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湖北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19-01-07 13:27曹鹏张建设蔡鑫罗昆
中国稻米 2019年6期
关键词:水稻品种

曹鹏 张建设 蔡鑫 罗昆

(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武汉430070;第一作者:c_p_cp@163.com)

水稻是湖北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湖北省粮食作物的50%和70%[1],是湖北省粮食产能的“稳压器”和“定海针”,推进水稻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湖北建成农业强省、实现乡村振兴至关重要。近年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农业系统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粮食战略新安全观,认真落实《湖北省水稻产业提升计划(2016-2020年)》(鄂政办发〔2016〕23 号),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依靠科技创新、市场主导和行政推动,紧紧抓住水稻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全主体共享,调绿生产方式、调优产品结构、调顺产业体系,全省水稻产业内涵更加丰富、链条更加延伸、主体更加多元、业态更加活跃,产业综合发展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1 湖北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1.1 生产能力稳定提升

一是生产布局更加合理。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湖北省水稻生产布局逐渐向优势产区集中,呈现“山区减、丘陵稳、平原增”的特点。二是面积和总产保持稳定。2016年以来,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13 万hm2以上,总产稳定在1 650 万t 以上,单产稳定在7 950 kg/hm2以上。2017年全省水稻总产1743.6 万t,平均单产8 149.8 kg/hm2,分别较2016年增加50.1 万t、205.5 kg/hm2。三是产销链条更加完善。品种应用向优质特色发展,生产模式向高质高效转变,生产订单化、经营集约化、销售优质化等产加销一体化导向明显,水稻综合生产能力持续稳定增强。

1.2 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品种结构也逐步优化,主要体现在“两减两优”:一减是品质口感不佳或加工销售不畅的早、晚稻种植面积逐步减少;二减是机械化程度低、病虫害防治难的丘陵山区中稻种植面积逐步减少;一优是品种结构优化,目前湖北省共审定水稻品种429 个,早、中、晚,籼、粳,粘、糯稻品种无一不全,国标3 级以上优质稻品种254 个,约占60%;二优是品质结构优化,鄂中5 号、鉴真2 号、鄂香2 号等优质品种更获青睐,甬优4949、甬优4149 等中粳品种的应用扩大,丰两优香1 号、天两优616 等成为再生稻主栽品种,福稻88、鄂丰丝苗、华润2 号等列入稻虾共作推荐品种,全省优质稻种植率超过75%。

1.3 技术模式更加丰富

一是周年模式更加绿色。重点集成推广资源节约高效、效能稳定提升、产品绿色优质等模式[2],即稻粮统筹(如中稻-再生稻-油菜、早籼-晚粳、稻-薯等)、稻经轮作(如早稻-荸荠、稻-蔬、稻-果等)、稻渔共生(如稻-虾、稻-鳅、稻-鳖、稻-鳝等)、稻禽协同(如稻-鸭、稻-鸡等)。二是适用技术更加完善。水稻集中育秧[3]、水稻精量直播[4]、水肥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5]等研究取得明显进展,高效种植技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6]等)、绿色生产技术(病虫统防统治[7]、测土配方施肥[8]等)、标准化作业技术(秸秆粉碎还田[9]等)和避灾减灾技术[10](防高温热害、洪涝灾害等)应用广泛。

1.4 品牌培育有力有序

在市场拉动、政策推动、创新驱动、融合促动下,培育了更多新型经营主体,壮大了龙头企业,优秀品牌不断涌现。一是“大而优”的企业知名品牌正在走向全国。“国宝”“福娃”牌大米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国宝桥米、福娃好福米等产品获“2017年中国好粮油”[11],禾丰粮油、洪湖浪米业、洪森实业等企业获“2017年中国大米加工50 强品牌企业”。二是“专而精”的区域公共品牌正在蓬勃兴起。“潜江虾稻”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工作基本完成,2017年“潜江虾香稻”获“湖北名优大米十大品牌”[12],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潜江虾稻”走出国门赴南非开展推介活动;“孝感香米”公共品牌雏形基本形成,初步建构了“‘孝感香米’+企业品牌”的模式。三是“小而美”的地方特色品牌正在加快创建。“洪湖再生稻米”“远安瓦仓米”“郧阳胭脂米”“石首鸭蛙稻”“南漳官米”“竹溪贡米”“孝南黄毛粘”等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的水稻小微产业品牌开发更加活跃。

