认为,疼痛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肿瘤患者的血液大多呈高凝状态,瘀血凝滞于局部,故出现“不通则痛”。《血证论》云:“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而对于瘀血,《黄帝内经》中言:“夫气盛而血聚者,宜实而泻之。”《素问·三部九候论》中亦载:“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由此可见,刺血拔罐可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瘀血祛,则气血调和,往来流利,经络通畅,疼痛乃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血实宜决之”与《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是刺血拔罐疗法治疗“不通则痛”引起癌性疼痛的重要理论依据。肿瘤患者多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久病、多病耗伤气血,加之患者多为年老体弱者,气血化生不足,“不荣则痛”也是癌性疼痛发病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针灸大成》有言:“病有三因,皆从气血。”《灵枢·终始》中亦载:“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刺血拔罐在祛除瘀血的同时,使血气复行,新血始生,从而起到补的作用,正如《儒门事亲》所言:“出血者,乃所以养血也。”由此可见,刺血拔罐疗法具有补虚和泻实的双向调节作用,既能疏泄病邪,又可鼓舞人体正气,对阴阳气血起到平衡调节作用。有研究认为,刺血拔罐疗法的双向调节作用与针刺时的手法、刺激量及患者的功能状态有关[6]。国内学者在研究刺血疗法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发现,刺血疗法可显著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血浆D-二聚体等指标,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阻止红细胞聚集,从而改善血液高凝状态[7]。

3 刺血拔罐疗法对机体免疫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素问·调经论》云:“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素问·血气形志》中有“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的论述。气血调和,正气得养,脏腑阴阳调和,才能祛邪外出。

现代研究结果显示,刺血拔罐疗法除了在止痛方面疗效确切,还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李坚将等[8]发现通过在背俞穴进行刺血拔罐疗法,可以提高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FN-γ水平,降低IL-4、IgE水平,平衡失调的Th1、Th2淋巴水平,起到调节免疫的作用。叶立汉[9]采用免疫扩散法,发现拔罐疗法对体液免疫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通过测定血清IgG、IgA、IgM和补体C3、C4含量,得出拔罐疗法可使偏高或偏低的免疫球蛋白恢复到正常水平。研究发现,拔罐能降低血清IL-4、IL-5、IL-6、IL-10、sIL-2R水平,提高IFN-γ、IL-2水平,增强单核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功能,提高NK细胞数量,增强机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能力[10]。拔罐的温热和负压作用,可以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提高白细胞和网状细胞的吞噬能力。刺血拔罐造成的局部组织损伤是一种良性刺激,机体除了对损伤进行自我修复,加强局部新陈代谢外,还通过破坏红细胞,释放组胺、5-羟色胺、神经递质等,提高机体免疫力[11]。张莉等[12]研究发现,拔罐可增减局部组织的氧合血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改变组织的血氧状态,起到局部良性刺激的作用。

4 小结

中医外治疗法因具有止痛迅速、使用安全、不良反应小、无成瘾性及戒断性等优点,近年来逐渐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目前,临床采用中药外用、针刺、穴位敷贴等中医外治方法,或与三阶梯止痛治疗配合使用,对癌性疼痛进行干预,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刺血拔罐作为一种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通过刺激背俞穴,具有较好的缓解疼痛、调节机体免疫的作用,对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睡眠质量等方面意义重大。刺血拔罐疗法不良反应小,临床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性价比高,患者接受度高,依从性好,可于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癌性俞穴调节作用
恶性肿瘤患者癌性疼痛的护理研究进展
参与绿色品牌价值共创对消费者满意度的影响——角色认同的中介作用和未来取向的调节作用
拔罐治疗脂肪肝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癌性爆发痛专家共识(2019年版)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不同SOA下视觉返回抑制对视听觉整合的调节作用*
磁共振高b值弥散加权成像在筛查前列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敦煌本《新集备急灸经》研究
藏药对免疫系统调节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