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工匠型教师对策研究

2019-01-07 01:37沈言锦张坤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9年15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

沈言锦 张坤

摘  要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一项重要产业政策,将对我国职业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也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通过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素养需求发展历程,从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并重,到双师型教师独领风骚,再到亟待培育工匠型教师,进而阐述工匠型教师的基本内涵,最后提出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工匠型教师的六点对策:要让教师了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要彻底贯彻教师分类管理的原则;要舍弃功利化的管理模式;要开展一定的活动培育教师的工匠精神;要强化社会的宣传引导作用;要做好评价监督工作。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高等职业教育;工匠型教师;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5-0016-02

1 前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为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而出台的一项产业政策,职业教育则是产业发展重要的支撑。伴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必然要求转型升级,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必然要求教师转型升级,传统的教师将很难适应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未来将需要大量的工匠型教师。

2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素养需求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并重  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由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待遇普遍偏低,很难吸引到高素质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初,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是分开的,很多高职院校都单独开设实训教研室,理论教师承担理论课程,实习教师承担实习课程,互不干涉。在此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最大特征是实习教师理论水平偏低。

第二阶段:双师型教师独领风骚  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很多课程很难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割裂开来,教育界开始提倡一体化教学模式,必然要求教师既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还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教育界开始大力提倡双师型教师。此外,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得到社会认可,大量企业优秀人士开始进入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客观上促进了双师型教师发展。在此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特征是高度重视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动手能力。

第三阶段:工匠型教师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将呈现三大特征。

一是从业人员素质越来越高,传统的只会教授实践知识的实习教师将逐步被淘汰,理论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将占主体地位。

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体系将发生极大改变。我国传统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体系以机械加工制造类专业为主体,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专业体系将以智能制造和信息化为主体。

三是对教师基本要求将发生极大改变。原本只是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而未来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在精神素养方面还必须具有工匠精神。

3 工匠型教师的内涵诠释

目前,学术界对于工匠型教师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吴鸿红、胡小桃认为:工匠型教师即工匠教师群体,他们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技术技能,还秉持着工匠精神。董显辉则认为:工匠之师既要懂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又要懂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技术技能等。

上述观点实质都是将工匠型教师定义为具有工匠精神的双师型教师,对工匠型教师内涵诠释过程中都重点关注了教师的职业精神内涵,即工匠精神,却没有摆脱工匠的字面束缚。本课题组认为,工匠型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两者是从不同层面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分类:双师型教师是从知识技能角度对教师进行界定,而工匠型教师是从教师的职业精神内涵进行界定。工匠型教师不一定必须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具备工匠精神的理论教师一样可以称为工匠型教师。工匠型教师是基于教师的基本素养、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完全满足岗位需求的前提下,对教师的精神素养提出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

4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工匠型教师对策研究

培养工匠型教师,实质是让教师将工匠精神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在教师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都要具备工匠精神。

培养工匠型教师,要让教师了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在传统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工匠精神很容易被理解和传授。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更加重视知识传授,很多教师容易忽略工匠精神的理解和传授。工匠精神的内涵是追求完美和极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这种态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这种态度。因此,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必须让教师了解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

培养工匠型教师,要彻底贯彻教师分类管理的原则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承担了很多职能,不但要教书育人,还有科研压力,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还要带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做好资源库建设,非常辛苦。很多教师分身乏术,很难精益求精地完成各项任务,长此以往,会给学生带来很不好的示范作用。因此,要培养工匠型教师,须彻底贯彻教师分类管理的原则,按照教学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和社会服务型教师进行分类管理,分类评比职称,根据各自特点制定绩效工资,引导教师精益求精地完成工作。

培养工匠型教师,需要舍弃功利化的管理模式  当前,布置任务后需要马上完成,已成为一些高职院校的常态。这种管理模式效率虽高,但是质量难以保障。因此,培养工匠型教师需要舍弃功利化的管理模式,要给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任务。教学育人以及科研服务都是精细的事情,功利化的管理模式会损坏事情的处理结果。以高职院校的资源库建设为例,前期的建设,各校及参与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极高,完成的质量也很好;后期越来越功利,使得资源库建设的质量越来越低。

培养工匠型教师,要开展一定的活动,培育教师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品质,需要在后天不断地进行培养,对于教师而言同样如此。这就需要管理者开展一定的活动,培育教师的工匠精神。对于工科教师而言,可以通过教师技能比武,培育教师的工匠精神,这种比赛,其规则制定和一般比赛的规则要有所区别,不要过分重视输赢和排名,要引导教师养成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对于文科教师而言,也可以寻找相应的活动做抓手,培育他们的工匠精神。

培养工匠型教师,要强化社会的宣传引导作用  目前,社会大力宣传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以及企业的员工要具有工匠精神,而对教师则很少宣传和引导。因此,要培养工匠型教师,需要社会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一定的措施引导教师争做工匠型教师,如可以开展工匠型教师评选活动,并对其事迹进行宣传,引导整个教师群体克服浮躁心理,安心做好每一件事。

培养工匠型教师,要做好评价监督工作  培养工匠型教师是一项系统工作,不但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还要做好评价监督工作。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利用大数据做支撑,做好相应的监督和意见反馈工作,全方位地监督引导教师养成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并用这样的习惯影响引导学生。要将工匠精神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促使全体师生共同养成精益求精的做事习惯。

5 结语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职业教育不但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还要通过培养人支撑产业的发展。职业教育不但要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更加重视学生职业品德的培养,而学生的职业品德更多受到教师的影响。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群体就要拥有工匠精神,因此,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大力实施推广工匠型教师培养已刻不容缓,这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做好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吴鸿红,胡小桃.职业学校“工匠型”教师的内涵和特征解读[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4):82-85.

[2]董显辉.工匠精神视野下的工匠之师培养探析[J].职教论坛,2018(2):86-90.

[3]沈言锦,张坤.“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7,37(10):58-61.

[4]宋立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教师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4):14-17.

[5]沈言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芙蓉工匠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6):141-142,145.

[6]胡善珍,王伟浩,濮光宁.基于工匠精神的跨界应用型教师培养制度创新: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实践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7(07):121-123.

[7]焦宏涛.工匠精神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实现途径探索与实践研究: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0(3):31-34.

[8]沈言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成人教育,2016,36(11):48-51.

[9]乐建刚.企业项目案例融入“双导师制”培养工匠精神的实践探究:以高职园艺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3):38-41.

[10]邹夏梦,李肇锋,黄翠琴,等.林业职业教育匠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以福建省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8,36(6):48-52.

[11]沈言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构建职教体系新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9):13-17.

[12]张婧.泛文化背景下匠心文化体验类节目传播形态比较:基于《了不起的匠人》《非凡匠心》《百心百匠》的分析[J].出版广角,2019(8):74-76.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