2 推进湖北水稻产业提升的可行性

2.1 “全方位”扬长补短,结构布局更加优化

结合农业农村部水稻调减计划和湖北省农业生产实际,按照种植面积“调山区、稳丘陵、增平原”的原则,全省水稻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一是“一水两用”面积稳步扩大。2017年全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到29.9 万hm2,其中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到27.8 万hm2,面积保持全国第一。根据《湖北省推广“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模式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预计2020年全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超过46.7 万hm2,较2017年增加16.8 万hm2,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将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21.9%。二是“一种两收”技术全国领先。再生稻适宜品种筛选、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配套周年绿色模式和优质高效机理等研究更加成熟,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湖北省农情调度,2018年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超过20.0 万hm2,较2017年增加4.7 万hm2,预计可为湖北省增产稻谷75 万t。三是“一稻两(品)种”品种兼顾发展。2017年全省粳稻种植面积达18.7 万hm2,预计2018年种植面积将在20.0 万hm2以上,约占全省水稻面积的10%。按照“宜粳则粳、宜籼则籼,突出重点区域”的原则,鄂中北丘陵岗地重点发展优质中粳,江汉平原、鄂东南丘陵主要发展“早籼-晚粳”,逐步形成了“一稻两(品)种,籼粳兼顾”的格局。

2.2 “全环节”集成组装,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一是优质品种更加定向。早稻以加工专用型为主,主要有两优76、两优302、两优287、湘早籼45 号、鄂早18、中嘉早17 等;中稻以优质、稳产、抗逆为主,主要有丰两优香1 号、两优6326、广两优476、荃优822、晶两优534、隆两优、徽两优等;晚稻以优质、抗逆为主,主要有H 优159、丰优9 号、金优207 等。二是机艺融合更加深入。2017年全省推广水稻集中育秧面积达98.4万hm2,水稻机插(播)面积达109.8 万hm2,水稻机收面积达212.9 万hm2,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程度明显提高。2018年全省中稻机械化播栽水稻面积达72.5 万hm2,机插(播)率达51.5%,创历史新高。三是技术模式更加绿色。生物浸种杀菌剂、壮秧剂、营养基质、高效缓释(控失)肥、叶面功能肥、低毒高效农药等物化技术应用广泛;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冬闲田种植绿肥等节肥节药养地技术加速推广;“再生稻1234 模式”“稻虾共作”等“水稻+”绿色节本增效模式发展迅猛。据测算,再生稻比双季稻每hm2肥料用量减少30%~50%,农药用量约减少40%;稻田综合种养较常规种稻每hm2化肥用量减少约15%,农药用量减少约40%,“两减”效果明显。

2.3 “全过程”体系构建,综合效益显著增加

一是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底,湖北省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由2016年的3 709 家增加至 5 715 家,增幅达54.1%,有力推进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二是全程社会化服务不断完善。传统服务形态不断发生裂变,从代耕代种、代育代插、代收代储、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加工销售等单一或部分环节服务,转变到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社会化服务。如洪湖春露“联合社+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再生稻产业化发展模式,涵盖了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三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通过线上线下、虚拟实体有机结合等多种途径,催生出了共享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农商直供、私人定制等大量新业态,水稻产业联结更加紧密、外延更加广阔、业态更加活跃。如湖北禾丰粮油集团将安陆市30 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电商平台整合,牵头成立安陆市香稻产业化联合体,通过要素重新配置和交叉融合,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得到提高。

2.4 “全链条”产业融合,溢价能力不断提升

围绕连通产业链、完善利益链、提升价值链的目标,通过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拉动水稻产业提升和跨越发展,形成了多个可持续产业发展模式。国宝桥米引擎联动模式:按照“企业+协会+基地+农民”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整合本地乃至周边县市粮食加工资源,采取统一原料供应、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管理模式、统一产品品牌、统一市场营销的管理模式,从品牌优势入手,整合省内外大米加工企业40 余家,扩大委托加工与产品贴牌规模,打造百亿桥米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稻米加工园区。福娃集团循环经济模式:实施“订单种植—原粮精深加工—产品名牌化—副产品综合利用”的模式,推进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同时,发展订单经营,狠抓基地建设,以加快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向市场推出大米、营养粥、米果、糙米卷等产品,增加水稻综合产出价值。东坡粮油“三级”发展模式(三级基地、三级品牌、三级带动):以土地流转基地种植的有机水稻,精加工为高附加值的有机礼品米;以“一村一品”基地种植的绿色水稻,加工适合城镇中档消费家庭、价位适中的绿色品牌大米;以订单生产的无公害水稻,加工适合集团消费和城镇低档消费家庭、价位较低的无公害大米。通过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壮大了企业消纳能力和产业带动能力。

3 推进湖北水稻产业发展的有益实践

3.1 围绕资源禀赋,调整生产布局

在综合考虑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潜在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着眼“统筹调、适度调、融合调”,从区位比较优势、区域产业组织角度出发,探索构建具有区域特色、顺应发展规律的“水稻+”新业态。以荆州市为核心,建设江汉平原单双季稻优势产业板块;以襄阳市、荆门市为核心,打造鄂中丘陵与鄂北岗地优质中稻优势产业板块;以黄冈市、咸宁市为核心,建设鄂东、鄂东南双季优质稻优势产业板块;以孝感市为中心,打造香稻优势板块;因地制宜开发低洼冷浸田,打造稻田综合种养高效板块;调减低质低效双季稻区,打造“一种两收”绿色板块。通过因地制宜调整布局,提高水稻生产与资源环境的匹配度。

3.2 围绕品质提升,调优品种结构

联合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和一批优势企业,推进良种科技联合攻关和育繁推一体化,选育推广丰产优质品种,重点加强优质特色品种选育。创新品种审定制度,开设高温热害鉴定,为水稻安全生产竖起“防火墙”;开设中粳区试,加速“籼改粳”的推进;开设早熟中稻区试,为轻简化生产打下品种基础;开设高档优质稻区试,放宽对产量的要求;开设优质稻联合体试验,加快推动优质品种走向市场。着眼于稻田综合种养,联合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潜江市人民政府开展优质适宜品种筛选,并举办品鉴推介会,筛选出鄂中5 号、福稻88 等一批优质品种;着眼于再生稻生产,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在蕲春、洪湖等地开展品比试验,筛选出丰两优香1 号、天两优616、新两优6326等一批再生能力强、米质优的品种;着眼于粳稻产业发展,联合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在襄阳、孝昌等地开展品比试验,筛选出甬优4949、甬优4149、EJ403 等一批优质粳稻品种(组合);着眼于香稻、糯稻的发展,支持孝感地区推进一市(县)一品、一镇(乡)一品,提高优质专用品种覆盖率。

3.3 围绕模式优化,调绿生产方式

以“藏粮于技”为着力点,着力解决区域性、共性关键瓶颈技术难题,推进种地养地结合、种植养殖契合、农机农艺融合。深入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水稻一种两收两大技术体系建设,精心实施水稻集中育秧工程、稻田综合种养工程、一种两收工程、“籼改粳”工程、稻茬麦提升工程等五大工程。重点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机械插秧等高效种植技术,大力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绿色生产技术,加快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机械深松耕整等标准化作业技术,配套推广防高温热害、寒露风等避灾减灾技术,有序推广稻粮统筹、稻经轮作、稻渔共生、稻禽协同等周年绿色高效模式,全面提升水稻生产科技支撑能力。

3.4 围绕提质增效,调顺产业体系

一是优化完善生产组织方式。支持科研院所、涉农主体在水稻主产区开展全程“无缝式”“跟踪式”“保姆式”社会化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农合组织在优势产区、重点销区进行初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增强“产加销”互联互通。二是培育打造优势特色品牌。以特色主体、特色品牌、特色产品为依托,实行差异化发展。支持优势产区协同开展全产业链开发,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支持龙头企业开发中高端产品,增强品牌科技含量,打造企业知名品牌;支持新型主体讲好品牌故事,发掘文化内涵,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分区域打造,分层次突破,加速提振“楚米”品牌。

4 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虽然湖北省水稻产业得到了较好较快发展,但与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除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能力有待加强等传统问题以外,还面临其他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水稻品种、产品品质与品牌建设之间存在矛盾。现有水稻品种、品质结构不平衡阻碍了品牌提升,市场上叫得响、消费者记得住的品牌较少,品牌粘性和张力不足。二是非常见灾害频发与水稻丰产稳产之间存在矛盾。近几年极端天气发生几率明显增加,病虫害发生规律呈现新变化,防灾、减灾、避灾压力较大。三是科技创新与绿色高质高效发展之间存在矛盾。支撑水稻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的技术模式尚不完善,一些领域还没有取得大的突破。四是“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水稻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仍需进一步拓展,带动农民增收仍有很大空间。

5 对策建议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在稳定粮食产能基础上,以“绿色产粮、质量兴粮、品牌强粮”为目标,以优化布局、提升品质、融合产业为重点,坚持差异化、本土化、特色化发展,做强“长板”,补齐“短板”,切实提高水稻产业发展水平,提升综合竞争力。

5.1 立足区域资源优势,优化布局结构

一是突出绿色特色。在开展“三园三区一体”和高标准农田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构建特色区域优势,扎实推进产能保障建设。二是突出高质高效。继续在“优良专用品种覆盖、先进适用技术示范、绿色高效模式推广”等方面多维拓展,选育推广适合作再生稻、渔稻、富硒稻等功能特色稻品种;加大对水稻创新育种、水肥高效利用、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成熟技术转化方面的支持与投入;推广“水稻+”绿色高效模式,实行标准化、精准化、规模化生产,降低物化成本,提升规模效益。三是突出销售消费。突破地域界线,集聚各类要素资源,引导产业要素向主产区、主销区转移集聚,打造“龙头企业引领、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广大农户参与”的“雁阵”格局,切实把区域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5.2 顺应市场需求变化,优化产品结构

一是注重市场导向,体现多样性。根据稻米市场差异化、多样化需求,以品质拓市场、以市场促加工、以加工促生产,在保障中低档规模品类普及化的同时,适度适量增加高档精品特色品类。二是注重技术创新,体现层次性。积极与科研院所密切合作,着眼于新产品、新风味、新功能的开发,在功能稻米开发、副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运用高新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三是注重联动协作,体现互补性。进一步依靠行业组织,鼓励和支持水稻生产、加工、营销主体构建联合合作机制,建设集生产、加工和服务于一体的发展联合体,形成多元复合、功能互补、配套协作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格局。

5.3 创新产业融合模式,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推进产业链叠加。在巩固原有产业基础的同时,结合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强化种养、产加、产销、销消结合,实现产业闭合运行和融合发展,切实做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这篇大文章。二是实现价值链相乘。积极推进水稻产地初加工建设,促进稻谷和加工副产物就地“全值消化”,尽可能把原料“红利”留在产地;以“水稻+”模式为纽带,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智慧农业、体验型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加速实现二、三产业价值向一产“回流”。三是推进供应链相通。搭乘“互联网+”、物联网快车,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农社对接、农校对接等产销直挂模式,引导企业运用“生产基地+粮油加工企业+中央厨房+餐饮(商超)门店”生产模式,提升流通“最后一公里”和上市“最初一公里”组织化水平。

5.4 强化品牌塑造培育,助推品牌建设

一是强化创新,全力锻造“湖北标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为要求,着力突破共性瓶颈问题,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原则,加快制(修)订一批生产、加工和质量追溯标准,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水稻全产业链发展。二是精心引导,全力培育“湖北名片”。按照“发挥优势、展现特色、集聚发展、辐射带动”的思路,建立重点支持清单,择优扶持、梯级培育,构建由省级品牌、地域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等多层次湖北稻米品牌。依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挖掘稻米品牌的历史文化内涵,发展“后备箱经济”。三是强化宣传,全力突出“湖北特色”。鼓励企业通过线上线下新闻媒体开展品牌宣传推介活动,营造“宣传品牌、支持品牌、发展品牌、保护品牌”的良好氛围;组织稻米企业参加博览会、展销会,全方位、多层次、持续性宣传湖北稻米品牌,提升公众对“湖北粮”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培创“鄂字号”公共品牌,助推稻米品牌实现“信任溢价”。

猜你喜欢
水稻品种
什么是海水稻
云上黑山羊品种介绍
云上黑山羊品种介绍
有了这种合成酶 水稻可以耐盐了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云上黑山羊品种介绍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样实现机插
哪些土鸡品种长得快来钱快
一季水稻
水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